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高質量辦學實踐過程中不可或缺、意義重大的組成部分。行為積分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作積分量化,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多維度、多層面的具體表現情況,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和考核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撐。
筆者總結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實踐中的寶貴經驗,結合對高校學生工作案例的分析,深入研究行為積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方式、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以及行為積分的實踐應用價值。
一、行為積分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行為積分的概念
行為積分是一種按照一定規則和標準,通過積分大數據將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多個維度的行為表現進行統一量化,進而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規范管理和科學教育的機制。
1.行為積分的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理論和教育學為行為積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行為主義理論指出,人的行為是對環境刺激產生的反應,通過強化刺激可以加強和改變行為[。結合教育學中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來看,行為積分作為一種強化物,對學生的良好行為可以起到正強化作用[2]。當學生認真學習、遵守校規校紀、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等并獲得積分獎勵時,這些行為會得到加強;相反,對于曠課、遲到、早退、晚歸、夜不歸宿、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扣除積分則會起到負強化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從而改正這些違紀行為[3]
二、行為積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方式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行為積分規則
制定科學合理的行為積分規則是開展行為積分工作之基礎。規則可以明確學生獲得積分和扣除積分的具體行為項目,包括日常學習、校園生活、參與校內外活動、志愿服務等多個方面,以及發生這些對應行為后產生的具體行為積分值[4。為方便管理與統計,學生的行為積分初始值可設定為100積分,同時設立行為積分及格標準,可將60積分作為及格線。
在制定行為積分規則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民主性原則,規則的制定過程應集思廣益、公正民主,學校領導、思政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等都可提出制定想法與修改意見,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讓學生骨干參與制定,確保規則的合理性和普適性;二是公平性原則,所有學生的行為積分初始值應當保持一致,且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積分的機會與對應積分值均等;三是實用性原則,積分規則應具體明確,有條件做到對所有師生進行全覆蓋宣貫,便于后續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學習方面,對學生的課堂出勤和表現制定相應的積分指標,如未履行請假手續,無故曠課的學生,按照每課時2.5積分進行扣分,遲到早退的學生按照每次5積分進行扣分。課堂中,對主動參與課堂拓展討論,表現優良或提出創新性觀點的學生,給予2積分的獎勵;對擾亂課堂秩序、影響他人聽課等不良行為,扣除5積分予以處罰。在校園生活方面,可對學生的宿舍考勤及宿舍衛生制定相應的積分指標,如無故夜不歸宿的學生,按照每次15積分進行扣分,無故晚歸的學生按照每次5積分進行扣分。宿舍衛生持續優良,該宿舍內每位學生每周可獲得1積分,若獲評學校文明宿舍,每位同學可獲得5積分;宿舍衛生持續臟亂差,該宿舍內每位同學每周扣除2積分。
在志愿服務方面,對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的學生,可視工作性質和工作體量,予以不同分值的加分,如參與教室衛生打掃、教學器具歸位工作,可按照每次0.5積分進行加分。
社會實踐與活動參與積分指標同樣得到了豐富。除了校園活動、文體比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外,將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科技創新活動、藝術創作活動等也納入積分范圍。學生參與社區義工活動、社區文化建設等社區服務活動的學生,每次可獲得5積分;學生參加課外學習活動,如學科競賽培訓、學術講座等,每次參加可獲得2積分;在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學生,根據競賽級別和獎項給予相應積分,如獲得省級一等獎獎勵10積分,二等獎獎勵8積分,三等獎獎勵6積分。諸如此類,在更高級別的藝術比賽中獲獎的學生獲得更高積分獎勵。
(二)實時記錄與統計行為積分
行為積分記錄采用大數據管理,方便快捷且準確,此項工作可由學生工作辦公室統籌。學生可以通過咨詢輔導員,實時查看積分情況。任課教師可在學生工作辦公室記錄學生的積分變動,如加分、扣分事項及原因;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積分申請提交給輔導員,如參加活動的積分申報等。
行為積分統計可由輔導員完成。統計周期可按每周一統計、每月一統計、每學期一統計。每周,教師和學生對本周的行為表現進行初步評價;每月,對本月的積分進行中期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每學期末,進行全面的綜合評價,作為學生本學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通過對學生行為積分的記錄與統計,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可以實時且多維度地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狀態,并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空間做出評估。
(三)合理構建行為積分的多項聯動
行為積分需與學生的評獎評優、人黨人團、違紀處罰等緊密聯動,充分發揮其激勵和約束作用。
在評獎評優和入黨入團方面,可制定相應行為積分標準,作為評獎評優、人黨人團的激勵條件之一。在評選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三好學生等榮譽時,優先考慮積分排名靠前的學生。在獎學金評定中,也將行為積分納人評定體系,與學業成績、綜合表現等共同作為獎學金等級評定的參考指標。一等獎學金獲得者需達到110積分,且學業成績排名在班級前 5% :二等獎學金獲得者需達到105積分,學業成績排名在班級前 10% ,以此激勵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學生的入黨人團在各個階段也可分別制定相應積分標準,如確定入黨積極分子需達到105積分,確定為發展對象和預備黨員需達到115積分,預備黨員轉正需達到125積分。
對于行為積分較高的學生,可給予優先參與校內外活動、演出的機會,這些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同時,應充分發揮這些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可結合學院社區活動、學生座談會、書記下午茶、校園教育論壇等形式,讓學生分享獲取行為積分的經驗心得,帶動更多的學生了解行為積分、理解行為積分、遵守行為積分,便于行為積分更高質量、更廣泛地在學生群體中開展和傳遞下去。
在違紀處罰方面,對于行為積分較低的學生,采取警告提醒、限制參與活動等措施。每月扣分達10積分的學生,教師會給予警告提醒,要求其分析原因并制定限期改進計劃,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其參與學院的演出活動等,督促其改進自己的行為。對于嚴重違反行為規范、行為積分不及格(低于60積分)的學生,可給予行為積分預警處分,且不設處分期限,要求其參加專門的行為規范教育或參與學院志愿服務,幫助其認識錯誤,改正行為,并爭取加分,待其行為積分達到及格線后方可撤銷行為積分預警處分。通過以上違紀處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違紀“成本”,進而起到對學生行為的約束作用。
三、行為積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為積分規則的適應性
行為積分規則的適應性是行為積分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長期存在的關鍵性問題。學生管理工作具有動態性、突發性、不可控性等諸多特性,集思廣益制定出的行為積分規則是否能夠長期適應復雜多變的學生管理工作,筆者是充滿疑問的。學生的發展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階段的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不同學生個體之間也有著不同的發展需求。如果積分規則跟不上學生管理工作的節奏和學生的成長規律,不能及時做出科學合理的更新,就無法準確量化學生的發展狀況,也很難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屆時,行為積分存在的意義又有幾何?
