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化開始,伴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社交軟件的開發與廣泛使用,我國互聯網進入到一個新的信息時代,即“微時代”。“微時代”以微信息、微媒體和微社區為主要形態,是一個蘊含信息傳播、個體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多種形態的“新”的網絡空間[。百度百科則提到“微時代”是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它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
在“微時代”的背景下,由“微媒體”和“微文化”所營造的虛擬網絡環境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引發學術界對“網絡心理健康”這一新時代的教育問題的關注。在大學生中,殘疾大學生是一個更為特殊的群體,因社交和獲取信息的需要,他們以“微媒體”作為對外溝通的重要渠道,對其有著更多的依賴。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智能化生活方式也為特殊院校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一、“微時代”背景下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特征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時期,一方面,他們的生理已經趨向成熟,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稍顯稚嫩,在探索自我和形成統一人格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相比健全群體,殘疾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弱,為人處世時更傾向于從外部獲得支持和認可,這也決定了他們的網絡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是自主開放性。網絡上的信息量極大,人們可以自主地選擇需要的信息。對于殘疾大學生來說,
“微媒體”就是他們的“眼”和“耳”,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諸多信息載體為他們了解世界、溝通世界提供便利,因此他們在使用互聯網時有著更為強烈的自主性。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殘疾大學生也喜歡通過各種微媒體平臺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想法,結交更多同群體的伙伴。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行為也極大地曝光了自己的隱私,使他們的生活在相對透明的環境之下。
其二是盲從性。受生理因素影響,殘疾大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心理成熟度也較低,對于互聯網世界中紛繁復雜的信息分辨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受網絡中不良信息或者極端言語的影響,特別是當信息發布者屬于同群體的殘疾人,他們對此類信息會有更高的認可度,從而盲信盲從。
其三是嚴重的依賴性。作為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殘疾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本身就強于其他年齡群體。受生理缺陷影響,他們在現實世界中人際交往、信息獲取和娛樂的途徑非常有限,通過網絡來實現與外在聯結的需求比普通大學生更強,這使得殘疾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產生了更強烈的依賴性。
二、“微時代”對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的影響
“微時代”的到來極度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微媒體”為載體的無數信息的背后也是人們心理過程的直接體現,因此網絡環境與人類心理活動的互相影響十分強烈。而大學生群體作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受到的影響也更為深遠。基于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微時代”帶給了他們便利的生活同時,也埋下諸多不良的隱患
(一)“微時代”對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的積極影響
其一,“微時代”豐富了殘疾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在這個時代,大學生幾乎都是“人手一機”,各種微媒體的使用提升了大學生信息和知識獲取的便利度。對于許多殘疾大學生來講,他們的校園生活不僅僅局限于書本或者校園活動,也不再拘泥于同群體的小圈子,他們的精神生活豐富程度早已隨著互聯網終端的擴大而達到以前無法企及的高度,即使許多殘疾大學生因生理原因而不便出校或難以與常人溝通,他們的大學生活依舊顯得精彩紛呈。
其二,“微時代”增加了殘疾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廣度與深度。目前的互聯網科技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交往時間也變得更碎片化。許多時候,只要輕觸手機,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他人聯絡。同時,微媒體所附帶的視頻交互和語音轉換等功能,為那些不善或不便使用文字的特殊群體搭建了與外界的溝通的渠道,不僅便利了他們在各自群體內的交流,也極大促進了社會層面的殘健融合,提升了殘疾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三,“微時代”彰顯了殘疾大學生的個性。憑借互聯網所帶來的科技福利,殘疾大學生們所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自我意識不斷發展,自信心也隨之增強,他們樂于向外界表達自我,展現個性。同時,“微媒體”的普及也為殘疾大學生提供了比任何時代更多的曝光率,特別是各種短視瀕自媒體平臺也讓這些特殊群體也能在普通人面前自如地發表心聲,分享生活。
(二)“微時代”對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的消極影響
其一,“微時代”使得網絡成癮的概率大大提高。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轉型期,本身自控能力便有所欠缺,且對于部分群體的殘疾大學生如聽障生,“微媒體”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對外溝通的剛需媒介,對于他們來說,適度和過度使用互聯網的界限十分模糊,且無法有效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間,從而加大了手機成癮的概率。
其二,“微時代”使得殘疾大學生現實交往能力下降。“微時代”極大提升了溝通的便利性,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聯系他人。部分殘疾大學生在虛擬網絡的社交平臺上借助視頻、語音和文字提升了溝通效率,體會到了現實中所缺少的平等和尊重,獲得了更多的價值感,因此而沉迷其中,上課下課都沉浸在虛擬交往中,忽視了與身邊人的現實交往。
其三,“微時代”使得殘疾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網絡的虛擬性意味著它區別于平淡如水的現實生活,顯得更加精彩紛呈。對于這二者的沖突,認知發展還未成熟的大學生人群很難將二者平衡對待[2]。而其中,殘疾大學生與社會接觸更少,人生閱歷不足,是非分辨能力較弱,更容易受網上虛假和歪曲信息的影響,產生人格偏差的問題。
三、“微時代”背景下殘疾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表現
學術界對于心理問題劃分有諸多標準,本文主要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用學者彭玉蓉的研究,從適應性心理問題、發展性心理問題和障礙性心理問題三個角度對于殘疾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進行探討[3]。為了解殘疾大學生在“微時代”背景下的真實網絡心理狀態,筆者對146名殘疾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其中性別區分為男生76人、女生70人,殘疾類型為視障生46人、聽障生79人、肢殘生21人。
(一)“微時代”適應性網絡心理問題
適應性網絡心理問題指由網絡使用而導致的現實適應不良,主要表現在情緒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
