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以來,思政課建設面臨著越來越多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激活思政課的教學活力,我們需要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力量根基[。太行精神憑借其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奮斗精神以及廣泛的群眾支持,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文化中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太行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一、太行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一)太行精神的內涵
太行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太行山區軍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種堅韌不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太行精神的實質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2。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用“四個始終”對太行精神做出了最新的詮釋和解讀,要求我們要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
(二)發揮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
培養新時代的強國青年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當前一些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需要我們進一步立足于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發揮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積極作用,教育引導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責任,對黨對人民對事業忠誠,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在社會實踐中練就過硬本領,作為新時代青年承擔起新時代“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使命與擔當[3]
1.始終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
作為太行精神的根基和核心,太行一帶的軍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多次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使其侵略中國的步伐得到有效遏制。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當前,我們在高校開展一些黨史、國史教育,開設“四史”課程,目的就是通過學習黨史,讓學生了解革命文化,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堅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更加懂得堅守黨的初心使命的可貴。作為新時代青年,應更多地去了解當下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堅定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筑牢自己的理想信念之基[4
2.心系人民,勇于奉獻
太行軍民以萬眾一心、無私奉獻、忠于祖國的決心取得革命的勝利。我黨歷來重視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同人民群眾在一起。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將來參加工作無論從事什么事業,都要心系祖國和人民,應以時代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激勵自己,把小我融入祖國大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個人價值。作為新時代青年,應當待人友善,心懷熱愛,牢記我黨的初心和使命,懂得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發揮個人才干,將青春年華奉獻給祖國有需要的地方。
3.錘煉個人品格,奮發有為
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是太行精神的氣質。在太行山上,抗日軍民始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勢必要與敵人血戰到底,他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以一往無前的昂揚斗志,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作為新時代青年就應該有朝氣,敢拼搏。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要激勵他們敢于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要發揚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奮斗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身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偉業中去。作為新時代青年,就應該有朝氣、敢拼搏、有闖勁,要勇于嘗試,敢于挑戰,打破常規,以飽滿樂觀的精神狀態闖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4.堅守優良傳統,艱苦奮斗
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在歷史歲月還是在當下,都是我們應當發揚的優良傳統精神。對于學生來說,要讓他們認識到在當下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必要性,雖身處新時代,但是應當看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雖然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和變化,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來時的路,憶苦思甜,正是有了無數革命先輩的艱辛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作為新時代青年,應當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具有正確的消費觀,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領社會新風尚。
二、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大背景下,弘揚太行精神,探尋革命精神在當下的價值意義,將其融人高校的思政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順應時代發展,推進思政教育現代化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太行精神背后孕育的紅色文化精神價值仍不容忽視。當前,大學生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需要正確認識時代特征,把握時代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太行精神中的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奮發有為等品質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面對人生生活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學習太行精神能促使學生思考自己與國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實踐教學展示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戰勝困難的能力和勇于斗爭的精神。這種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參加工作,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承擔著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職責。通過思政課程和實踐教育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增強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事的精神動力。
(二)提升教育實效,激發思政課教學活力
太行精神的具體案例和生動故事能夠直觀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和偉大成就。將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提升教育實效,激發思政課潛在的教學活力。高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在史實講授上可將其作為教學資源去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對太行精神歷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進行深刻的剖析,從事跡當中去挖掘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意義,這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人格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知識,而且從中汲取了堅守信念、勇于奉獻的精神力量。
