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鞭r耕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它涵蓋了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勞動人民智慧、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的體現。“00后”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及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具有獨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在新時代背景下,將農耕文化融入“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農耕發展歷史、提高品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全面發展[]。
部分,它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我們從古代農具的發展、生產方式的進步、農業文獻的記載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組織的發展演變。
傳承和發展農耕文化,有助于找到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契合點,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與內生動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實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傳承農耕文化,能夠讓“00后”大學生進一步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感受到先輩的勞動智慧,牢固樹立正確的“三農”觀,從而激發青年一代知農愛農情懷,厚植“三農”理念,凝聚“三農”精神,對 ?00 后”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2]。
一、農耕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一)農耕文化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鞭r耕作為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利用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來獲取農產品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其本質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一種干預行為,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在此過程中,勞動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對土地的崇拜與敬畏、順應自然規律耕作、家族社群協同配合及對豐收的感恩、對美好的祈愿等,統稱為農耕文化。
(二)農耕文化的價值
農耕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是不可或缺的一
二、“00后”大學生的特點與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00后”大學生的特點
“0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和智能產品的推廣使用成長起來的一代,互聯網的普及不僅便利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為其提供了更多發展的選擇,也讓他們接觸到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
“00后”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他們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包容不同的觀點、文化和生活方式?!?0后”父母大多出生在或是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明顯提高,與上一代父母相比,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更注重開放意識、創新精神和個性發展的培養,并為子女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因此,“00后”大學生普遍具有鮮明的個性、突出的自我意識、較強的接受能力,他們對未知充滿好奇,并時刻保持著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與勇氣,但同時,在他們身上也鮮明地體現出缺乏責任感、缺乏團隊意識、缺乏奉獻精神、不愿吃苦等問題。
(二)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使命農耕文化中包含優秀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00后”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深他們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培養他們厚植鄉土情懷、扎根鄉土大地的精神和品質,同時,科學引導大學生全面了解、傳承農耕文化,保護、利用優秀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思想理念、耕作制度等,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3]。
農耕文化體現了先輩們對鄉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發展愿景,其蘊含的思想價值、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都是青年人成長的寶貴財富。將農耕文化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讓“00后”深入了解文化根源,加深他們對農耕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挑戰、新使命、新機遇,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為青年一代擔負鄉村振興責任與使命提供堅實思想保障。因此,嘗試將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三、農耕文化融入“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國家層面
1.從國家教育方針來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勤勞、勇敢、感恩、協作等精神品質,以及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團結協作的重視,與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的要求高度契合,把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00后”在成長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從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是每位華夏兒女的責任,我們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進發新的活力。國家制定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明確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人國民教育內容,貫徹到生活生產、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從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來看:2021年團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實施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團結引領廣大青年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建功立業。”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意見》強調:要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因而,將農耕文化融入“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時代對青年人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
(二)教育資源層面
1.從農耕文化內容上來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如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稻谷遺存,表明我們在長江流域的稻谷種植業已經有距今約7000年的發展;《詩經》中關于“獻羔祭韭”的記載,說明我國蔬菜種植的歷史由來已久;“谷雨祭倉頡”的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民俗習慣,耒耜、鐵犁、水車等工具的使用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耕種作業中智慧的結晶等,都是農耕文化在生產生活中的生動體現,這些豐富而寶貴的資源可以通過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觀看紀錄片、組織文化活動等形式轉化為“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寶庫,為農耕文化融人“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資源保障。
