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邊城》,被他筆下所構建的桃花源般的“茶峒山城\"深深打動。如今,說起湘西,我們就會想起的《邊城》。《邊城》儼然成為湘西的文化地標,在歲月的長河里歷久彌新。
十四歲投身行伍,浪跡于湘川黔邊境地區。在北平生活多年后,他依舊在文章中感慨道:“我雖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多數是水邊的故事。”
也許每一個人看待自己的家鄉,都是帶著濾鏡的。湘西,是沈從文魂牽夢縈的故鄉。
在小說《邊城》的語言魅力感染下,我購買了沈從文另外一本描繪“湘西世界”的散文集《湘行散記》。
當遠方悠悠響起火車的汽笛,列車進站了。我攜一本散文集,乘坐火車,打發這漫漫長途。窗外天氣佳美,遠山如黛。我輕輕翻開《湘行散記》,瀏覽字里行間。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闊別家鄉已久的沈從文,由于母親病危,在匆匆返回湘西的旅途中所寫下的。
火車一路行駛,我一路跟隨沈從文的文字,領略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星星點點的陽光在窗面上斑駁跳躍,映照著我的書頁,書頁上籠上了一層毛茸茸的質感。
在他清新雋永的筆觸下,那一幅幅迷人的湘西自然風光,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闊別已久的湘西,真的有他筆下那么美,那么好嗎?我感受到了他的滿懷深情。
細細讀來,文中的湘西民眾,居住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腳樓中。吊腳樓,也稱“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傳統民居。
據了解,沈從文在填寫民族信息時,可選擇“漢族”“苗族”“土家族”,不過他的內心深處深愛著苗族的風土人情。
過去那個年代,湘西人民的生活充滿艱辛與不易,縱然生活有諸多無奈,勞動人民依舊是淳樸熱情的。在湘西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多故事。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的性格。
乘坐火車,時間變得悠長。抬頭朝窗外望去,落日余暉的景象盡收眼底。回看書籍,我已讀到了與張兆和互相通信的部分。聽聞是寫情書的高手,這一篇篇往來書信著實打動人。
跟隨的旅行見聞,我不禁思考“遠方”的意義。從前我認為,買一張車票就可以去往遠方了;現在則感嘆,也許,去不了的才是遠方,回不去的才是故鄉吧。
也是故鄉留不住的孩子。1923年8月,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21歲的沈從文離開湘西,歷經19天的艱難旅程到達北京。用現在的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狀態就是“北漂青年”。“北漂”的過程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但不管我們走得多遠,心里總有一個位置,是留給故土的。鄉情,早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意識深處。
合上《湘行散記》,回味無窮。《鴨窠圍的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沈從文夜泊鴨窠圍這個靜謐的夜晚,他把心曲吐露得更為真摯、優美、感人。
《湘行散記》不僅僅是沈從文回鄉的游記,字里行間還蘊藏著“文化反思”的意味。也許真實的“湘西世界”并沒有沈從文所描繪得那么美好。他一直在思考,在現實的“湘西”與理想的“湘西”之間作思想的碰撞。
一本散文集陪我走過了這段旅程。盡管《湘行散記》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已很遙遠,但它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我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每一次重讀經典,我們總能從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