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革,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思政教育作為塑造社會價值觀、提升公民素質的關鍵環節,其與社會治理創新的結合日益受到重視。通過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和思想保證,社會治理能夠更加有效地回應社會關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深度融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內在聯系
(一)思政教育為社會治理提供價值導向
思政教育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為社會治理指引正確的價值方向。在教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被系統地傳授給受教育者。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剖析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為人們理解社會運行機制提供了科學的視角。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人們能夠從本質上認識社會現象,從而在社會治理相關事務中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判斷[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所涵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全方位地為社會治理提供價值準則。其中,集體主義價值觀在社會治理中意義重大。在社會治理的諸多場景中,如公共資源的分配、社區事務的協調等,集體主義倡導個體將集體利益置于首位,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以集體利益為重。這有助于避免因個體過度追逐私利而導致的社會資源浪費和社會秩序混亂。
公平正義也是思政教育著重強調的價值觀念。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無論是制定政策法規,還是執行公共事務管理,公平正義都是衡量其合理性的重要標準。思政教育促使人們樹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使得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在工作中致力于確保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誠信友善同樣不可或缺,在社會治理的微觀層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誠信能夠保障社會契約的有效履行,減少社會運行成本;友善則有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化解社會矛盾。通過思政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內心深處形成對社會治理價值導向的認同,進而為社會治理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當社會成員普遍具備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念時,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并且以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行事,推動社會治理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二)社會治理創新為思政教育提供實踐平臺
社會治理創新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和不同層面,為思政教育搭建起了豐富且極具價值的實踐平臺[。在經濟領域,隨著社會治理創新中對新興產業扶持政策的不斷探索,以及對市場監管模式的創新變革,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發展中的社會責任問題。例如,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中,學生通過參與調研了解企業在環保、員工權益保障等方面的實際行動,深刻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道德規范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將思政教育中的道德理念與經濟實踐相結合。
在社會民生領域,社區治理創新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實踐機會。學生可以參與到社區服務項目中,如協助社區開展關愛孤寡老人活動、組織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等。在這些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和諧”等理念在社區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能鍛煉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而且,社會治理創新過程中涌現出的眾多成功案例和先進經驗,成為思政教育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以一些城市在垃圾分類治理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為例,其背后涉及政策宣傳、居民教育、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這些案例可以被引入思政課堂,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在深人探討這些案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社會治理創新的內涵和意義,還能從中學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參與社會治理實踐,思政教育不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真正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思政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為社會治理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二、新時代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應對社會轉型期的挑戰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矛盾。通過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引導公眾理性看待社會問題,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深度融合,還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通過思政教育,人們能夠深入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這些價值觀[3。同時,社會治理創新中的文化治理、文明創建等活動,也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廣闊舞臺。這種文化層面的融合與互動,有助于增強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
(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思政教育能夠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為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時,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也可以被引入到思政教育中,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4。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支撐關系,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能夠為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通過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強烈法律意識的公民,思政教育能夠為社會治理注入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創新的不斷推進也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實踐平臺和教學資源。通過參與社會治理實踐,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也有助于推動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
三、新時代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
(一)構建協同聯動機制
建立政府、學校、社區、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協同聯動機制,形成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合力。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享信息資源、聯合開展活動等方式,推動兩者在目標設定、內容安排、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建立科學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對協同聯動機制的運行效果進行定期評估[5]。評估內容應包括思政教育效果、社會治理創新成果、各方參與度與滿意度等方面。通過評估結果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協同聯動機制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機制的有效運行和持續發展。同時,還可以通過評估結果表彰先進、激勵后進,進一步激發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或機制,實現政府、學校、社區、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共享平臺各方可以便捷地獲取政策法規、教育資源、社區服務、市場需求等信息資源,為開展思政教育和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同時,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深人挖掘信息資源背后的價值,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二)創新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
將社會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納人思政教育內容體系,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困惑,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鼓勵學生之間建立學習共同體,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此外,學校還應加強與家庭、社區、企業等外部力量的聯系與合作,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思政教育應緊密關注社會治理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如環境保護、城鄉差距、網絡安全、公共衛生、老齡化社會等。通過篩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環境污染治理的成功與失敗、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挑戰、網絡謠言的傳播與辟謠機制等,將這些真實的社會問題轉化為教學素材,使學生直面現實,深刻理解社會運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懂社會治理的復合型師資隊伍。通過定期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實踐,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實踐,是豐富思政教育內涵和外延的關鍵。通過參與社區治理政策咨詢、志愿服務等活動,教師可以深人了解社會現實,積累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不僅可以作為教師個人成長的寶貴財富,還可以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內容,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實踐中的問題和挑戰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解決能力。為了激發教師參與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積極性,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梢酝ㄟ^設立專項基金、表彰優秀教師、提供職業發展機會等方式,對在思政教育和社會治理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獎勵和支持。同時,還應關注教師的個人成長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規劃和指導。
(四)強化實踐育人環節
在當今社會,積極鼓勵學生投身于社會治理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社會治理實踐涵蓋了眾多豐富多樣的形式,如志愿服務,學生可以參與到社區關愛孤寡老人活動中,定期上門陪伴老人聊天、幫忙打掃衛生、采購生活用品等,為老人送去溫暖與關懷;社區治理方面,學生能夠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在社區內設置宣傳點,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居民正確分類垃圾,或者參與社區環境整治行動,清理小區內的衛生死角,為營造整潔舒適的社區環境貢獻力量;在公益活動領域,學生可以參與公益募捐,為貧困地區的兒童籌集學習用品、書籍和衣物,也能加入環保公益活動,參與植樹造林、河流湖泊垃圾清理等,以實際行動守護生態環境。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走出校園的象牙塔,親身體驗真實的社會現實。他們會看到社會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狀態,了解到社會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種親身體驗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員,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生參與社會治理實踐,并確保實踐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建立一套科學的實踐評價體系至關重要。評價體系應從多個維度展開,除了考查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出勤情況,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例如,在志愿服務中,評價學生與服務對象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社區治理活動里,評估學生提出的創新想法以及對社區事務的積極推動作用;對于公益活動,衡量學生在活動組織、宣傳推廣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通過這樣客觀全面的評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更加投入。
當學生完成社會實踐后,學校組織他們進行實踐反思與總結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實踐反思與總結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撰寫實踐報告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實踐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包括遇到的困難、采取的解決措施、最終取得的成果以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內心感受。開展小組討論時,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實踐經歷,相互交流在實踐中獲得的獨特見解和寶貴經驗,共同探討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方向。個人演講則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他們能夠向同學們生動地講述自己在實踐中的深刻感悟和成長收獲。
四、結論
新時代思政教育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構建協同聯動機制、創新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強化實踐育人環節等措施,可以實現兩者在價值導向、內容安排、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和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賀芋婷.融媒體生態下創新民辦高校網絡與情應對策略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4(09):99-102.
[2]竇毅.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制度建設與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24(04):84-87.
[3]劉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時代意蘊、邏輯架構及演進理路[].克拉瑪依學刊,2025,15(02):23-30.
[4]易鵬,崔黎婭.價值·內容·路徑: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三重維度[].教育探索,2024(08):63-68.
[5]宋美喆.思政元素融入財稅專業實踐教學的策略研究—一讓財稅課堂更有“靈魂”,思政元素是關鍵[J].現代商業銀行,2024(16):110-113.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