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小女孩,留著齊劉海,梳著長馬尾,一雙閃亮的黑眼睛撲閃撲閃。初見面,11歲的張梓嫻話并不多。但很快,因為聊到了喜愛的圖書,她便迅速進入“薦書人”角色。《童年》《西游記》《三國演義》《駱駝祥子》……每一本都如數家珍,她欣喜地分享對其中故事與人物的理解。
“書就是我的好朋友。”因為熱愛閱讀,張梓嫻也樂于嘗試寫作,獲得過第十九屆青少年冰心文學小作家征稿活動小學組一等佳作等多個獎項。2024年8月,在第十屆“未來精英”少年兒童創意閱讀季全國總展示的舞臺上,張梓嫻以飽滿的姿態展示了閱讀和朗誦素養,并拿到金閱獎。
“讀書帶來的體驗與觸發的思考,才是最貴重的珍寶。”談到收獲時,她堅定地說。
閱讀種子,悄然破土
童年讀過的書似乎都是“預言書”,講述著有關未來的種種。張梓嫻上幼兒園時,正值媽媽攻讀博士學位,爸爸也經常出差,為了孩子不孤單,父母帶回很多繪本。對小小的張梓嫻來說,每本書都是一扇門,通向許多神奇的世界。
“剛開始被圖畫吸引,我覺得有很多圖畫的書肯定很有意思。\"張梓嫻對讀的第一本繪本《彩虹色的花》記憶猶新。書中溫暖的油彩畫感,細膩豐富的情感表達,一下讓她著迷。張梓嫻的媽媽說:“這本書梓嫻看得非常仔細,翻來覆去地看,自己還學著畫其中的插圖。我覺得,閱讀啟蒙對她的美術愛好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年級時,《夏洛的網》進入了張梓嫻的視線,書中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她說:“夏洛為了救威爾伯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被這種友情、承諾和生命意義的真諦所感動。同時我還發現,其實圖畫多少并非關鍵,重要的是其中的情節。”閱讀思維的轉變,就像一粒看不見的種子,悄然破土,一路生長。
《海底兩萬里》《駱駝祥子》《愛的教育》…隨著知識積累的深入,張梓嫻的書單也在不斷拓展豐富。從科普讀物到四大名著,從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到世界文學經典,在一次次與書本的邂逅中,張梓嫻像魚入大海般愜意。每讀一本,她都細心地將不懂之處記錄下來,追著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答疑解惑。
開卷有益,書中有“三寶”
“讀書要持之以恒。”這是張梓嫻的“秘訣”。一本書,可能第一遍讀不懂,可以過段時間再讀,多讀幾遍,看待事物的角度與獲得的感悟便會有所不同。在閱讀這件事上,張梓嫻的父母并未制定具體的要求,而是將興趣擺在第一位,讓孩子在閱讀中自由尋找快樂,久而久之,張梓嫻還會向父母提要求,將想讀的書列成書單,讓父母購買。
開卷有益,親近書本帶來的改變,張梓嫻感受深刻。“讀書可以拓寬知識面,還可以提升習作能力。”她一直思考,出彩的寫作要從真實生活中取材,但自己年齡小、經歷有限,什么樣的內容值得寫呢?
經年累月地閱讀,答案不言自明。“書里有精彩的語言可以模仿,還能從中悟出很多道理。比如,《西游記》師徒四人在取經之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最終修成正果。這讓我明白,人生經歷磨難就會成長。\"這些寶貴思考,張梓嫻視若珍寶,將它們默默記在心中。而在不知不覺中,她也鍛煉了善于觀察、專注等優點。
獲得“第十九屆青少年冰心文學小作家”征稿活動小學組一等佳作的《回味》,便是來源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張梓嫻小時候非常挑食,一吃到雞蛋的蛋白,就如同靜電一般觸之即退。奶奶看了心疼,每次煮雞蛋面時總會用勺子將荷包蛋外層蛋白剝掉,然后用針將殘余的蛋白剃掉。長大后,再重新回憶起這一細節,她不僅明白了奶奶的辛苦,也習得了成長感悟。“這一刻,我不再覺得蛋白難吃了,我終將長大,終將離開奶奶,相信她希望我變成一個不挑食的孩子。\"她寫道。生動直白、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了親情的代際傳遞,讀起來令人感動。
樂趣不斷,閱讀不能停
2024年,在爸爸的鼓勵下,張梓嫻參加了第十屆“未來精英”少年兒童創意閱讀季,走上了全國總展示的舞臺。她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選手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交流閱讀感悟,最終在激烈的競賽中脫穎而出。比賽有選手薦書環節,張梓嫻分享了《少年毛澤東》,這本書她愛不釋手,當作枕邊讀物,激勵自己找到前進動力。
“要真正讀懂一本書,提前做功課也很重要。\"張梓嫻認為,典型的如高爾基的《童年》,人物關系較為復雜,可以在閱讀之前先查閱資料,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發展,消化所讀內容。
“腹有詩書氣自華。”因為閱讀,張梓嫻與美術結緣,如今已通過中國美術學院速寫9級考試。以繪畫為媒介,讀書變得生動,也增添了許多樂趣。比如《西游記》中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周圍寸草不生”,根據文中描寫的文字進行想象,張梓嫻用棕紅色的筆畫了一幅心目中的火焰山,寥寥幾筆便將荒山禿嶺之感躍然紙上。
有時課業壓力擠壓了閱讀時間,這是張梓嫻較為苦惱之處。即便如此,她還是盡量擠出時間閱讀:“閱讀不能停,書里的人物、故事會給予我們力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給我們支持和鼓勵。多讀書,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就想通了。”
(源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