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堅守的宗旨,這一宗旨在群眾路線中得到了最生動的展現,它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與深化。作為引領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初就已意識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在黨的一大綱領中明確提出了“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堅守的群眾路線,不僅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命脈,也是指導一切工作的基石原則。歷經革命風云、建設艱辛與改革浪潮的洗禮,中國共產黨已成長為穩固執政的強大力量。在這段漫長的歷史征途中,無數實例與經驗深刻印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步人新時代,黨中央再次發出號召,強調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紐帶,致力于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確保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得到更加深人、全面的貫徹與執行。這一要求不僅是對黨的優良傳統的繼承,更是面對新時代挑戰、推動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人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標志著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歷史性轉變。面對這一重大變遷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與新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為其注人了新的時代意蘊,確保了群眾路線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一切為了群眾
人民立場構筑了我們黨的基石,我黨的初心深植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土壤中。黨同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共歷風雨、共享甘苦,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是我們黨秉持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的需求與期盼是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真誠傾聽民眾聲音,是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理念的基本前提,它確保了我們的工作始終貼近民心、順應民意。一旦背離人民、忘卻初心,黨將失去精神支柱與群眾基礎,任何事業都將難以為繼。
(二)一切依靠群眾
依托群眾智慧與力量,我們得以洞察問題本質并有效應對,這是“一切依靠群眾”的核心理念所在。社會活動的蓬勃開展,離不開人民群眾豐富實踐的支撐;而社會變革的深刻推進,更是依托于人民群眾的強大動力。人民,作為我們黨執政的深厚根基與堅實后盾,是我們不懈奮斗的最強動力源。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或是遭遇困境與挑戰之時,越是阻力重重,我們越需緊密團結群眾,匯聚起磅礴的民眾力量。以前幾年的疫情挑戰為例,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我們最堅實的防線,全國上下一心,民眾廣泛參與,志愿者們無私奉獻,億萬民眾自發防護,共同構筑起堅不可摧的防線。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底氣。因此,“一切依靠群眾”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我黨在新時代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它指引著我們在各項事業中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三)從群眾中來
我們黨在開展工作之際,需秉持深入群眾的原則,深知群眾中蘊藏著高漲的工作熱情。我們應以謙遜之態,虔誠傾聽人民群眾的聲音,珍視他們的每一條意見與建議。在與群眾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追求平等對話,鼓勵每位群眾自由表達見解,因為往往正是從這些基層的聲音中,我們能汲取到寶貴的智慧與成功的經驗。群眾不僅是力量的源泉,更是思想的寶庫。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深刻的見解,是我們寶貴的學習資源。因此,我們應當保持虛心好學的態度,真誠地向群眾學習,確保我們的工作真正根植于群眾之中,實現“從群眾中來”的深刻內涵。
(四)到群眾中去
源自群眾的寶貴經驗,最終應回饋并服務于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群眾之事無分巨細,均需及時響應、妥善解決。在群眾迷茫時,我們共產黨人應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就生活、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與建議。面對挑戰,我們應心手相連,共克時艱,以堅定的信念和充沛的動力迎接每一個難題。盡管時代在變遷,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根本工作方法必須持之以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廣大黨員干部需進一步強化群眾觀念,不斷提升工作能力與水平,確保這一工作方法深人貫徹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之中。到群眾中去,不僅是群眾路線實踐的關鍵步驟,更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彰顯了黨密切聯系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作風。
二、新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
鑒于當前全球局勢、國家狀況及黨內環境的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行與深化群眾路線方面提出了更為緊迫與具體的要求。我們黨承繼并發展了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群眾路線思想精髓,還緊密契合了當代社會的實際狀況與發展需求,引領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這一過程中,重新聚焦于群眾、積極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成為鮮明的時代標志。深入理解群眾路線的時代新內涵,并準確把握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對于鞏固黨群之間的緊密聯系、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以及全面提升黨的建設質量與水平,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這不僅是理論上的豐富與發展,更是實踐中的必要遵循與指導。
(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緊密聯結黨群關系的核心路徑
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推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與堅實基石,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中。我們黨一以貫之地踐行群眾路線,不僅引領中國人民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勝利,也在此過程中茁壯成長,鑄就了黨與群眾緊密相連的優良傳統。因此,從根本上改善黨群關系,關鍵在于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而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與支持,促進黨與群眾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筑夢中國、復興中華的堅實基石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與追求。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全國人民的緊密團結,唯有構建“命運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方能共筑這一偉大理想。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必須自覺地將群眾路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傾聽他們的心聲,體察他們的疾苦,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通過緊密聯系和服務群眾,贏得廣泛的社會認同與支持,從而匯聚起推動中國夢實現的磅礴力量。將群眾路線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中,為中國夢的最終實現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動力源泉。
