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讀后忘,天命之年讀書否?”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這句話,挺觸動我的。
因為我就是那個每天看書卻記不住的人,相信這也能激起很多人的共鳴。
說實話,不僅是讀書記不住,有時候很多非常熟悉的名字或者事物,在用到時大腦會出現斷片的現象。
開始我很恐懼,以為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后來才意識到,這可能是現代社會信息量超載,讓人陷入注意力過度分散的狀態。再加上五十多歲的年齡,本就是記憶力衰退的年紀。看看吧,此時我說的這句話,就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就像這是共識,自然而然就承認記憶不行了。
可我記得看過一則新聞,說國際上有個權威的實驗,實驗目的就是佐證年齡大未必記憶力就會下降。只是因為人類共識,集體意識的強大暗示,讓記憶符合了人們的預期。因為某種盲從的心理,剛開始聽說這個實驗,我是深信不疑的,但現在對它也持懷疑態度。懷疑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對絕對的正確抱有懷疑,也是對權威保持質疑。
都說現在的世界是個“草臺班子”,很多的權威,很多的科學,也是為利益站臺的。深信不疑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最強大的暗示。所以,我們覺得自己記不住,就肯定記不住了。
對于讀書能不能記得住,是可以忽略的,因為閱讀本身就是收獲。仔細想想,生活中,我們總離不開亂七八糟的人、亂七八糟的事,這些都會擾亂自己的心智。如果每天被這些破事包裹著,情緒會好嗎?拿起一本書,書里的故事或者某個觀點,某種道理吸引了自己,就會把自己代人進去:如果是我會怎樣,我的這點破事也算不了什么,雞毛蒜皮的。自然而然地,自己就安慰到了自己。
讀不下去,心不靜,這也是常態。原來,我們的生活半徑還只是從家庭輻射到單位,或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現在,我們的視線被無限放大,不僅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多少人的優越生活被我們圍觀。心被攪動了,亂了分寸,世界那么大,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我這樣還配活著嗎?
比較產生了焦慮,產生了不忿、怨懟。誰不想改變現狀呢,可改變是那么容易的事嗎?別人的勵志故事,就像豬肉注入了多少水分,賣肉的會告訴我們嗎?
在我們深感無力的時候,與其陷進去,不如讀書,因為只有閱讀,能讓心靜下來,而不是等心靜下來再去讀書。如果因此而放棄,或者為自己本就不愿閱讀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你可能就失去了一個建立習慣的機會。
你去問喜歡讀書的人,他們會告訴你,閱讀當然有用。至于有什么用,可能只有意會不可言傳,因為這是一種精神行為。你去問一群不喜歡讀書的人,他們會不屑地說,有什么用,讀書能給你增加收入嗎?讀了那么多書,還不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記得老家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有什么用,既不當吃又不當喝的。”
我們現在的抑郁、痛苦,很多都是吃飽喝足后,有錢了才產生的。沒錢的時候,錢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當滿足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后,就是用錢來買感覺了。如果精神上一直是荒蕪的,錢的效應會逐漸減弱,滿足感也會越來越低。一體兩面,一件事有人說好,就有人說不好。但好與不好,不在于別人怎么說,而在于自己的感覺。
讀書這件事,是有別于其他事件的,因為它的好處是看不到的。
有人說,學歷高又怎樣,還不是心理一樣脆弱到選擇輕生,還不是一樣找不到工作啃老,一樣犯罪。我們不能以個別現象來定義一個群體一以偏概全。當然,大多數有學歷的人都會閱讀,而且有了學歷,對書籍的閱讀領悟是不一樣的。但前提是有閱讀,而不是一葉障目、夜郎自大!
我看過一篇新聞報道,內容是對老齡化社會的最新研究。新聞說,六零以后的老年群體,在思想觀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的未來養老,不會像以前的老人那樣,等待別人來照顧,他們的學習意識更強了。
我對一段話做了摘錄,它是這樣說的:未來的老年人更加關注品質化、悅己型的文化消費,會“有趣地老去”。學習是未來最好的養老,與養老機構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學的座位是一種更積極、更主動、更經濟的養老選擇。
年過五十進行讀書,本身不是為了記住什么。這個年紀的閱讀,有它的優勢,因為閱歷的加持,對書中知識的領悟力多了一層實踐證明。也許因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記憶不再好,閱讀過的內容也吸收不了多少。但是,我還是堅持這個好不容易培養的習慣。因為它帶給我的感受,只有我自己能體悟,語言能表述出來的,已經失去了閱讀的真正意義。
在經年歲月對精神的打磨下,與書中人物千萬種人生的碰撞、理解與溝通,擦出各種思想的火花。在無數經歷事件的沉淀下,閱讀是對內心壁壘的層層消除,更是對思想柔韌度的千錘百煉。人的思想有了韌性,就不會鉆牛角尖,不會在非黑即白中熬煮人生。
這大概就是雖然過了五十歲,不再靠記憶來支撐的閱讀感受吧.
以此想法,與您共勉!
(源自“我想擁有一個小院”,蓉若薦稿)
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