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在瓜果芳香的日子重讀美國作家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真是一段充滿生機與暖意的精神之旅。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埃斯佩朗莎的小女孩。雖然與家人居住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但小女孩身有所寄、心仍漂泊?!胺孔印笔切≌f的核心詞,頻繁在小說中出現。比如,“破落又悲哀、墻磚碎裂的紅色小屋”“街區的盡頭是我的家,看上去更小了,像只貓兒縮起腳爪窩在那里”“那棟讓我羞愧的小屋”…而小女孩夢寐以求的房子則是“像爸爸工作的地方那樣的花園房”“一所寂靜如雪的房子,一個自己歸去的空間,潔凈如同詩筆未落的紙”。在小女孩的眼中,房子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居所,更是彰顯尊嚴與自我之地?!盎▓@房”“詩筆未落的紙”,多么燦爛、純潔、夢幻啊。小女孩追尋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隔離、對自由空間的渴慕、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在沒有得到“一所新房子,一所心造的房子”之前,小女孩的靈魂自然找不到皈依,像漂浮的孤獨小板一一對房子的追尋,成為她成長過程中無法釋懷的執念。
房子代表一種安穩,是心靈的棲息之所。小女孩的這種漂泊感,來源于她所在的移民家族背景。作為西班牙裔少數族裔,從故土來到異國他鄉,這種漂泊感、自卑感肯定如影隨形。小說的開篇寫道:“我們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們住魯米斯的三樓,再先前我們住吉勒,吉勒往前是波琳娜,再前面我就不記得了。”居住地頻繁挪移,會給人一種時空的幻化與幻滅感,作者用簡潔又舒緩的語氣,呈現的卻是一種滄桑、無奈、辛酸的滋味。
當然,不管“房子”還是“漂泊”,都是小女孩成長中的追求和感受。小說內容細碎而真實,以小女孩的成長串聯起芒果街的親人、朋友、左鄰右舍等人物。在這些凡人之間,夾雜著親情、死亡、戀愛、婚姻、侵犯、暴力等生活痕跡。作者從兒童視角,用輕婉、輕盈、輕嘆的語氣,淡化了哀愁、哀怨、哀傷,煥發出生存的斑斕與人性的微光。
歲月流逝,小女孩終將從“弱”到\"強”,成長為大女孩?!拔易≡谀抢飬s不屬于那里的房子”“芒果有時說再見”“我強大得她沒法永遠留住我”,選擇離開是小女孩成長的必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選擇離開,不管愿不愿意。人生的第一次離開,是離開熟悉的母體。成長,就是與熟悉的人、物、景漸行漸遠,與陌生的人、物、景漸行漸近。由熟悉到陌生、由陌生到熟悉,循環往復,成長就悄然發生了。
小女孩離開了芒果街,那條讓她百感交集的街道,離開了童年的一段時空。小說的結尾寫道:“我離開是為了回來,為了那些留在身后的人,為了那些無法出去的人?!边@種離開,無奈中帶著美好,哀婉中含著希冀。
整部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芒果街上的小屋》《四棵細瘦的樹》《芒果街有時說再見》三章。
開篇的同名章《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把小說的視角和情感基調落在舒緩又簡潔的文字上。小女孩身居小屋卻心向“一所真正的大屋,一所可以指給別人看的房子”,可實現的方式只能是“爸爸手握彩票”或“媽媽講的睡前故事”,夢幻與現實的碰撞帶著淡淡的無奈。
《四棵細瘦的樹》是小說中唯一沒有描寫人物的短章,只寫了四棵細瘦的樹一被“市政栽下充數的四棵殘次品”??稍谛∨⒀壑?,“它們是唯一懂得我的”“細細的脖頸和尖尖的肘骨,像我的一樣”。雖然是“殘次品”,但這四棵樹卻向上生長也向下延伸;“堅持,堅持,堅持”是它們教會小女孩的神秘的力量,或許就是這種力量,讓小女孩最后強大到芒果街也沒法永遠留住她。
尾章《芒果街有時說再見》完全是一首“驪歌”。童年游戲不能再玩了,意味著自己長大了,是該離開芒果街和“那幢讓我羞愧的小屋”的季節了。離開是為了回來,是帶著身后那些不能離開的人的夢想離開,帶著移民家族的陰影上路。可這種離開又有幾人能夠如愿歸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任何一種離開,都帶有一種悲壯感,無論是孤燈潛行,還是鑼鼓送行。
可是,即使小女孩能夠回來,她還會是當年的那個少女嗎?
(源自《中國教師報》,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