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你只能期待和驚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非常成功地把自己這種稀缺資源展示出來了,讓我們領略了這位藝術天才奇特而又本真的靈魂。
我初讀《紅樓夢》十六七歲,那時在崇山峻嶺的小城讀衛校,從學校圖書館借來,只為打發無聊時間。青春萌動期,最喜歡書中的愛情故事,以及姑娘們吟詩作對的浪漫畫面,對人物的性格和寫作技巧沒有太多思考,更別說其他了。自從聽了劉漢堯先生《紅樓夢》系列講座之后,我感嘆曹雪芹真是偉大,他在一部書中容納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充滿著智慧與禪機。兩百多年來,令無數學者沉浸其中,以致涌現出那么多“紅學”專家。
2025年仲春,我們“共讀經典”成員,先后讀完《罪與罰》《靜靜的頓河》等名著。當時我想組織大家共讀中國經典小說一《紅樓夢》,并請一位老師來領讀。想到曾經聽過劉漢堯的講座,就決定請劉先生來。先生也不負眾望,以一天寫兩回或三回的解讀速度緊跟我們的閱讀進度,目的是讓大家能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后來,當劉漢堯說《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導讀文章全部完成時,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便建議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這是《共讀紅樓》一書的來源。
《共讀紅樓》近二十萬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譬如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這篇解讀中,作者寫道:“主子正常死亡,兩個丫頭卻表現異常。這個疑點,著實讓歷代讀者煞費苦心,不得其解。有紅學家認為曹雪芹原本寫‘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可卿因與公公賈珍有染,被丫頭撞見,被婆婆尤氏發現,可卿不得不上吊自殺。后來脂硯齋評閱至此認為,文本中留下的這些疑惑,也許是曹公故意設下的迷魂陣,讓漫天彩霞突起怪潏烏云,讓青蔥山間飄來不測霧霾。”
在這本書中,我總能讀到自己曾經忽略的細節。譬如對原著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艷理親喪》,作者別開生面地寫道:白天一群姑娘們為怡紅公子過了生日,到了晚上幾個丫頭“AA制”,還要給這位公子慶壽。襲人說:“我和晴雯、麝月、秋紋四個人每人五錢銀子,共二兩。芳官、碧痕、小燕、四兒四個人每人三錢銀子。共三兩二錢銀子,早已交給了柳家嫂子,預備四十碟果子。我和平兒早說了,已經抬了一壇好紹興酒藏在那邊了。我們八個單替你過生日。”
看到這里,我拍案叫絕,連流行的“AA制”,也能從《紅樓夢》中解讀出來。劉漢堯認為,《紅樓夢》中的人個個都高雅,連丫頭們都會酒令,還會占花名。
劉漢堯擅長從細節入手,深度剖析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僅以第四十三回王熙鳳生日為例,寫的是大家如何湊份子,當賈母說李紈“你寡婦失業的,那里還拉你出這個錢,我替你出了吧”,王熙鳳笑著說“不如大嫂子這一分我替她出了罷。我到了那一日多吃些東西,就享了福了”。可當尤氏收份子錢時,將平兒、鴛鴦、趙姨娘、周姨娘的份子錢都偷偷地還與她們,這樣的細節正是文學之魂—尤氏的善良,正是人性之善。劉漢堯的解讀就是這樣通俗易懂,讓人浮想聯翩。
目前“紅學”研究者之眾,各有學說,讓人眼花繚亂。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周汝昌、蔣勛、歐麗娟、蒙曼等對《紅樓夢》的解讀。周汝昌的核心視角是文化史與自傳性研究,蔣勛偏向青春與人性美學,歐麗娟側重文學史與心理學分析,蒙曼則注重歷史與文化還原他們風格迥異,讓我受益匪淺。
看了大師們對《紅樓夢》的評介,結合劉漢堯先生《共讀紅樓》中的觀點后,再次翻閱《紅樓夢》,我發現《紅樓夢》的魅力并非僅僅在于其曲折的情節和精妙的文筆,更在于它所蘊含的詩情畫意。當然,這些真實的感悟得益于劉漢堯先生的點撥,他強調尊重文本,無論是與書友們交流還是撰寫文章,都從文本出發,去解讀紅樓事件、紅樓人物,從不為吸引眼球而發表奇談怪論。劉漢堯強調,老老實實讀原著,不要去看網上的分析,通過自己的閱讀,去建立自己的思想認知,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判,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讓自己在閱讀中汲取藝術美感,引起情感共鳴,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之道。
劉漢堯對文學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這可能與他大量的閱讀有關。他每天保持四五小時的閱讀習慣。除了熟讀《紅樓夢》外,還大量閱讀其他書籍,以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劉漢堯并非科班出身,他大學所學專業與土壤和農業化學有關,畢業后在政府部門工作,撰寫的論文皆與土地經濟問題相關,與文學完全搭不上邊。但他就是喜歡文學,長年保持著閱讀習慣,涉獵甚廣。退休后更是書不離手。他家有兩個專用書房,客廳、餐廳也堆滿了書,要問藏書有多少,他自己也說不清。他的書柜里,古典文學書籍居多,其中一個柜子里擺放著二十多套不同版本的《紅樓夢》及文學評論書籍。劉漢堯讀書習慣比較另類,每看完一本書,就隨意放在書房的方凳上,一年下來,方凳上的書擦成幾擦。當摁到幾尺高的書開始搖搖晃晃,他才著手清點一年讀的書目、冊數,然后歸還到書柜,第二年又如此。
劉漢堯的《共讀紅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快速領悟《紅樓夢》的專著,無論是速寫或詳述都顯得親切自然,而且對人物的評價頗有見地。相信你在讀這本書時,一定能看到一種忠于原著,卻又有別樣視角的《紅樓夢》解讀。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