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建筑 愛書及“屋”
過去二十年里,一群人定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聚會,反復閱讀同一本書一—《追憶似水年華》。許多人買了它,卻只是束之高閣;想讀它,卻總是翻了幾頁就沒有再讀下去。
如何讓更多普通讀者閱讀這本“篇幅太長、句子太難,令人望而生畏”的經典文學作品?中信出版社與上海圖書館聯手策劃了一個長達30期的閱讀項目,時間橫跨3年,空間上結合Citywalk的形式,每一期選在一個頗具特色的文化空間中,讀者一邊享受經典閱讀的文化盛宴,一邊沉浸式體驗網紅文化空間。
一章章往下讀,一期期聆聽與分享,一個個空 間打卡……
“人生很短,普魯斯特很長,憑自己能力很難讀完,所以選擇跟隨。”一位讀者這樣表達參加活動的動機。
活動領讀人為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師田嘉偉。他曾在法國留學,積累了一系列與法國文學相關的一手資料。講解時,他同步播放大量生動的照片,有普魯斯特本人的墓地、晚年病床前等;還有關于各類生活中不起眼的細節,比如法國街頭一個雅致的香水店鋪,店鋪中的設計處處彰顯對普魯斯特的致敬。
田嘉偉的領讀并不完全拘泥于書本,而是每期圍繞一個話題,旁征博引,介于普及和提高之間。比如《追憶似水年華》的著名開頭,是一個失眠者的自述。田嘉偉說,普魯斯特本人也因疾病飽受睡眠紊亂之苦,他書寫“睡眠”不僅因為自己有這樣的體驗,更是想借睡眠引出其他內容。
有一期讀書活動,打卡擁有“小故宮\"美譽的楊浦區圖書館。圖書館的主建筑美得讓人驚嘆:黃色琉璃瓦、門樓重檐歇山頂、地面紅缸磚、屋頂彩繪90歲“高齡\"的古城樓式門樓,顯出歲月的張力。
1934年圖書館建造時,著名建筑設計師董大西期望突破歐美建筑的束縛,從傳統建筑中尋找中國現代建筑的出路,將中西方建筑元素有機融合。如今,在這方空間里聆聽《追憶似水年華》,文學仿佛與建筑一起穿越時空,文字連接了中西文化,而空間也連接了人類共同的靈性。
一位讀者說,她久聞這座圖書館的大名,沖著打卡目的報名了讀書活動。還沒看過《追憶似水年華》的她,被有趣的分享互動勾起了興趣,決定回家先買一本,能不能看完則沒有把握。
也有讀者僅僅為了讀完這本書而來,驚喜于老建筑的空間之美。他感嘆說:“我家住松江,一般不會去楊浦。竟然不知道上海還有這樣的圖書館,歷史底蘊如此豐厚。”
一個公認的觀點是,深度閱讀越來越受網絡影響。刷短視頻、幾分鐘看完一本書,各類碎片化、短平快的信息獲取方式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還有多少人愿意耐著性子、認真讀完一部“大部頭”經典書?所以,策劃團隊最初就在思考,如何為經典文本的慢閱讀注人新鮮血液,讓讀者每次保持一定的“新鮮感”,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城市漫游這個想法躍然而生?!蹲窇浰扑耆A》本就帶有強烈的“巴黎Citywalk”屬性。在城市漫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時常被某個空間、裝飾、音樂、氣味勾起回憶,從而開啟某個章節。法國文人、藝術家,無論白天黑夜,本就喜歡在城市漫游中尋找靈感。上海這座城市,同樣適合漫步、品讀。何況,讀書之外,人們可以在不同文化空間中邂逅不同的人、不一樣的事物。空間的社交屬性,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對象。
策劃方案應運而生:上海市公共圖書館體系包含市、區、街道以及毛細血管似的各基層服務點。不如以一本書為契機,結合中信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把文化空間同步推薦給讀者,打卡一批圖書館、書房。
從2024年1月至今年3月,這項邊讀邊打卡城市文化空間的活動已經做了14期。除了上海圖書館東館以外,還打卡過楊浦區圖書館、公園里的青溪書房、有江南園林風貌的青浦區圖書館、在國際上獲得榮譽的網紅打卡點嘉定區圖書館等。無論在文化界還是學術界,均好評如潮。根據活動方估計,線下活動沖著打卡和沖著書來的讀者,各一半。
閱讀 + 漫游 自己或許就是故事里的人
“我們想培養長閱讀、慢閱讀、深閱讀?!被顒勇摵习l起方之一、上海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坦言。另一家活動發起方中信出版社,于2022年發布過一個“十年之約\"的翻譯計劃:由青年譯者孔潛獨立翻譯《追憶似水年華》。這十年,讀者可以一起慢慢等候。
圍繞7卷《追憶似水年華》,花3年時間、30期讀書活動,只讀這一本,到底有沒有讀者會堅持呢?