(三)實現教育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認同
太行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牢記我們的初心和使命,要緊跟時代發展,要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統一。高校將太行精神融入課程和校園文化中,通過太行精神的實踐教育,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國家的繁榮昌盛來之不易,在集體主義和團隊合作中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三、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途徑
(一)講好太行故事,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地處太行地區的山西省歷史悠久,從古代的晉國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普綏邊區,在歷史上山西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山西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所在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背景,將太行精神與本地的革命歷史文化相結合,在教學中通過講述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進行的一系列英勇斗爭,將太行山區的革命歷史相關事件、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中,挖掘一些抗日英雄如葉成煥、左權將軍等人物事跡在當下給我們帶來的精神價值力量,進一步豐富和擴充完善教學內容,確保與太行精神相關的一些案例素材與時俱進。這樣才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太行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黨史紅色故事的過程當中更加堅定理想信念,通過自身課堂教學,言傳身教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的力量[5]。
(二)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太行精神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比如可以從一些革命老區推出的紅色旅游體驗項目中獲得啟發,通過沉浸式體驗、角色扮演、互動形式,去感受革命歲月軍民團結一致的抗戰精神,強烈的代入感更能讓人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魅力。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查閱大量歷史記載書籍、文獻資料,采用常規的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進行知識講授;還應積極開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課堂活動。讓學生體驗太行軍民奮戰的經典故事或場景。讓學生置身于革命歷史事件的關鍵時刻,扮演革命領導人或普通戰士,體驗決策的艱難和斗爭的嚴酷,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去演繹一段真實的歷史,以人物代入感去更深刻地理解太行精神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種形式去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再者還可以進行抗日救亡革命經典歌曲大詠唱,如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太行頌》等,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共鳴,以一種時代的穿透感,讓我們重溫那段歲月[
(三)開展實踐活動,追尋歷史足跡
通過實踐活動架起行知合一的橋梁。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研究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革命先輩的生活環境,了解當地的革命文化的發展變化。以山西省為例,作為中國革命戰爭歲月的重要基地之一,山西省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追尋紅色足跡的實踐活動,去參觀太行山區的多處重要革命歷史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基地。通過實地考察和體驗式學習,深人了解了太行精神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這種親身經歷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太行精神。對于山西而言,有許多愛國教育實踐基地: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團大戰總指揮部舊址、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獅腦山百團大戰紀念館等,以實地參觀的形式,幫助學生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讓學生真正做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晴捕捉太行精神的時代脈搏,在實踐鍛煉中更加堅定自我意志。通過參觀紅色基地緬懷革命先烈,了解歷史人物和事跡,幫助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學生認真學習紅色基地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增強了個人自身的歷史責任感,從中感受到革命先烈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促進個人思想覺悟的提高,促使學生將精神文化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通過校園文化營造,感悟精神力量
校園文化的營造也是傳播太行精神的一種有效途徑。微信公眾號作為高校傳媒的一個重要平臺,可以開辟專門的太行精神紅色經典永流傳專欄,通過故事匯、經典歌曲等欄目,讓學生能夠了解太行山區的革命歷史文化。高校可通過舉辦主題鮮明的文化活動,如紅色歌曲比賽、革命詩歌朗誦會等,激發學生對太行精神的興趣和認同。通過定期請一些研究太行精神的專家學者發表演講,舉辦一些太行精神研討會,并邀請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加深他們對太行精神的理解,結合當今時代談談自己會如何將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意義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看法。這種學術交流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此外,學校的學生會可以成立一個以太行精神為主題的社團,請本校的思政課教師進行社團活動的指導,社團定期舉辦一些故事分享會、觀影活動,有助于太行精神在高校的傳播和實踐。
四、結語
將太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是不可或缺的,對引導新時代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想使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更多新的光彩,就需要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未來希望越來越多的新時代的大學生能夠在太行精神的指引下為國家社會建設貢獻更多個人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
[2]胡玥.太行精神的內涵與由來[N].人民政協報,2017-12-21.
[3]董江愛.弘揚太行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J].黨建,2023(04):34-36.
[4]高懷碧.太行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與傳承[J].前進,2023(09):57-58.
[5]郭美靜.山西紅色精神圖譜及當代價值[].長治學院學報,2023(06):103-108.
[6]賈禮偉,謝雅妮.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路徑探析[I].高教學刊,2023(33):181-184.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年度山西工程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高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式專題化理論教學模式優化研究”(2023JGSZX05);2025年度山西工程技術學院橫向課題“‘兩個結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發展與思政價值研究”(2025HX—05)。
(作者單位:山西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