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作為典型的審美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藝術表現力,而這些素養的提升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及判斷的習慣,增加他們應對復雜多元價值觀沖突時的理性認知感,從而使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強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基于美育視角進行思政育人創新的必要性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美育教育側重美的熏陶與感染,旨在通過美育浸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操,積淀學生審美文化素養,使學生具備發現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美育基礎[。美育教育滲透到思政教育當中可以增加學生對錯誤信息的防御能力。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審美判斷能力,再融合思政學習過程中所訓練起來的辯證思考能力,學生就會更容易地篩選信息,選擇有益于自身成長的科學信息。
(二)應對時代多元挑戰
在信息時代,思政教育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而美育的融入為思政教育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當前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廣泛性使得學生接觸到的信息紛繁復雜,其中不乏一些負面信息,容易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誤導,影響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美育在應對信息時代對思政教育的沖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2]。美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力,讓他們學會辨別信息的美丑善惡。通過審美教育,學生能夠提高對美的感知能力,從而更容易識別出那些具有積極價值和審美意義的信息。
二、基于美育視角進行思政育人創新的可行性
(一)目標的統一性
基于美育視角進行思政教育的創新得益于兩者育人目標的統一性。不管是美育還是思政教育都立足于高校立德樹人的任務實際[3。其中,美育教育力求通過審美熏陶、情感引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善于表達美以及創造美。思政教育則直接指向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旨在通過理論宣講、案例引導讓學生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在價值選擇面前做出正確的判斷,主動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雖然兩者育人方式不同,但育人導向一致,因此具有融合的可能性。
(二)內容的相通性
基于美育視角推行思政教育也在于兩者具有內容上的相通性,美育非指單一的藝術類課程,其涵蓋了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等多個層面,學生可以通過美育學習藝術感知、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把握道德價值取向。例如,學生可以在欣賞壯麗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從而產生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恰恰與思政教育中學生的生態意識教育息息相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從而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再例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種美好的現象和行為,詮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友好、互助等美好的道德情感,這些也恰恰是思政教育的模塊,學生能夠在感知美的過程當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明確自身的行為準則。
(三)方法的互補性
基于美育視角推動思政教育模式創新還在于二者在育人方法上呈現出的互補特性。美育主要依靠藝術感染力、情感體驗以及心理層面的熏陶,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中受到熏陶,進而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他們思想境界的提升。與之不同,思政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的闡釋,是典型的理性教育引導方式[4]。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思政理論知識,能夠逐步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科學觀點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實際育人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二者育人方式的差異,發揮相互補充的作用,以此增強教育成效。
三、美育視角下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構建路徑
(一)關注頂層設計,堅持大局引領
高校要想基于美育視角推動思政育人模式的創新,就需要從理念層面加以引導,使廣大教育者自覺革新教育理念,自覺與融合發展意識,推動教學實踐。學校可以協調各方資源,開展一系列的專題培訓、學術研討活動,讓教師意識到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從而讓廣大教師特別是思政教師轉變傳統的育人理念,積極探索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將美育元素有機融人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高校還應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將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育人探索納人學校發展規劃當中,站在頂層設計的層面,為美育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創新提供基本保障。
(二)整合育人資源,補充教育素材
教學內容始終是教學的支撐資源。高校基于美育視角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應尋求多元資源的支持。一方面,高校可以主動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把握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奧妙,提取豐富的美育和思政教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把握詩詞、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中的精神理念、價值追求,品味儒道墨等思想流派中的人生追求,自覺為自身的融合性學習搭建起橋梁[5]。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尋覓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的主題研究活動,讓學生作為調查者、研究者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思政教育資源,在提高學生自主研究與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高校也應立足實際充分利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帶有地域文化的顯著標簽,具有自身的魅力和價值,恰恰可以運用到思政教育中,高校可以組織學生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在搜集、挖掘、整理特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將美育元素與思政元素關聯在一起,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嘗試多元方式,堅持互補育人