(二)學生對行為積分的不理解與不配合
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生面對行為積分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行為積分的施行產生不可預估的負面影響。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為積分規則的復雜性是導致學生不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行為積分規則涉及的行為項目和對應的積分數值較多,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降低了對行為積分的接受程度。
宣貫不到位也是學生對行為積分理解不足的原因。在行為積分推行初期,如果學工團隊沒有對學生行為積分規則及標準進行充分的宣貫和解讀,學生對行為積分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難以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清楚自己的行為與積分之間的具體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配合行為積分的實施。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上,學生對行為積分不配合主要體現在因上述幾點原因導致的對行為積分的漠視和明知故犯兩個方面。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積分情況持無所謂的態度,拒絕參與能夠獲得積分的活動,對可能導致積分扣除的行為也滿不在乎。還有部分學生為表達對行為積分的不滿,惡意地去違規違紀,以此來挑戰行為積分的權威。這些行為不僅干擾了行為積分的正常施行,也擾亂了對班級和學校的管理秩序,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難點。
四、行為積分應用問題的改進辦法
(一)對行為積分進行嚴格監控和及時反饋
在行為積分的實施過程中,對行為積分的嚴格監控至關重要。學校領導、輔導員、教師骨干代表、學生骨干代表應聯合起來組建監控工作組,負責實時檢查積分數據的變動是否有據可查,確保施行過程公平合理,積分數據真實有效;當學生對積分變動質疑或對扣分進行申訴時,監控工作組要及時與相關教師和學生進行情況調研和跟蹤處理,確保行為積分的權威性和公平公正性。
行為積分的及時反饋是積分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輔導員、班主任應及時向學生反饋積分數據,讓他們第一時間獲知積分的變動情況和產生變動的具體原因。對于積分較高的學生,除了給予其應有的表彰外還需囑咐他們戒驕戒躁,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繼續努力以爭取更大進步;對于積分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生談心談話、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制定改進計劃,讓學生早日步入正軌,收獲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二)實時優化行為積分規則
為了確保行為積分規則在科學、合理條件下能夠長期適應復雜多變的學生管理工作,應從全面性、動態性和可行性等多個維度進行實時優化。在全面性方面,需打破以學生學習、生活等日常表現為主要考量項目的模式局限性,將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前景等納入行為項目,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充分調研,以此制定能夠涵蓋學生綜合素質的積分規則。在動態性方面,應根據學生管理工作的動態變化實時修改和完善行為積分細則,使兩者具有更高的匹配度,讓行為積分更好地為學生工作服務。在可行性方面,行為積分規則應詳細明確,易于理解和執行,避免設置過于復雜或難以界定的積分項目,確保學生和教師都能夠更為清晰地掌握積分規則和實施要求。作為輔導員,可以將高、低積分的學生分別作為案例,研究此類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尤其是行為積分低的學生,作為案例典型進行抽絲剝繭,深入分析學生的行為本身以及發生行為的心理活動與思想動態,制定一套行為積分幫扶方案,幫助學生快速找回學習動力和學習狀態,端正自身行為。同時也能將分析所得的經驗和結論作為優化行為積分規則的重要參考指標,從而構建了行為積分工作的良性、動態循環圈,使行為記分規則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執行力[5
五、結語
行為積分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有效提高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規范了學生的行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提供了有力依據,便于學生工作團隊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做出及時且正確的教育與積極引導。任何管理手段都具有兩面性,面對行為積分應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對行為積分進行嚴格監控和及時反饋,實時優化行為積分規則,從而使行為積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管理工作。
行為積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大的創新空間。未來仍需加強對行為積分規則的深人研究,探索其在動態多變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更多科學合理的應用方式,將行為積分與其他成熟的管理方法進行有機結合,為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提供更加權威的理論支持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全民.淺析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01):2.
[3]文華勇.淺談\"日常行為積分制\"在班級管理中的探索與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21,18(36):216-217.
[4]高定.淺析目標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積分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989(04):2.
[5]謝惠玲,劉少新.對大學生行為積分管理方法的再認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03):23-26.
(作者單位:南京傳媒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