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中國春節”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春節一同入選這份名錄的,還有“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這項技藝營造的橋梁,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清明上河圖》的“畫眼”一—橫跨汴水兩岸的“虹橋”。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頀,宛如飛虹”,“虹橋”因此得名。這座虹橋,不僅濃縮了當時汴京的繁華,也記錄了我國傳統木構橋梁技術的最高形態。
隨著現代建筑技術的廣泛運用,傳統的木拱橋技藝曾一度瀕臨失傳。我曾一直以為,如《清明上河圖》中“虹橋”這般瑰麗的木構拱橋,只存在于史書和古畫里。直到2022年8月6日,一場大火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燒上\"熱搜。新聞里說,“900年的萬安橋被燒,我們損失的可不只是一座橋”。
原來,直至2022年,“虹橋”這樣的橋都是存在的,并且僅存在于浙江、福建交界的一小塊區域。20世紀70年代,茅以升院士便已經發現了這些隱藏在閩浙山間的疊梁木拱廊橋。作為一個生在浙江、長在福建的人,我懷著極大的好奇,探訪了聯合申遺的浙江泰順、慶元、景寧,福建壽寧、周寧、屏南、政和等地。每去到一個村莊,踏上每一座廊橋,我都仿佛走進一幅又一幅絕美的畫卷,為中華廊橋之美而感嘆。作為一名網絡文學從業者,我能做的,就是為這項技藝寫一本書,由此便有了《極光之意》。
故事發生在新時代福建山鄉巨變背景下的屏南縣長橋村。屢獲大獎的旅意天才建筑師聶廣義,在提交了一份名為ConcettodiAu-rora(“極光之意”的意大利文)的概念設計圖參加設計大賽后,意外得知遠在中國福建的一個山坳里,有一棟建筑竟與自己的設計一模一樣,連翻譯過來的名字都是“極光之意”。
一次意外的\"抄襲\"事件、一則關于萬安橋被燒的新聞,促使聶廣義從意大利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屏南,并結識了極具古典氣質的女主夢心之。
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前往福建采訪了國家級傳承人黃春財老先生。老先生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遺”后作古,他親眼看到了萬安橋修復之后的圓橋儀式。我還去浙江采訪了當時還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斧頭王”曾家快。在實地航拍和采訪時,我問他:“記不記得自己一共造了多少座橋?”他說:“不記得,就是造完一座再造一座。\"在他的身上,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匠人精神”。
曾家快于2025年3月人選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極光之意》也此時出版了。
《清明上河圖》中勾勒的“人間煙火”,早已消散于歷史的洪流中。但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的“人類非遺”,將在歷史的長河里歷久彌新。
(源自“文藝報1949”,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