高校基于美育視角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還在于教學方法的創新。一方面,高校應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溝通的橋梁,打造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第一課堂就是思政教育課堂,這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美育元素,以美育學習為抓手,深人到思政探討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典型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審美體驗,并在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地思考,從而進一步理解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參與文藝演出、參與志愿服務、開展社會實踐等。學生在審美創造的過程當中能探及更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從而在實踐過程當中詮釋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等。另一方面,高校應利用教育信息化變革的契機,打造線上教學與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新模式。線上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課程平臺、交流論壇、社交媒介等及時發布教學資源或發起線上討論,或者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當中自主學習,主動探討,活躍發言,從而形成民主的政治探討氛圍。在線下教學環節,教師應重點利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深人一線的實踐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教育引導。高校應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流通。
(四)強化師資隊伍,加強人力保障
美育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創新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支持,因此,高校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素養,真正構建起由思政教師、美育教師等組成的新型思政教學團隊,利用團隊成員的專業優勢,做好新時期的思政教學設計。教學團隊中的成員可以通過教學研討、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學經驗的交流共享,在夯實自身專業教學素養的基礎上找到高校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方法,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質量。例如,新型的思政教學團隊可以每周進行主題教學的探討,就一個小的育人話題共同探討設計教學方案。思政教師可以偏重于思政教育理論教學的研究,美育教師則可以從藝術層面為思政教學建言獻策。久而久之,教師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融合育人意識得到了強化,思政育人效果自然最優化。
(五)完善評價體系,保障教育質量
高校基于美育視角進行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教學評價體系的支持。對于高校來說,要積極構建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并主動豐富評價方式,借助評價體系的完善形成思政教育的完整閉環,保證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往的教學評價側重對學生思政理論知識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審美素養的評估,導致評價不夠全面。因此,建立多元評價指標就要求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對思政課專業知識,如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情況,也要適當增加美育知識理解相關的變式題目。在題型設計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不同的藝術展現方式闡述思政內涵,嘗試從美學角度解讀思政理念等,讓學生通過深度思考、辯證分析建立兩者的聯系,深化思政學習。高校應積極豐富評價方式。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詳細記錄學生美育學習、思政研討的具體表現。特別要記錄學生在思政實踐課上的構思表達、團隊協作情況,把握學生情感共鳴程度,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全面的點評和引導。而在課下實踐活動方面,教師要從學生活動策劃、執行及總結反思的表現中,評估學生運用思政思維和審美認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時代,高校應主動嘗試多樣化的評價工具,特別是推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四、美育視角下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應用
(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美育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在高校中最典型的應用是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當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將營造出不一樣的思政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能動性。試想一下,在思政課堂當中,如果教師摒棄傳統的思政理論灌輸模式,而是嘗試引入豐富多樣的藝術元素。如繪畫元素、音樂元素、電影素材等,將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融入生動的藝術素材或資源當中。以愛國主義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引入影片《長津湖》的經典片段,讓學生透過屏幕感受志愿軍戰士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從而感受志愿軍戰士群體中的崇高獻身精神,學生就會被情節所牽動,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更加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并詮釋到日常行動當中。
(二)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美育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創新應用也體現在各類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當中。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學生以思想指導行動。教學的意義就在于教師通過思政理論講解,讓學生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或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藝術演出、藝術展覽、公益服務過程當中,學生感受到自我價值實現帶來的滿足感,學生就更容易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地在實踐當中踐行思政教育的要求。
五、結語
在當前教育變革更為迫切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既要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統籌規劃思政教學,又要立足學生學習實際分析思政教育的具體創新路徑。其中基于美育視角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思政教育變革的有效嘗試。從其應用實際來看,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的有效突破口。任何的教育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美育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創新也不例外,兩者的融合是長期性、復雜性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高校作為主要的責任者應組織思政教師將理論設想落實于實踐中,以創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反哺學校育人工作,打造更為鮮活生動的思政課堂,創設更為豐富多彩的思政育人環境,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恒.地方美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實踐研究——以蘇州地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23):70-72.
[2]唐璟.美育視角下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評《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技與出版,2024(09):127.
[3]何順發.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J].華商論叢,2024,5(01):81-86.
[4]李騰子.“課程思政”與“美育浸潤”導向下的高校藝術教育創新——以“聆聽與歌唱”課程為例[].中國德育,2024(12):75-77.
[5]孫靜.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探究[]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111-112,115.
[6]郭.美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探索[I]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3):38-40.
(作者:陸嘉瑜,河南農業大學;華乃馨,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