在當今社會快速變化、信息泛濫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正面臨著思維與心理的雙重挑戰。雖然他們已步入成年,但在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缺乏對環境和他人影響的敏感性,識別和應對心理壓力的能力較弱。這使得他們容易產生壓力、挫敗感和心理沖突,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高風險群體。根據教育部等十三個部門發布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是國家的重要方針,關系到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家庭和學校的緊密配合。只有家校合作,共同關心學生的成長,才能更好地應對大學生面臨的心理挑戰。家校聯合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還能幫助他們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通過這種協同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實現健康成長。在大多數學生家長的觀念中,高校是學生的教育主體,是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場所,且對已經成年的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大。但是,實際教育經驗表明,盡管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長得多,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家校合作模式,構建家校合力,共同輔護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一、家校合力開展心理健康的優勢與意義
(一)家校合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學生適應社會生活
家校合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幫助他們順利適應社會生活。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發展的主要場所,而家庭則是學生情感和社會化的根基。當家庭與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共同努力時,能夠形成強大的支持網絡,有助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學校和家庭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獲得一致的指導。學校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情緒調節;家庭則通過日常的關愛與支持,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這種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還能夠培養其情感調節和人際溝通的能力。家校合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在面對社會挑戰時的心理韌性。現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日益增高,從學業壓力到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合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社會中的各種挑戰。家長通過與學校教師的溝通,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心理狀態,從而調整家庭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恰當的支持與鼓勵。
(二)家校合力教育有助于盡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階段學習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生活獨立性和自主性,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但高校的學習模式和生活環境與他們以往的學習模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導致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因為心理問題而做出一些異常行為,若家長與教師、學校齊心協力,以輔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主要目的,則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異常行為,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
具體來說,學校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能夠較為敏感地察覺學生的情緒波動、行為變化以及人際交往問題。例如,學生的學習成績突然下降、情緒不穩定或行為異常,往往是心理問題的表現。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個別輔導,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后續的干預和支持提供依據。與此同時,家長是學生最親密的陪伴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學生的細微變化。家長對孩子的性格、興趣、生活習慣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孩子出現焦慮、抑郁或行為異常時,做出初步的判斷。家長及時與學校溝通,能夠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通過家校合作,學校與家庭能夠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及時干預,提供心理輔導或專業治療,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困境,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惡化[2。這種早期干預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三)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持續發展
家校合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在短期內克服心理問題,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長期發展。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個人成長的挑戰時,家長和學校的長期合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持續的支持系統,使其能夠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并在生活中的各種困境中逐步成長。
家校合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長期的心理健康意識。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工作坊和心理輔導課程,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同時,家長在家中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也是持續的,能夠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心理平衡。家庭與學校共同營造的心理健康文化,有助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養成自我調節和求助的習慣。
家校合作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支持網絡。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在學業、家庭關系還是人際交往方面,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家長與教師的密切溝通和協作,能夠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獲得雙重支持家長和教師不僅能夠一起探討最佳的解決方案,還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形成合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其應對困難的能力。
家校合力還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培養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在實踐中錘煉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技能。家校合作使得學生在面對外界壓力時,能夠更加從容應對,并在社會中更加自信和成熟。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的現狀問題
(一)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重視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大學生的心理更加敏感,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在學校中要更加重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一些高校過分重視對學生的學科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忽略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造成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不重視,因此,心理問題引起的事故發生率持續增加。從目前的高校課程安排來看,專業文化課還是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對課程教學的要求并不高,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長時間停滯不前,更有一些高校完全沒有開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存在重此輕彼的現象
在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不斷深化的同時,高校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發展狀況,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方面,由于缺乏實踐經驗,一些高校對學生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原則還沒有完全掌握,因此出現了重此輕彼的現象[3]。比如,有的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過分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有的教師偏重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課外心理健康輔導;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太過籠統,沒有針對性,那么就會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4]
三、家校合力輔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成才的路徑
(一)加強家校合力教育效率,統一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得這么慢,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學校和家長都沒有足夠的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家長看來,學生在學校里學習,學校就應該對他們的學習負責,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家長們覺得,自己每天都要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要讓學校來負責教導,或是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不如學校專業。因此,在開展家校合力教育時,要注意家長與學校的意識統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5]。在家庭教育方面,教師應當引導父母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家庭氛圍,將家校合作深化至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研究指出,那些在正面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通常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穩固的自尊以及出色的社交技能。而那些在充滿壓力和矛盾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則更可能遭遇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敵對情緒。通過建立緊密的家庭紐帶、給予支持以及創造一個積極而溫馨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能夠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重要的支撐。這樣的家庭環境不僅有助于學生面對挑戰,還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價值觀,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家長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給予足夠的關注,首先要從內心深處對學生的心理變化給予足夠的關注,要對學生在家中出現的異常行為進行詳細記錄,并分析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其心理上的問題。家長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通過查閱有關的書籍資料,對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以及普遍的規律進行研究,并將其與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從而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構建家校有效溝通機制,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
為了有效有序地進行家校合作,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還需要建立專門的家校溝通協調機制,確保工作的實效性和科學性。第一,家校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要有完善的活動制度,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在學校教育中,更要在家庭教育中,讓家長和學校之間,有更多的溝通,更好的配合,讓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家校合作的目的。第二,學校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家校合作聯系機構,由心理健康教師和家長共同承擔責任,保證家校合作的每一項工作都能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進行。例如,在設計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教師與家長可以適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積極的溝通與協調,對教育活動方案進行補充與完善,并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監管,保證家校合作的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有序落實。構建家校合作的專門溝通工作機制,旨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質量和總體效率,為其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清晰的指引,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家校合力教育效果
在家校合力輔護學生心理健康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調動家長、學生等方面的積極參與,如何發揮家庭和學校等方面的教育優勢,這是目前家校合力教育模式下需要探討的熱點問題。但是,從現在的基本狀況來看,部分教師、家長朋友和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參與積極性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合力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也不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益。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與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狀況相結合,并引進與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相匹配的游戲活動,將各方面的參與熱情和參與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最終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的目的。例如,高校開展以“傾聽”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親子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讓教師、學生及家長朋友,面對面地交流,談談學生的心理困惑,談談最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談談對教師和家長的看法等,讓學生打開心扉,進行深入的溝通,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并在活動中,積極調動學生及學生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加強對活動秩序的維護,進而發揮活動的作用,讓每一位學生敞開心扉,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和學生正常學習的最大阻礙。因此,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家校合力輔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成才的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教師、家長要積極地探討家校合力共育的可行途徑,將家校合作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茂榮.完善家校合力,共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J].當代家庭教育,2021(33):33-34.
[2]楊樹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開展家校合作[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07):117-118.
[3]蔣艷.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培訓,2015(18):179.
[4]賈健鵬.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探索[].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04):154-156,165.
[5]張秋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家校共育對策[].教育,2025(06):28-29,32.
[6]凌碧莎.家校合育下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25(06):9-12.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學工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