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創作日益多元化的當下,李御以兩部風格迥異卻又精神相通的著作《光之牽引》(散文集)和《紅門十二釵》(小說集)于2025年5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為讀者呈現了一位“文學個體戶\"對生活、時代與人性的深刻觀察與思考。這兩部作品集凝聚了作者近年來的創作心血,既有對城鄉變遷的敏銳捕捉,也有對人性幽微之處的細膩刻畫,展現了李御作為記者型作家的獨特視角與文學追求。
《光之牽引》的生活圖景
《光之牽引》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光”象征著希望、智慧與啟示,而“牽引”則暗示著一種溫和而持久的力量。在這部散文集中,李御以平實而有力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當代中國社會的生活圖景,展現出作者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愛與理解。
全書分為六輯:《穿行城鄉》《四季長歌》《人在江城》《心跡如縷》《吾觀世事》和《特殊年代的歷史壯歌》,共收錄60多篇散文作品作者在自序中以農民種地作比:“寫散文、寫小說還是寫別的文體,就如同老農種西紅柿或者種西瓜,技藝是不同的,其中所費的心思,每個作者都會有所不同。”這一樸素的比喻道出了作者的作品天然具有一種親近感和可信度。
《穿行城鄉》一輯中的作品《穿越于城鄉之間》《“半邊戶\"子女心靈史》等,展現了作者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深刻觀察。作為一位長期“穿行”于城鄉之間的寫作者,他筆下的城鄉關系既有宏觀把握,又不失微觀真實。特別是在《“半邊戶\"子女心靈史》中,李御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特殊群體,父親一方在城里工作、母親一方留守農村的家庭子弟的心理狀態與成長困境,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情感檔案。
《四季長歌》一輯則以時間為軸,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節律與人文活動交織的細膩觀察。李御的四季書寫不是簡單的風花雪月,而是將自然時序與人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緊密結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如《開秧門》一文,通過對農村插秧習俗的描寫,既展現了傳統農耕文化的儀式感,又折射出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生產的變遷,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
《人在江城》一輯集中呈現了李御對武漢這座城市的復雜情感,《我該怎樣親近你》《一個人與一座城》《追夢之城》等篇目,既有個體與城市的情感對話,也有對城市發展變遷的理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書寫往往從小處著眼,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使他的城市散文既有具體可感的細節真實,又有深邃思考的思想高度。
《心跡如縷》與《吾觀世事》是全書中最具個人色彩的兩輯,收錄了《光之牽引》《夢想的翅膀》等多篇作品。這些文章既有對文學藝術的思考,也有對生活哲理的提煉,還有對社會現象的評析,展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
此外,《光之牽引》中的散文語言質樸而不失文采,敘事平實而蘊含深意。李御在自序中強調的\"接地氣\"文學觀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追求與土地、與人民血脈相連的真實表達。這種文學追求使他的散文既有生活的煙火氣,又有思想的穿透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紅門十二釵》的女性群體
與散文集《光之牽引》相呼應,小說集《紅門十二釵》展現了作者在虛構敘事領域的創作實績。全書收錄了《水牯》《糾結》《偷葬》《誤入歧途》《紅門十二釵》等8篇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都已在《北京文學》《芙蓉》《小說月報·原創版》等知名文學期刊發表,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和社會影響。
《紅門十二釵》作為書名,暗示了這部小說集的一個重要主題一一對女性命運的關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釵”意象源自《紅樓夢》,代表著不同類型女性的人生境遇。李御借用這一經典意象,將目光投向當代普通女性的生存狀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社會轉型期中國女性的掙扎與成長、困境與突破。這種對女性群體的文學觀照,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水牯》一篇曾發表于《延河》,講述的是一名農村殘疾少年的曲折人生與生活情狀,折射出中國農村的倫理變遷和價值沖突。
《糾結》原載于《北京文學》,刻畫了當代人在道德選擇與利益誘惑之間的心理掙扎。李御善于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境,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展現人性的復雜面貌。正如他在代序中所言:“那些曾感動過我,震撼過我,時常噬咬著我的人和事,就成了我筆下流暢的歡愉。”這種源自生活真實的情感體驗,使他的小說人物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代人感。
《常左常右》(《芙蓉》)和《誤入歧途》(《小說月報·原創版》)則展現了李御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前者通過一個普通人在左右為難中的選擇,隱喻了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的碰撞與重建;后者則通過一個“誤入歧途”者的遭際,探討了偶然性與必然性、個人日常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些小說既有具體生動的故事外殼,又有深刻的思想內核,體現了李御“寫別人看到的,但沒有想到的;寫別人想到的,但沒有深度挖掘的”的創作理念。
縱觀《紅門十二釵》全書,李御的小說創作具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是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注重人物塑造和細節真實;二是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特別是社會邊緣群體的命運;三是在敘事中融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四是語言質樸平和,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展現人物性格。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李御小說創作的風格。
散文集《光之牽引》與小說集《紅門十二釵》的同時出版,為我們全面了解李御的文學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通過這兩部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根植城鄉、心系眾生的文學耕耘者的形象。
李御認為,天下蒼生,都是從土地上長出來的,離了土地,就缺了根基,懸在半空,看似離地高了,但離滋生滋養之魂就遠了。這種對“地氣”的重視,避免了當代文學創作中常見的虛無化、概念化傾向。這種既尊重傳統又追求創新的辯證態度,使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現實基礎,又不乏藝術探索的勇氣。
作為記者出身的作家,李御的散文和小說都帶有明顯的社會調查性質,他對城鄉變遷、社會問題、人性困境的觀察尤為敏銳。但不同于一般的報告文學,他的作品在記錄現實的同時更注重藝術提煉和情感表達,實現了新聞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這種獨特的創作路徑,使李御的作品具有不一樣的價值。
《光之牽引》與《紅門十二釵》的出版,不僅是對李御近年文學創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兩部扎根現實、關注民生的真誠之作。在這個信息爆炸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李御的作品提醒我們:文學的價值不在于嘩眾取寵的形式創新,而在于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揭示;作家的尊嚴不在于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賞,而在于對普通人的真誠理解和藝術表達。
正如李御所言:“愛上文學,就意味著終身跋涉于沒有太多參照物的沼澤地,進進出出,出出進進,這也許就是文學寫作者的人生。”這兩部新著的出版,標志著他在這條文學跋涉之路上又抵達了一個新的驛站,而前方的路,依然伸向無盡的遠方。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