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錯綜復雜,疊加學業、社交、就業等壓力影響,心理問題日益凸顯[。自2018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后,高校心理健康課程設置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專業化,教育形式豐富多樣,預防干預機制逐步健全,家校社合作不斷緊密,教育體系逐步得到完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3],對推動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通過總結《綱要》發布后的文獻,梳理分析我國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研究熱點與問題。
一、資料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在CNKI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OR“教育工作”OR“教育模式”,檢索2018年至2024年,相關期刊有效文獻509篇。
(二)研究工具與方法
CiteSpace是陳超美教授開發的基于JAVA平臺的可視化分析工具。能夠對關鍵詞、作者、發布機構等開展共線和聚類分析,通過突現圖和時區視圖顯示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進展及趨勢[4。
二、數據分析
(一)文獻數量分析
發文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及發展程度[5]。由圖1可知 2018~2024 年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發文量在2019年最多,較18年45篇猛增了121篇。其原因是《綱要》的發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研究熱度攀升。后5年發文量逐漸降低,原因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趨于完善,但缺乏新研究方法和技術引入。
(二)發文機構分析
對發文機構的分析可直觀地了解不同機構在該領域的研究投入和產出情況,了解整體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部門在該領域的資源分配情況。
由表1可知,發文機構中僅《中國學校衛生》為核心期刊,發文8篇,排第12位;《西部素質教育》為RCCSE中國準核心期刊,發文13篇,排第4位;其他均為普通期刊。可見高校心理教育體系缺乏新研究方法、技術等高質量研究,科研管理部門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投入較少。
表1發文機構與發文量
(三)合作作者分析
合作作者圖可直觀呈現該領域最活躍的作者及所在團隊,起到追蹤領域熱點演變,洞察跨學科合作趨勢的作用。
由圖2可知,陳燕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最活躍的作者,發文3篇。從作者的合作關系看,高產作者合作關系網較稀疏。僅有李爽、郭霞;張忠宇、叢建偉;王美華、李斌等為代表的研究共同體。
圖2合作作者分析圖
(四)關鍵詞共現分析
N節點越大表示該關鍵詞頻率越高;E連線表示關鍵詞的聯系。由圖3可知,‘ °N=230,E=334° ,文獻包括230節點,334根連線,關鍵詞“高校”出現113次,最多;“心理健康”出現89次,次之,其次是“大學生”“輔導員”“心理育人”和“三全育人”。“高校”“心理健康”“大學生”是普遍的關鍵詞,不體現熱點具體指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熱點。
1.熱點一: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完成新時代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但輔導員易將思政教育、學生事務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多重角色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設存在偏失。呂東剛認為需從以思政教育能力為“體”,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為“用”;以集體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為主,以個體心理咨詢能力為輔;以心理事件預防能力為重點,以心理治療能力為補充三方面加強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設[]
2.熱點二:心理育人工作的加強
《綱要》提出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障礙與異常,對少數異常學生的心理援助、支持、治療[,更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預防心理問題發生,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將課程思政融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
3.熱點三:大數據驅動高校心理教育評價
大數據的應用驅動了高校心理教育評價向數字化轉型。海量數據分析體現出即時性、關聯性、平等性、雙向性等特點,提供了評價主體間、客體間、主客體間即時信息溝通的可能性,使得教育評價主體客體化、教育評價客體主體化的即時互塑成為可能,各類主客體和相關要素關系生成的復雜性特質得以反映從而有效發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診斷、導向、調節及激勵功能[8]
4.熱點四:民辦高校
民辦與普通高校學生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民辦高 校學生更易產生自卑、焦慮等負向情緒。針對民辦高 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是新趨勢。
(五)關鍵詞時間線圖分析
關鍵詞時間線圖將關鍵詞聚類按照時間線展開,從時序上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脈絡。每個圓圈代表1個關鍵詞,它所在的位置指其首次出現年份,連線則表示兩個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如圖3。
從圖4可知,2018年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是路徑和實踐的研究。起始階段“輔導員”“心理育人”“危機干預”“思政教育”“對策”等關鍵詞頻繁出現且形成較大節點。這表明學者聚焦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教學理念轉變、危機干預機制探索和教師業務水平與素養提升。
圖3關鍵詞共現分析圖
隨時間推移,至2020年熱點關鍵詞“困境”“提升策略”“開展策略”等開始涌現,這一轉變體現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遇到課程設置不完善、評估與干預體系不科學、協同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近期“心理需求”“協同發展”“家校共育”“立德樹人”等成為核心節點,顯示思政教育融合、家校社協同發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的熱點,家校合作研究,在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心理需求”關鍵詞的出現是“以學生為中心”觀念的體現,對學生心理需求的研究是必然趨勢。
表2近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
(六)關鍵詞突現分析
突現分析體現關鍵詞(節點)在某一時期被研究人員的看重程度,反映該領域的潛在研究問題及前沿動態。
從圖5可知,自2018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重在實踐路徑和干預機制創新,這與時間線關鍵詞分析的結果高度一致。Strength最高的關鍵詞是課程思政和教育體系,在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及探討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上,凸顯了學界對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路徑的高度認可。
三、研究不足與未來展望
利用CiteSpace對《綱要》發布后高校心理健康教學體系文獻的深度剖析,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及發展脈絡,為深入理解該領域提供了全景視角。從分析結果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教育主體心理教育能力建設、課程創新及評價機制優化等。反映出高校從關注少數異常學生的心理問題,向對全體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應對的轉變。取得了豐碩研究結果,但也存在著不足。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跨領域融合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學科融合研究較多,但與體育、藝術教育的融合研究較少。高校應設置科研專項基金,加強體育、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第二,各研究缺乏實證數據支持,多數采用理論闡述與經驗總結的主觀評價,缺少大樣本、系統追蹤的量化研究。大數據雖優化了心理教育評價,但對學生使用體驗、教育效果提升的實證數據較少。
第三,關注“新時代”“疫情后”等特殊時期學生心理健康特點,但對特定群體、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較少,如對民族、性別、專業差異的研究少,且不夠深人。制定差異化的心理教育干預方案,開展專項研究,為特殊學生提供專屬的心理支持是趨勢。
第四,高產作者合作網較為稀疏,高質量成果匱乏,學術交流互動少。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豐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馮志英.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大學生的精神生活[J].人民論壇,2018(23):140-141.
[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5-01-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教育部等十七部門.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18-07-06)[2025-01-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4]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5]龔麗景,高鏑,陳曉可,等.全球運動處方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啟示:基于CiteSpaceV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5):21-33.
[6]呂東剛.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設的偏失及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5):35-37.
[7]周靜逸.涉農高校“五育并舉”心理育人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06):190-202.
[8]于元彬.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措施探析[J].科教導刊,2024(05):140-143.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輔導員骨干專項)(23C15)。
(作者系湖南醫藥學院就業創業創新教研室主任、吉首大學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