“公共閱讀和一個人安靜閱讀,都值得提倡,各有價值。”田嘉偉說,他起初的目的,是想做一些不那么學院化、更貼近公共閱讀的講解?!皩I學生有時候并沒有帶人自己,用理論來套文本,還可能借助AI幫助。有時很難判斷他們究竟有沒有認真閱讀。而從這些普通讀者身上,反倒更能感受到文學療愈的力量,感受到深度閱讀、經典文學最初的魅力。”
有一期,他講到巴黎城市的文化地標,一名讀者激動地提到巴黎某些小路和上海很像,書中有些植物就在自家小區里看到過,大家便從巴黎聊到了上海城市空間。
仿佛走過路過的花花草草,就是故事里的事,自己或許也是故事里的人。
閱讀 + 聲音 重塑圖書的傳播方式
除了以城市漫游、集體領讀來吸引大眾看完一本書,播客也成為推廣閱讀的新媒介。聲音與深度閱讀能碰撞出火花嗎?
作為一批年輕人茶余飯后“陪伴式”的生活選擇,介紹書籍的播客節目不少。2024年12月,中信書店聯合播客公社,向閱讀文化類播客發起邀約,把50個播客節目里推薦的50本書匯聚起來,形成一份“播客書單”,將這份書單落地展陳到中信書店上海江灣里店中,同時線上與各主播互動,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這份可以聽的書單。
那么,通過聲音的力量重塑圖書的傳播、閱讀和分享方式,真的有效嗎?
“90后”女生小晴已經好久沒想到看書了。日常做家務或吃飯時,她喜歡聽播客。正好有一期播客聊到陳沖寫的散文集《貓魚》。節目里說起,陳沖寫的是自傳式散文,內容有童年時上海的老房子、家族四代知識分子結成的記憶史、自己艱難的闖蕩經歷等,以赤誠和深刻,抒寫了無常和永恒。還有金宇澄對這本書的評價和推介,信息生動有趣。
“它并不是快速教你讀完一本書,而是提供了豐富的場外信息?!毙∏缯f,在節目里與這些書偶遇,有點類似于大學時代在書店閑逛,打發時光,偶然拿起一本,淘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書。
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家主動找一本書、看完一本書有這么難嗎?必須通過多種跨界手段、多媒體信息傳播、眼花繚亂的活動策劃,才能吸引人對深度閱讀發生興趣嗎?
剛從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退休的于海認為,“文字的深度閱讀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需要專注力、持久力、韌性、理解力,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品質。
“讀出一點味道來,因非功利性閱讀帶來更加持久的快樂,需要下功夫。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需要不斷攀登。\"在他看來,大部分人難以獨自攀登,所以古今經典皆寂寞。
如果對深度閱讀的定義收窄一些,把專業類書籍,或是一些技能類、消遣類書籍排除在外,真正進行深度閱讀的人,從來不是大多數。近一個世紀以來,如此深讀人數可能根本就沒有大幅度增加。
也就是說,社會確實需要一批人,在經典的深度閱讀和大眾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做一個比較誠實的“二道販子”,把飯嚼碎了,喂給更多人。或時間上分成一期一期,用團隊的力量維系人對深讀的持久力;或在媒介形式上,補充一些新鮮感,如城市漫游、場外信息介紹、聲音類節目擴充等。
從這個角度說,一方面,互聯網和AI加速了信息傳播和海量的文字交互,讓全民閱讀參與人數確實日益增加。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僅僅停留于此。在本已碎片式的閱讀上,做更多即使有連續性也依然碎片化的、數字漂亮的推廣,顯然不夠。
全社會需要在深度閱讀、長閱讀、回歸文本本身的閱讀上,有更多努力耕耘一一雖然它往往看起來很沒有效率,也很稀缺。在這個追求到過而不是深入的時代,這樣的閱讀活動是引向更深思考的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