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短視頻以其傳播速度快、更新頻率高、形式內容豐富等特點迅速占領了高校學生的課余生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6月,我國有10.5億短視頻用戶,占整體網民的 95.5% ,使用過短視頻的青少年群體占比65.6%[1] ,高校學子成為短視頻使用的重要群體。外語類院校作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專業技能兼具的人才的重要陣地[2],同時也肩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媒介,為外語院校實現“課程思政”“網絡思政”提供了創新渠道和實踐載體。通過內容的精準設計與傳播,外語院校可以引導學生在多語種、多文化的傳播環境中,堅定政治信念,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利用短視頻進行思政育人是時代趨勢,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興陣地,把握短視頻平臺的輿論主動權,提高思政育人與時代的契合度,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二、新時代下短視頻思政育人的優勢
(一)內容形式豐富多樣
短視頻內容的種類繁多,從日常百科到自然科普,從時事政治到社會娛樂,外語院校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觀看,在輕松的氛圍中拓寬知識面、提升語言能力。短視頻擺脫了傳統圖文較為直白枯燥的傳播局限,可以結合聲音、特效,使得信息傳遞更為直觀和生動。通過構建具有沖擊力的畫面,注重短視頻中音樂和畫面的節奏匹配,可以迅速抓住受眾的注意力。這種信息傳遞方式不僅降低了受眾的理解難度,也顯著提升了傳播效率。
(二)交互方式靈活多變
短視頻平臺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性,觀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與創作者進行互動,為學生表達觀點、抒發情感提供渠道,這種雙向交流的形式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感。此外,彈幕這種即時互動形式更是增加了觀看的趣味性和共鳴感。學生可以在觀看內容的同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形成一種群體參與的氛圍。通過這種交流形式,學生不僅能夠增強對短視頻內容的參與感,還能從互動中吸收他人的觀點,開闊自己的視野。
(三)資源獲取廣泛即時
短視頻平臺匯集了國內外多種資源,無論是國際熱點事件、文化交流內容,還是各類語言教學資源,都能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種豐富的內容供給,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世界各地的動態。通過觀看與不同國家語言、習俗、藝術等相關的短視頻,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異域文化的魅力,增強對語言背后文化背景的理解。這種直觀生動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全球視野。此外,短視瀕平臺還能快速傳播重大國際國內事件的背景和發展動態,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形勢,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新時代下短視頻思政育人的挑戰
(一)泛娛樂化的平臺基調削弱思政育人影響力
短視頻平臺的泛娛樂化傾向,不僅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注意力分配模式。以娛樂為主的內容呈現形式,如“俊男靚女”的形象包裝、“熱歌熱舞”的節奏驅動,以及各種趣味性極強的段子和挑戰視頻,迎合了學生對輕松和快速滿足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容雖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但也使學生逐漸形成對淺層次、短平快內容的依賴,削弱了對深度思考和邏輯推導內容的關注意愿。在這種泛娛樂化的主流環境下,思政類短視頻因其主題的嚴肅性和教育性,常被視為“沉重”或“不夠有趣”,難以與娛樂化視頻相競爭。即使部分思政類短視頻采用了學生喜好的方式以增強吸引力,也可能因為無法完全貼合娛樂的語境,出現“既不夠深刻也不夠娛樂”的尷尬局面,使得思政育人類短視頻的受眾范圍局限在少數對該類內容本身有興趣的學生群體中,難以實現學生層面的廣泛傳播。
此外,泛娛樂化還容易導致學生對短視頻平臺的功能定位產生偏差,將其更多視為“放松工具”而非“學習平臺”。這種定位影響了學生主動選擇優質內容的意愿,使得平臺上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思政類內容被邊緣化。
(二)信息繭房和碎片化阻礙思政育人連貫性
短視頻平臺大量地利用了推薦算法機制,根據用戶的觀看記錄和興趣偏好推送內容,這種機制使學生在短視頻平臺上高頻率接觸到符合自身興趣和認知習慣的內容,導致思維模式逐漸固化。這種“信息繭房”,不僅減小了學生接觸不同觀點、價值觀的機會,還容易影響其思想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養成,甚至可能造成學生對與自身興趣或認知相悖的內容的排斥心理。這種信息獲取方式的單一化,不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全面的世界觀,也在無形中削弱了思政教育對其價值觀塑造的影響力[4
同時,短視頻以其輕量化和碎片化的特性吸引了大量受眾,但這種淺層的傳播模式也限制了視頻內容的深度。海量信息的快速推送讓學生習慣于淺層瀏覽,對復雜主題的耐心和深入理解能力逐漸減弱[5]。思政育人是一項系統性、邏輯性較強的工作,涉及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的深度內容,而短視頻的時間限制難以承載完整的論述和邏輯鋪展。這種局限性使得許多深刻的思想和價值觀難以通過短視頻實現有效傳播,僅憑短小精悍的表達形式往往無法達到育人的預期效果。此外,碎片化的信息環境還增加了學生的選擇難度,他們難以在海量視頻中區分娛樂性和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容易被流量導向的視頻淹沒思政教育的核心信息。
(三)低門檻與信息雜糅削弱思政育人效能
短視頻平臺的低準入門檻使得內容創作變得簡單便捷,在這種開放的創作環境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拍攝和剪輯發布短視頻,使得短視頻平臺內容來源極為多元。這種多樣性雖然激發了大大激發了各類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也使得平臺成為各種思想交匯的場所,不同立場、觀點甚至錯誤或偏激的內容在平臺上共存,信息質量參差不齊。
由于各類短視頻平臺缺乏完善的內容審核機制,高質量的內容被海量低質信息淹沒,甚至被刻意歪曲或消解。一些短視頻內容制作粗糙,信息未經驗證,誤導性強,不僅可能傳播不實信息,還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一些以博取眼球為目的的視頻,通過夸張或煽動性的表現方式,容易引發誤解和輿論偏差,進一步削弱了思政育人內容的傳播力和公信力。更為復雜的是,短視頻平臺的開放性使其成為輿論交鋒的熱土。多種觀點的碰撞雖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在缺乏引導和有效管理的情況下,容易導致不良輿論的傳播和放大。一些負面或極端思想可能通過隱蔽或變相的方式侵入平臺,干擾學生對正確信息的接收。這種輿論環境的復雜性,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難以在短視頻平臺上實現精準發力,難以有效應對與情變化。
四、短視頻思政育人路徑探索
外語院校在短視頻平臺進行思政育人,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與平臺特性,通過多維度的路徑探索實現教育目標。
