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慈善聯合會主辦,四川大學一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承辦的《社會力量救災物資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在成都舉行。該《指南》是國內首個針對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物資管理的團體標準,旨在推動社會力量在應急救援中更加規范、高效地發揮作用,進一步提升應急慈善的專業化水平。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林崗在致辭時說,《指南》凝聚了多方智慧,特別關注了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差異化需求,體現了中國慈善事業的精度與溫度。未來,基金會將攜手各方推動《指南》的落地實施,促進政社協同、能力建設和制度創新。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陳冬青表示,社會力量已成為我國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輔助力量。《指南》的發布,為會員單位提供了救災物資管理的全流程規范化指引,填補了慈善行業救災物資制度空白,對提升應急慈善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副主任程明理介紹說,《指南》歷時近一年,通過實地調研、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國內外對標研究分析等方式,確立了協調支持、需求為本、透明公開、安全環保四大原則,涵蓋物資分類、儲備、募集、采購、運輸、分配、發放等環節,并附有救災物資參考目錄、物資需求評估調研清單、救災物資檔案管理文件材料清單和評估改進措施。包括愛德基金會、北京綠舟應急救援促進中心等在內的15家單位成為首批標準化建設單位。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