“微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科技的極速發展,很快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樣也意味著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們的情緒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所調查的殘疾大學生中, 59% 的學生認為網絡中的新聞或信息會影響他們的現實情緒; 46% 的學生認為長時間上網后,偶爾或者經常會產生孤獨和寂寞的消極情緒。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從傳統網絡時代的沉溺網絡娛樂、缺少人際互動等問題轉向為現實人際關系的疏離,比如現實孤僻內向,感覺和網友交流更加輕松自由,從而沉溺于網絡交際。在所調查的殘疾大學生中, 31% 的學生認為自己更傾向于網絡交際, 23% 的學生認為現實和網絡交際同等重要。
(二)“微時代”發展性網絡心理問題
適應性網絡心理問題指由網絡使用而阻礙個人成長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有認知問題和人格發展問題。
“微時代”的網絡科技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在崇尚簡捷和簡便的時代,人們更多采用簡短的語言和圖片進行交流和溝通。長期使用這種交互模式,使得很多大學生習慣于使用直觀的思維模式,懶于深入思考和研究問題,這些變化對于正處在發展邏輯思維的青少年的認知能力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部分聽障大學生和視障大學生本身不善使用文字表達從而影響認知發展,“微語言”的交互模式讓他們更加缺少實踐練習的機會,與健全者的思維能力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利于社會適應培養。
近年來,網絡暴力所引發的犯罪和自殺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也反映了在“微時代”的網絡環境中部分網友人性的扭曲,他們認為網絡世界中泄露個人隱私,歪曲事實,隨意辱罵他人都是不會受到懲罰的,而這種惡劣的行為給正在塑造價值觀的青少年群體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殘疾大學生群體受生理障礙所限,與現實社會的接觸更少,完全通過網絡信息來了解世界,很容易不加辨別地輕信或模仿網絡上的不良行為和思潮,比如過度消費、拜金炫富、暴力行為等信息都會影響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在所調查的殘疾大學生中,只有 21% 的學生認為網絡活動對自己的性格沒有影響,而暫時影響、輕微影響和影響巨大的比例分別為 36% 、 34% 和 9% 。
(三)“微時代”障礙性網絡心理問題
障礙性網絡心理問題主要指由網絡使用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網絡依賴與成癮。
“微時代”的網絡成癮主要是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過度依賴,比如天天“機不離手”,頻繁使用手機軟件或者網絡平臺,不停刷新“微媒體”信息,一旦離開手機或者互聯網就會產生焦慮、暴躁或恐懼的情緒。在所調查的殘疾大學生中,有 69% 的學生認為他們有輕微的網絡依賴, 7% 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中重度的網絡依賴。
四、“微時代”背景下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途徑分析
面對“微時代”所帶來的各種挑戰,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在不斷尋找更適合新時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4,同時借助各種“微科技”來幫助大學生群體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筆者根據殘疾大學生的特有網絡心理特點,探討針對此類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
(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
“微時代”的互聯網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虛擬網絡還是無法替代現實生活,高校在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用網習慣的同時,也要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線下的自我展示和實踐學習的平臺。學校除了在校內針對殘疾學生開展適合他們參與的文體活動外,也要組織他們參加校外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畢業后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二)搭建校園“微平臺”,促進師生良性溝通
“微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是廣大學生表達態度,分享想法和抒發情感的重要場所,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這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熱門軟件,搭建師生交互平臺[5。目前很多學校也已經開設了官微或官博,但仍舊存在學生關注較少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所發布的信息多集中在通知和新聞,表達方式也比較生硬,缺乏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在內容編排方面,可以多組織一些話題討論和創意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特別對于部分殘疾大學生,現實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師生互動、殘健生生互動較少,應多鼓勵學生在校園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線上活動,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相互了解。
(三)適度監管,形成良好的校園“微文化”環境
互聯網絡社交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對于一些轉發消息沒有適度的限制和監管,某些虛假或非理性的消息就容易引發輿情危機。高校在管理的時候,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自我約束,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另一方面要對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平臺”進行日常動態的監測和突發輿情事件的重點監測,發動學生干部參與輿情監測,共同促進校園“微文化”的健康發展。
(四)利用校園“微網絡”,開展朋輩互助
學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不同殘疾類型的大學生,他們都有同群體的交際圈,彼此之間也更為信任。要善于發掘群體中的優秀學長和優秀校友資源,通過微信群、釘釘群等“微網絡”開展朋輩互助活動。有些學生疏于現實的人際交往,沉溺于虛擬社交,也可以讓朋輩輔導員以網友的身份,耐心地與這些學生溝通,帶他們多參加校園活動,走出網絡回歸現實生活。
(五)成立校園“微社區”,提供線上心理援助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微社區”是在校園“微平臺”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一體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在社區構建中邀請學生和家長加人,展示學生校園生活。同時發動現實的社會力量,征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人,比如醫院醫生、社會心理咨詢師、心理學專業的高材生等,組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隊伍,通過“微媒體”渠道,互動答疑,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理念。
參考文獻
[1]周琪,羅川.“微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思想教育研究,2014(01):69.
[2]屠麗妍.“微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5):75-79.
[3]彭玉蓉.“微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
[4]吳艷.信息化視角下高校學生管理的創新路徑——評《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及創新》[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10):1178-1179.
[5]郭巧,楊兵.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委員開展朋輩心理輔導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03):13-15.
(作者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