2.從農耕文化的類別來看:農耕文化涵蓋了物質、情感、信仰、道德等方方面面,在農業文化遺產、古老的農耕村落、傳統的農業技藝、民族信仰等均有體現,類別多樣,覆蓋面廣,有助于大學生全面深人理解和研究農耕文化的特點,了解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感受農耕文化的歷史底蘊和魅力,從中汲取農耕文化精髓,在文化守正創新中展現青年人的力量和擔當。
(三)文化需求層面
1.從“00后”大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化自信有助于青年在跨文化溝通中占據優勢?!?0后”大學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在各種外來文化通過互聯網、影視作品等途徑大量涌入時,青年人需要通過堅定的文化自信來堅守、弘揚中華文化。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越來越多的“00后”大學生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夠主動探尋農耕文化根源,深人了解文化發展脈絡,主動學習傳統農耕技藝,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更好地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以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潮流[4
2.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府出臺了提供創業補貼、稅收優惠、土地使用便利等支持農村發展的政策,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同時,鄉村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資源,成為開發文化產品、進行文化旅游的最佳選擇,以鄉村文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農耕文化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像鄉村的土地、傳統的農舍、古老的農事活動等元素,不僅喚起了一代人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也為農耕文化融入“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受眾基礎。
四、農耕文化融入“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融入課堂教學
學校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將農耕文化納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計劃,規定相應的課程設置,如開設《農耕文化概論》《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等課程,系統地向大學生傳授農業起源、農耕技術發展、農耕制度演變、農耕思想等文化內容,確保農耕文化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真正使大學生對農耕文化有全面深人地了解[5。要鼓勵各專業任課教師挖掘各類課程中的農耕文化元素,開發相關的校本課程、通識課程等,比如開設“農耕文化與民族復興”“農耕文化的時代價值”等主題的校本特色課程,設置多個專題深入講解農耕文化的內涵、歷史演變及其與當代社會的關系等,了解農耕文化在當代傳承情況,特別是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體現出的“新農人”“古法傳承技術”等,使“00后”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接受農耕文化的熏陶。
(二)融入校園文化
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打造農耕文化主題景觀,如設置農耕文化長廊,展示古代農業生產工具、農耕詩詞書畫、著名農學家事跡等;在校園道路、廣場等地命名中融入農耕文化元素,使學生在校園中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農耕文化的氣息;開展農耕文化主題活動,如農耕文化節、農業科技文化展覽、農耕知識競賽、傳統農耕技藝體驗活動等,組織學生參與農耕祭祀儀式表演、農產品手工制作、傳統農耕游戲,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增強對農耕文化的情感認同。鼓勵學生成立農耕文化社團,如農耕文化研究社、傳統農業技藝傳承社等,通過定期深入當地的生態農場、生態有機種植基地、村莊等,組織開展農耕文化學習交流會、實地調研、文化宣傳等活動,了解古代農耕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發展情況,特別是對當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啟示,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和參與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
(三)融入實踐活動
完善實踐教學機制,支持和鼓勵學生參與農耕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深入農村、體驗農耕生活的機會。依托各地農業院??萍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鄉村振興驛站等資源,在鄉村振興一線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農耕文化主題的項目研究,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技能運用于服務“三農”的實際需求中,在實踐中增強“00后”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組織學生參與鄉村農耕文化旅游開發、傳統村落保護、農業科技推廣、文化支教、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等活動,使他們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深人了解農耕文化的當代價值,將現代科技知識和文化理念帶到農村,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融入網絡平臺
整合優質的農耕文化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視頻、課件、電子圖書、學術論文等,建立農耕文化網絡課程資源庫,并將其上傳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或專門的文化教育網站,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在線交流[。同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農耕文化官方賬號,定期發布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內容,擴大農耕文化傳播的輻射面,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接觸農耕文化,組織農耕文化科普知識講座、傳統農耕技藝展示、農村風土人情介紹等活動,尤其是傳統技術在新時代的創新傳承情況,關注傳統農耕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積累的新經驗,彰顯優秀農耕文化的當代魅力,通過生動有趣的內容形式和互動性強的傳播方式,吸引“00后”大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擴大農耕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加深他們對農耕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激勵其為傳承農耕文化貢獻青年力量。
五、結論
農耕文化是中國農村文化的歷史記憶,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勞作生活中對人和自然規律的總結與反思,嘗試將農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吸引力。為此,將農耕文化融人“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和創新性的教育實踐,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有益探索,對于培養堪當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關晶,王明星,胡婷.農耕文化遺產的重構與價值重估—陜西鄉村文化旅游中的“袁家村模式”探析[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5(04):1-6,10.
[2]田濤.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J].學周刊,2023(35):9-11.
[3]卜祥利,鄧秋雨,周熙.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助推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新生代,2024(03):35-40.
[4]陶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路徑探微[J].成才之路,2023(23):5-8.
[5]郭亞茹.基于農耕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創新[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5(01):121-124.
[6]于秋竹.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24):269-271.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