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潑灑下來,被海面穩穩地兜住,又向上蒸騰起一片無垠的澄澈之藍。風過處,流云被撕扯成絲絲縷縷的白絮,悠悠蕩蕩。哦,這不正是一匹攤開了的、浩渺無邊的藍印花布么?藍印花布,原是裁下的一方天穹之色。而裁剪者就是由手藝人檀變成“守藝人”的王振興先生。
——題記
車子在\"正興染坊\"的場心剛停穩,八十多歲的王振興老人已同大兒子建烽候在門口,笑容像秋陽般溫煦:“來啦!快進屋,茶水都候著呢?!?/p>
穿過天井,落座東向的堂屋。王老利落地提起胖墩墩的熱水瓶,沸水注入杯盞,碧綠的嫩芽在氤氬熱氣中緩緩舒展,宛若初醒的生命。這場景,靜得能聽見時光滴落的聲音。
猶記2001年春,南通藍印花布在上海城隍廟展出,我曾題過幾句:“七彩絢爛藍當先,古藝新輝映春瀲。花布無聲成名片,江海文脈自綿延。\"2006年,我又將那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銅牌鄭重送到他手中。如今,銅牌邊緣已沁出歲月的青綠銅銹,王老亦步入耄耋。這二十載光陰,這位“守藝人”是如何將一門手藝熬成了筋骨,揉進了血脈?
“王老,上回匆忙,今兒可得細細說說您這門老手藝的根脈。”土布于我,是童年的底紋,蘆扉花衣裳的觸感仿佛還在指尖。王老聞言,起身到南屋捧來厚厚一冊資料夾,一頁頁翻動,紙頁簌簌作響,抖落的是半世風塵。
指尖點著一張泛黃的表格,他聲音里透著光亮:“瞧,這是當年市里、省里讓我定的藍印花布規矩?!毖哉Z間是沉甸甸的自豪,“七二年廣交會接了日本和香港的訂單,我在國營二甲廠干了十多年,專給他們印這藍花土布。咱南通遍地都是的土布,出口總得有個響亮名號,我說,就叫‘藍印花土布'吧,特意保住了這個‘土'字。當時沒多想,可如今,藍印花布'這名頭,穩穩當當進了國家非遺的頭一份名錄!”為這無意間落定的名分,老人眼角的皺紋里都漾著欣慰。
一張印制精美的宣傳頁滑落桌案,王老拾起——那是2019年東京展覽的海報。他神色倏地凝重:“心愿了了可惜久保麻紗女士看不到了,這次是她侄女操持的。”提起這位異國故交,他長嘆一聲:“三十多年的交情啊,我染布,她在日本、在上海,讓這抹藍扎下根來。”
退休后重拾家業,談何容易。1995年,王老領著三個兒子撐起“正興染坊”的門面。千禧年,他與二兒子建勇在浙江山坳里尋回了農人自種的“土靛”。歸途夜車,一場慘烈車禍。王老臥床三月,建勇則治療了整整兩年,二十多萬的債,山一樣壓下來。是久保麻紗女士第一時間趕到病榻前,將五萬元塞進他手里:“王師傅,先用著?!辫F打的漢子,眼淚再也繃不住。商道之上,情義無疆;異國之間,心燈長明。
工坊還辦嗎?“咬碎牙,領著全家,一邊還債,一邊重來。這一咬牙,就是整整兩個十年啊!”王老的話語,浸透了靛缸的深沉。
明《如皋縣志》有載:通州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昔日農家,遍植藍草,以制靛染青。明《通州志》更記,海門一地歲貢靛青便達“千斤”,整個通州(南通古稱)貢靛竟至“三千五百斤”,靛青赫然列于“貨之屬”八類農產之中??蓢@這土地上的藍,中日兩地,皆已式微。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在《日本手工藝》中喟嘆:“稍加比較便知,天然之藍何其美也。故用傳統阿波藍的染坊,必在招牌上大書‘正藍染’‘本染'字樣。”
正是久保麻紗對“本染”的執著,點燃了王振興尋回真藍的星火。千辛萬苦,終于在浙中雁蕩的深山里覓得殘存的靛田。于是,以藍草為魂,染布為魄的古老技藝,在他布滿老繭的手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延續,如同接通了地脈。
王振興守了一輩子藍,也把這藍,染透了一家子的命。家中,他是運籌的“老帥”。染缸深淺、花樣出新、市場開合,兒子兒媳們各司其職,流水般順暢??贪娣坷?,建烽埋首,刀尖游走,木屑紛飛如雪;大車間內,建勇凝神,刮刀起落,漿花剔透;靛缸旁,小兒子建煒系著圍兜,身影忙碌;北屋縫紉機聲噠噠,妯娌三人的笑語穿針引線;連大學學設計的孫女徐鈺雯,也一腳踏進了這藍白天地
“打小看爺爺弄這些,看著看著,自己也上手了。”剛送貨回來的鈺雯,騎著電動車停在天井里,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王老望著孫女,笑意溫厚:“年輕人,懂專業,后生可畏。她是接棒的人。”一家七口,區、市、省、國,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名銜,是責任,更是血脈的勛章。從一人一生,到一家一族,再到聚攏一群人一這,或許就是藍印花布從古老血脈中生出新枝的活路,也是王振興用一生踐行的樸素道理。
當化工染料席卷天下,土法印染幾成絕響,王振興和他的“正興”,依然固執地守著那一缸缸“活\"著的靛藍。“費工,可東西好!色牢,經得起年月,顧客認這個?!彼更c著桌上、墻上、匣中的布樣,向見習的大學生講述紋樣里的吉祥話、中外顧客的喜愛?!皽\藍、中藍、深藍,隨客意;復染、套版,也能行。藍要藍得透心,白要白得亮堂!工致之美,韻味才足,才合得上世道人心。”一旁的長子建烽與我低語著如何在“守正”與“出新”的鋼絲上,走出平衡的智慧。
天然纖維,古法手作,竟奇異地勾住了現代人的自光。這看似悖反的景象,恰恰暗合了人心深處對多元之美的渴求。藍印花布,從明清百姓的日常衣裳,到近代案頭的文玩雅賞,如今又悄然回歸日用之間,在現代生活的縫隙里吐納呼吸,已然成為中華紡織經緯中一枚溫潤的印記?!罢d染坊\"而立之年,風雨兼程。王振興,這位樂天、豁達、沉如古井的老人,尊古法、傳薪火、播遠聲,心中始終燃著一豆不滅的希望之火。
訪談間,祖籍南通的著名學者沈虹光先生恰有信息來。我將眼前琳瑯的布品拍下傳去。猶記她2009年回通觀展,時隔十六載,再見這藍白世界的新顏,她回信贊嘆:“傳統而時尚,淳樸亦高雅?!?/p>
暮色漸攏,這位令我肅然起敬的長者,溫和謙恭地送我到門口。步出院落,眼前是坦蕩的田野,泥土的氣息直往肺腑里鉆。抬頭,天藍得澄澈,云白得透亮一一這不正是天地初開時,最本真的顏色嗎?
正興本色,“振興”國魂。王振興,這位藍印花布國度里最年長的“守藝人”,雖霜染鬢發,心氣猶似少年。他日日浸染在這天賜的藍白之間,生命便也煥發出大地般的韌勁與活力。他以“守藝人”的赤誠,與這方滋養他的自然,同頻共振,和諧共鳴。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