(三)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核心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國內改革深化、開放持續擴大的背景下,黨的執政環境與條件正經歷深刻變革。面對“四大考驗”的復雜局面、“四種危險”的嚴峻挑戰,以及“四風”問題的蔓延,部分領導干部未能堅守初心,出現了憂患意識減弱、群眾觀念淡化等傾向,尤其是在利益糾葛中,個別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行為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侵蝕了群眾對黨的信任,割裂了黨群之間的緊密聯系。鑒于此,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升拒腐防變能力,堅守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成為新時代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為了切實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拋開面子,勇于揭短亮丑,展現出真正的勇氣和決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糾正黨內存在的不良風氣,切實提升黨的科學執政能力,展現黨求真務實、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從而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黨始終成為引領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新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新思路
(一)重民意
在我國政治體系中,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構成了民意溝通的核心橋梁。代表與委員們通過設立多樣化的聯系機制,包括實地交流站點及線上平臺,直接聆聽民眾心聲,并有效利用互聯網工具匯聚兩會議案、提案的民眾智慧。黨和政府要通過網絡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問清楚群眾需要什么,搞清楚黨和政府能夠提供什么幫助,要通過網絡務實了解群眾需求[3]。各級黨政干部積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主動拓寬與社會各界的對話渠道,利用網絡渠道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切體現了對民眾意見與建議的高度重視。
(二)匯民智
當今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之中,美國持續加大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遏制與圍堵力度。面對此等復雜局勢,匯聚全民智慧尤為重要。進一步審視,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相繼成長的70后至00后群體,已逐步或即將成為社會各領域的核心力量。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應堅定信任并依托青年力量,探索“互聯網 + ”賦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模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邁向新高度。為此,應積極扶持個人創新項目與創意工坊,讓創新成為普羅大眾觸手可及的實踐,促進創新活動的普及化。鑒于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傳統人口紅利漸趨減弱,我們需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青年一代的綜合素質,實現從“人口數量”到“人才質量”的跨越。在教育優先、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下,不僅要擴大中產階層規模,更要暢通其上升通道,以此激發企業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形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
(三)聚民力
我們擁有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和全國統一布局的戰略優勢,這使我們能夠高效整合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精準投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本質,有效打破了舊社會及資本主義國家常見的權力制衡導致的效率低下問題,構建了穩固且持久的整體凝聚力。為進一步增強這種凝聚力,需深化群眾路線的實踐,構建上下聯動的互動機制,利用系統內部的自組織特性促進協同,推動集成性改革。在地方、單位及部門層面,領導干部應積極運用民主協商機制、親民服務機制和群眾監督機制,通過解決民眾實際問題、提升服務質量來贏得民心,從而匯聚更廣泛的民眾力量。資源的配置應緊密圍繞民眾福祉與地區長遠發展,確保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能夠切實惠及民眾,促進地方可持續發展,而非浪費于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在此過程中,一個核心要素在于擁有優秀的領導者作為凝聚民心的關鍵,正如民間所言,“好的領導者勝于物質饋贈”,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引領和激勵民眾,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四)揚民德
網絡空間作為億萬民眾共享的精神棲息地,其氛圍的純凈與和諧直接關系到人民福祉。一個明凈、健康、充滿活力的網絡生態環境,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反之,若網絡空間充斥著負面信息,環境惡化,則違背了人民的共同愿望與利益。因此,黨有責任引領網絡空間的話語導向,強化正面價值觀的弘揚,確保網絡成為傳播正能量、高揚主旋律的重要平臺。這不僅是抵御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及民粹主義等不良思潮侵蝕黨群、干群關系的必要之舉,也是提升國民道德素質的關鍵途徑。
在當前全球背景下,中國作為疫情防控與經濟復蘇的典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借助網絡力量,廣泛宣傳“身邊好黨員”的先進事跡以及各行各業的“最美人物”,以此激勵民眾,提升全民道德風尚,激發深厚的愛黨愛國情懷。同時,黨員領導干部應率先垂范,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引領社會風尚,促進民眾道德水平的整體提升。
四、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4新時代,我們共產黨人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在深耕黨的群眾路線傳統智慧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獨特歷史語境,對該路線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拓展與深化,取得了累累碩果。面對全球局勢、國家狀況及黨內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在實現社會主義強國目標的道路上邁入了新階段,黨的群眾工作也因此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這要求我們黨深刻理解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要求[5,堅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始終將群眾路線置于重要位置,精準把握新時代的新特征,不斷深化對群眾路線的理解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年):第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
[2]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3]王學儉、劉珂.網絡時代黨的群眾工作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2014(03):75-79.
[4]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5]黃桂英.黨員干部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J].紅旗文稿,2023(16):23-25.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