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萍告訴我,她不滿十五歲那年初中畢業(yè),在一個鄉(xiāng)村學校當伙食管理員,那時就愛好文學;我到她老家洪湖講詩歌創(chuàng)作課時,她聽過我的課。我當了一輩子編輯,業(yè)余寫作,到很多地方講過文學,彭翠萍聽過我的課,幾十年不忘,難得。當她再見到我時,她的女兒已經(jīng)在讀博士,我也年過古稀。當她背著我的文集,從鄂西北十堰坐火車來到武漢,費了好大力氣找到我要我簽名時,我是感動的。
我的新書《十八堂課》在卓爾書店開分享會,省文聯(lián)主席劉醒龍、省作協(xié)主席李修文都寫了書面評點。主持人讀完后,我讓其再讀我手機上的一段話,這段話是彭翠萍發(fā)給我的。她從別人那里得到《十八堂課》后,一口氣讀完,寫了一段評點這本書的文字,用微信發(fā)給我。她評得樸實、準確、到位,一位基層的業(yè)余作者的評價,我十分看重,讓她的評點和兩位文學大家的評點一起在分享會上宣讀,與在場的讀者交流。
彭翠萍的第一本散文集要出版了,請我寫序,我答應了。當我把《豌豆花開》讀完后,我為彭翠萍的成長經(jīng)歷、為她的親人們的苦難而感嘆,也為她心中漫長的文學藤蔓結下的一只秋瓜而高興。
彭翠萍的寫作用現(xiàn)在的歸類是“素人寫作”,過去我們叫打工寫作、農(nóng)民作者等等。如今送快遞外賣的、賣菜的、開餐館的等等從業(yè)人員,他們一邊為了生存而工作,一邊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而寫作。彭翠萍從當鄉(xiāng)村學校臨時工開始,后來到十堰當工人,再到商場租柜臺賣服裝,她是千千萬萬的底層中的一個素人。但彭翠萍一天也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她雖已成家生子,但仍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讀完了湖北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當她完成了人生的主要任務,不再有生存之憂時,她又開始了對文學的追求。寫作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各類寫作都可以出好作品,今年春晚不是將外賣員王計兵寫的詩譜成曲子唱出來了嗎!
《豌豆花開》是一本厚重的書,是一本大部分內(nèi)容為家族人物列傳的書。全書共五輯,其中第一輯和第二輯里的文章,則領全書之要,書的厚重和家族列傳式寫作都體現(xiàn)在這兩輯里。七歲時母親去世,繼母把她養(yǎng)大,她對這兩位母親的書寫可謂泣血剜心,令人動容。母親在她因為曬了太陽而長了一頭的膿包時,在她頭上一口口地吮吸,把膿吸盡,一天天就這樣地吸著,終于把她頭上的膿包治好,她此生才能長一頭的黑發(fā)。繼母進家后,她開始抵抗,但繼母那不露痕跡的愛,終于融化了她心中的堅冰;以致繼母去世后,她始終深深懷念。
在這里,還寫了父親、長兄、嫂嫂、堂兄、姐姐和妹妹等家族人物,回憶、敘述都寫得有故事有情感,寫出了鄉(xiāng)間人物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狀況,寫出了男女老少的個性和特色。這些人物有的寫得深刻,有的寫得簡略,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家族列傳。這些書寫,呈現(xiàn)出江漢平原的習俗、人物性格和鄉(xiāng)村風貌,具有文化和歷史的意義。
第一輯和第二輯占了《豌豆花開》的大半篇幅,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第三輯和第四輯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回憶和對地方風景的書寫,第五輯是彭翠萍對所讀書籍的記錄,或說評論或說體會,足見彭翠萍是個堅持讀書學習的素人寫作者,是個勤奮的文學追求者。這一輯中,彭翠萍寫了對我的幾本書的讀后評論,寫得樸實而具有質(zhì)感。
彭翠萍的寫作手法樸實而自然,語言表達準確,敘述娓娓道來,沒有佶屈聱牙的東西,符合素人的寫作特色。她的寫作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即注意細節(jié)的運用,如母親用口給她吸膿,她晚上睡著了把腿壓在繼母身上,而繼母怕弄醒她,就一直讓她把腿放在身上等等,都是很感人的。
祝彭翠萍的素人寫作越寫越好,寫出更多的好作品來。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