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著一句俗語:“穿在蘇杭二州,吃在漳泉二州。”足見“漳泉二州”所在的閩南地區,俘獲了多少老饕的心與胃。而在閩南,對美食的稱贊,除了“好呷\"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說法——“古早味”。
如今,“古早味”已飄出閩南。不知何時起,街頭巷尾陸陸續續開出一些打著“古早味\"招牌的小店。它們并非都經營閩南吃食,或許是一家有著超大櫥窗的面包房,或許是有著落地玻璃的咖啡店,卻都透著一股文藝范兒。借由網絡傳播,“古早味\"逐漸成為一個網絡熱詞。
那么,“古早味\"究竟是種什么味?
一
從“古”和“早\"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去推敲,不難將“古早味”與老時光聯系起來。事實上,“古早味”本是閩南俗語,用以指代那些保留著早年間傳統風味的美食。
海蠣餅、滿煎糕、燒肉粽、芋頭餅、土筍凍、炸醋肉、石花膏、姜母鴨、蒜蓉枝、沙茶面、魚丸湯在閩南,藏匿于紅磚古厝里的舊時風味,便是“古早味”的代表。許多人從五湖四海趕來,在巷道敞瓦下相遇,只為一探這名揚四方的“古早真味”。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味道呢?不同于“酸甜苦辣咸鮮”,“古早味”其實難以具體品嘗出來,它附著在看得見的美食里,也藏匿在看不見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態度中,需要用心體會。
最典型的描述是:“古早味,是一種吃起來不覺特別,一旦嘗過就慢慢開始滋生想念的味道。”在這物質豐裕的年代,人們挑剔的味蕾,能記住的味道不多。然而并不驚艷的“古早味”,卻能讓味蕾印象深刻。可以說,“懷念”二字是“古早味\"的靈魂。
它存在于當下,又代表著過去,承載著流逝的光陰與難忘的光景。一口下去,有人借街角攤檔的煙火小食慰藉心中的鄉愁,有人則在郵寄而來的家鄉特產里找回了記憶中模糊的童年。
時至今日,我們所談論的“古早味”已不限于美食風味,而是拓展到一切令人懷念的事物。人們把鏡頭對準斑駁頹敗的老樓舊舍,在古著店淘比自己年齡還大的服裝飾品,讓耳機里響起快聽出“繭子”的老歌,在朋友圈曬出修復后重映的經典電影票根…作為形容詞的“古早味”,有著歲月也偷不走的風情,讓一眾文藝青年著迷。
二
有美食家說:“越是在美食江湖中沉浮,就越是懂得舊時滋味的奧妙。”美食如此,人生亦然,逃不過嘗鮮賞味后的情感共鳴,以及俘獲人心的自然真諦。
一方面,人們好這一口“古早味”,背后寄托的是對家鄉的那一份眷戀。或許就像人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真正擁有故鄉,“古早味”也是如此:正是回不去那個古早的年代,才讓人倍感珍惜與記掛。
灶臺上那鍋沸騰的面線糊所彌漫的咸香,花生湯里冰糖化開的清甜,嘬一口沙茶面湯留在唇齒間的鮮辣…“古早味\"是閩南人心中的家鄉味道,而類似的食物質感,其實在每個人的家鄉都有。滋味不同,但背后的情感是共通的。現代餐飲業的蓬勃發展,打開了人們味蕾的想象力;但在嘗過千滋百味后,在各種滋味里掂量家鄉的分量,還是那忘不了的“古早味\"更勝一籌。
另一方面,人們追這一口“古早味”,追的是一種難得的“自然之味”。有人說,“古早味”是一種態度,它崇尚自然。的確,沒有現代工業的精致,與“古早味\"掛鉤的事物都帶著點質樸實在的“拙意”。以非遺扎染技藝為例,它所用的原料藍靛就取自大自然,沒有復雜的化學成分和化學工藝,制作出的花紋染布散發著一種粗的美,獨具“古早味”。
“古早味”還有一味可貴之處,在于制作時所下的“笨功夫”。在講效率的世界里,“古早味”的存在證明了尊重自然的“笨拙”自有千鈞之力。比如,炎炎夏日,冰柜里五花八門的冷飲終抵不過一碗涼絲絲的石花膏消暑。那種歷經多道工序、花上四五個小時熬煮、古法甘甜,是食用香精勾兌的甜味永遠比不了的。
三
光陰的洪流卷著人們一步步向前,也把曾經遍布于大街小巷、浸潤在日常生活中的“古早味”沖淡了不少。當初人們習以為常的味道,漸漸成了心中的一種情懷,并演變為一種復古懷舊的審美偏好。
不少人捕捉到了這樣的社會情緒,開始有意將“古早味”與各式各樣的事物聯系起來,仿佛任何東西只要蒙上一層“古早味濾鏡”,就能得到流量的青睞。比如,有的商家打著“古早味”的名號,將產品標以高昂價格,這與人們心中那種物美價廉、樸實無華的“古早”模樣相差甚遠。
這樣的“古早味\"往往只是一些人跟風打卡、用來博眼球的工具。他們為了懷舊而懷舊,難以靜下心來感悟“古早味”所涵蓋的價值。也有人覺得沒意思,吐槽現在的“古早味”早就走了味,不再是老底子的味道了。
而與此同時,人們真正懷念的“古早味”卻越來越難以尋覓:或是陷于代際傳承的困局,或是適應不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節奏,或是因為藏于深巷而飄不出“酒香”等等,不一而足。
幸運的是,仍然有一些人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自己熱愛的“古早味”,堅持用自己的耕耘為人們帶來獨特享受。如泉州普江福林村的一家開在“家里”的百年鹵料擔,經營它的一家人齊心協力、起早貪黑,將爺爺輩的“古早味”傳承了下來。許多老顧客驅車半小時來店里吃上一口招牌鹵料,仿佛回到百年前的平行時空。
初嘗“古早味”,可能會覺得沒什么特別。可細品之后就會懂得,人們愛“古早味”,愛的是歲月蒸煮后的醇厚,是浮華洗盡后的純粹。就像一本書里寫的那樣:“我們希望能借此發現,與金錢無關的‘奢侈品’,與收入無關的精致人生,以及那些與歲月無關的日久彌新之物。”
老一輩人把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都揉進了“古早味”,那是他們在市井煙火中演繹出的人生真滋味。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情不自禁地對\"古早味\"報以足夠的珍視與欣賞。
(源自“浙江宣傳”,曉筱薦稿)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