(一)重視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思政育人不僅是信息的單向灌輸,更需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感。因此,短視頻的制作應以學生為中心[,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和信息接收方式,設計出貼近其生活實際的內容。避免生硬的理論說教或與學生脫節的內容形式。
外語院校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讓思政育人自然融入學生日常,將教育性內容巧妙融人具有娛樂性或趣味性的表達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觀看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短視頻制作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和日常熱點相結合,以思政教育為主線,串聯如學業發展、擇業就業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再結合網絡社會熱點、校內活動等。例如,通過創意短視頻將語言文化學習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利用流行的形式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接觸到思政教育內容。同時,外語院校要結合自身語言特色和優勢,將思政育人與語言學習、文化傳播有機結合,鼓勵學生利用所學語言,參與短視頻內容創作,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刻體會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并通過語言表達將其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
(二)重視教育情節的連貫和教育效果的持續外語院校可以圍繞一個主題設計思政短視頻系列。
例如,以“多元文化中的中國自信”“全球化與青年擔當”等為主線,設置多個章節或子主題,通過持續發布的短視頻逐步深化教育內容,以引導學生長期關注,逐步加深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避免單一視頻因碎片化而難以形成深遠的影響。院校短視頻賬號應定期對已發布的視頻進行主題分類,標注內容標簽,如“文化自信”“職業規劃”等,結合學生的觀看偏好實現個性化推薦。通過平臺的算法優勢,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推送到他們的首頁,以便持續引導學生接觸更多思政類內容,逐步增強教育的滲透力。同時,為進一步強化教育情節的連貫性,外語院校可在短視頻系列中設置情節關聯。每個子主題短視頻之間,通過故事線、人物線索或主題遞進的方式相互銜接。比如在“多元文化中的中國自信”系列里,前一個視頻講述中國傳統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初綻光芒,下一個視頻就可以圍繞這一藝術形式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的傳承創新展開,讓學生在觀看系列視頻時,如同閱讀一部連貫的故事集,更易沉浸其中,深入理解主題。
在教育效果的持續上,院校還能開展線上互動活動。基于已發布的短視頻內容,設置相關話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教師及時參與互動,引導討論方向,深化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定期舉辦短視頻觀后感征文比賽,對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與獎勵,激勵學生反復觀看視頻,深入挖掘其中內涵,真正將思政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切實增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與影響力。
同時,外語院校應針對視頻各類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短視頻的播放量、完播率、點贊量、評論數量及轉發量等指標,了解學生對于思政類視頻中不同主題內容的接受度和偏好度,以便于及時對于未來將發布的內容進行調整,將短視頻的數據分析結果與院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規劃結合起來,形成常態化的反饋與調整機制。不斷修改、提升,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敘事風格、語言表達或創意形式進行創作。分析發布時間的對于視頻數據的影響,選擇學生在線活躍時段發布視頻,進一步擴大內容傳播范圍。
此外,外語院校還可以通過構建校內外聯動的傳播平臺,打破單一渠道的傳播限制。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內容的同時,結合線下思政教育活動、專題講座和討論會,建立“短視頻 + 課堂 + 活動”的多維傳播矩陣。讓學生在觀看短視頻的基礎上,通過互動、討論和實踐進一步深化對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實現教育內容的連貫性和持續性。
(三)重視發揮榜樣在思政育人的引領作用
要選樹一批“網感強”、在學生群體中有影響力號召力的教師和學生骨干打造一支多學科、跨語言的思政引領團隊,充分利用他們在短視頻平臺上具備的親和力、更貼近學生群體的優勢,使他們成為思政育人類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者和演繹者。院校需要為師生團隊提供包括短視頻制作技巧、內容策劃能力、網絡傳播規律以及輿情應對策略等內容的系統培訓,以提升團隊成員的短視頻內容創作和傳播的核心技能,還能提升媒介素養,增強對網絡輿論的敏銳度和應對能力,確保在復雜的輿情環境中發出正面聲音、引導輿論方向。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解讀社會熱點、傳遞文化自信等內容,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與教育經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骨干可以從朋輩角度出發,分享個人成長經歷、學業規劃、志愿服務故事等,以實際行動引領其他學生。榜樣的參與能夠增強師生對網絡陣地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使他們在更加自覺地參與內容創作與傳播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引導校內外的網絡輿論,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出權威、理性、正能量的聲音,逐步構建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生態。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8-29)[2025-01-12].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829/c88-11065.html.
[2]王雪梅.從對接國家戰略視角探索外語類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思路[J].外國語文,2014,30(02):158-163.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4]秦華民,禮享.短視頻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特征、現實困境及創新路徑[川].社會科學前沿,2023,12(9):5515-5520.
[5]梁冰倩.短視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挑戰和實現路徑[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01):78-85.
[6]李娟婷,肖瀟,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模式構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02):160-171.
(作者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