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的塵埃被輕輕拂去,一件塵封了2400余年的青銅器,竟為我們呈現了一席未盡的\"燒烤\"盛宴。它,便是曾侯乙青銅爐盤,也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煎烤一體式青銅炊具。
當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提取它時,時光仿佛凝固:一尾形態完整的魚骨靜臥其上,爐盤下層,10余塊未燃盡的木炭悄然安放(較大的有13塊,另有一些碎塊),爐底的煙炱痕跡依然清晰。專家們由此勾勒出一個生動的歷史場景:這條魚很可能正烤到一半,隨著墓室封閉,氧氣耗盡,爐火緩緩熄滅,將這份屬于君侯的口腹之好,連同那個時代的飲食風尚一并定格。
這件青銅爐盤如今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整器通高21.2厘米,鏈長20厘米,重8.4公斤。雖歷經2400余載,其結構之精妙,即便以今日的眼光審視,亦令人贊嘆。
爐盤采用上下兩層設計,結構分明,各司其責。上層為“釜”,用以承裝食材;下層是“爐”,爐底分布著13個大小不一的透氣孔,這些孔洞最長的2厘米,最窄的僅0.5厘米,它們起到了類似“風門調節”的功能,用以調節火力、助燃和調溫。遙想當年,楚國工匠已能鑄造出具備如此先進功能的煎烤食具,其工藝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其支撐結構同樣匠心獨運:三只敦實的獸蹄形矮足穩穩撐住爐體,爐體上方再由四根細長的高足高高托起烤盤。如此設計,集控火、隔熱、通風與穩固于一體,考慮得周全妥帖。更精妙的是,爐盤兩側配有三節活環提梁,輕輕一提,即可隨行,真正實現了“走哪兒烤哪兒”的便捷性。可以說,它是一件設計理念超前的便攜式高端炊具。
細觀此物,它似乎并非一件僅供觀賞的禮器,而更像是一件被珍愛并反復使用的生活實用品。整器采用上下分鑄、焊接工藝制成,盤底破損處的補痕、鉚釘及焊疤清晰可見,無聲地訴說著它曾經歷的煙火日常。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還是爐盤中那條定格了歷史的魚。經專家鑒定,這是一尾鯽魚的遺骨。鯽魚,在江漢地區又稱“喜頭魚”,是長江流域最尋常也最鮮美的淡水魚之一。在那個湖沼密布、水系縱橫的楚地,鯽魚既是尋常百姓的家常滋味,亦是王侯宴席上的珍饈。從出土文物來看,曾侯乙對魚的喜愛近乎癡迷:其墓中的一件銅鼎里盛有21尾,一個野餐木箱里放著2尾,另一件銅鼎里還存放著4尾胖頭魚。魚鮮之豐富,足見楚地物產之豐饒,也足見曾侯乙這位君侯不僅愛吃魚,更懂得如何品味魚。
美食之美,不止在食材,更在調味。據考證,與這尾魚相搭配的是鹽梅。鹽梅,是古代浥水流域出產的一種野生果實,其味酸中帶甜。在尚無食醋的先秦時期,這種野果便是楚人點化風味的“密碼”,既能祛除魚腥,又能提升鮮香。可以想見,在炭火的烘烤與青銅的勻熱下,鹽梅的清香絲絲縷縷滲入魚肉的紋理,撫平了河鮮的天然野氣,喚醒了魚脂的細膩與甘美。
在禮儀之邦的楚國,享用燒烤亦有規矩。《禮記·曲禮》有云:“毋嘬炙。\"此句意在告誡人們,品嘗烤肉時不應大口吞咽,姿態狼。小口慢品,細細咀嚼,方是對食物,也是對生活本身的尊重。
這尊青銅爐盤,穿越2400余年,魚香仿佛未散,炭火依然猶溫。它烤制的,是曾侯乙的口腹偏愛;它炙煉的,是楚地的豐饒物產與生活雅趣。一爐、一魚、一果、一火,在青銅的余溫里,為我們留下了一段被時光塵封的,卻無比真切的人間煙火。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