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鮑姑,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說到葛洪,知道的人就多了。鮑姑正是葛洪的妻子。雖然我們需要用葛洪這個“大V\"引出鮑姑,但并不影響我們認真地評價她在歷史上,特別是她在醫學史上的貢獻。按照現在已知的資料,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針灸家,并創造性地以廣東本土羅浮山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在燦若星辰的古代杰出人物中,她的貢獻很獨特,也很重要。
太守千金成民間醫神
廣州越秀山下的三元宮里,至今仍供奉著一尊面容慈祥的女仙塑像。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總有百姓前來敬香祈福,尤其那些飽受皮膚頑疾困擾的香客,總要虔誠地取一束紅腳艾草,在塑像前的香爐上熏烤片刻。這位被尊稱為“鮑仙姑”的女仙,正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女道醫鮑姑。
公元309年的嶺南,正值永嘉之亂后的動蕩歲月。在南海郡太守鮑靚的府邸中,一個女嬰的啼哭聲打破了亂世中的沉寂。這個被取名為“潛光”的女孩,注定要在醫藥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鮑姑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親鮑靚不僅是晉朝南海太守,更是一位精通天文、讖緯的道教修行者。據《晉書》記載,他“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曾拜著名方士陰長生為師,學習了煉丹和尸解等道法。在這樣家學淵源的熏陶下,年幼的鮑姑常常看見父親在月夜下擺弄著藥碾,或是與來訪的道友討論《黃帝內經》中的奧義。
嶺南濕熱的氣候,使得瘧疾、皮膚病在當地肆虐。太守府中時常有百姓前來求醫,小小的鮑姑就躲在屏風后,看著父親為病人把脈施藥。她尤其記得那個滿身膿瘡的漁夫,在父親用艾草熏灸后,潰爛的傷口竟漸漸結痂痊愈。這一幕,在鮑姑心中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隨著年齡增長,鮑姑開始跟隨父親系統學習醫術。她天資聰穎,對藥性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稄V東通志》記載她“少聰慧,通醫理,尤精灸法”。在當時的嶺南地區,瘴氣彌漫,皮膚病高發,鮑姑發現當地生長的紅腳艾草具有特殊療效,便開始鉆研艾灸之術。她常常獨自上山采藥,有時一去就是一整天。山民們常見這個太守千金背著藥簍,在懸崖峭壁間尋找草藥的身影。
1600年后屠呦呦從這里找到答案
建興四年(316年),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學者來到南海郡。這個名叫葛洪的年輕人,雖然才二十出頭,卻已經以才學聞名江南。當時,鮑靚舉家遷到江蘇丹陽,并在丹陽開館授徒,便與葛洪相識,收其為徒。鮑靚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后生青眼有加,見他沉穩好學,不慕名利,不僅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更將年方及笄的女兒許配給他?!短接[》中記載的這個故事,開啟了醫藥史上“神仙眷侶”的傳奇。
婚后的鮑姑隨丈夫開始了游歷修道的生涯。在江西麻姑山,她向當地女冠學習針灸之術;在杭州葛嶺,她與丈夫一起采集草藥,研究藥性。最令人稱道的是,這位太守千金絲毫不擺架子,常常親自為貧苦百姓診治。據《南海縣志》記載,她“每遇貧者求醫,不取分文,且贈以藥餌”。
永和元年(345年),這對夫婦最終選擇在羅浮山定居。這里云霧繚繞,盛產草藥,堪稱修道者的樂土。在這里,鮑姑潛心研究艾灸之法。她獨創的“隔姜灸”治療贅疣的方法,效果奇佳。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鮑姑艾,灸贅瘤立愈”,指的就是這種獨特的療法。
在協助丈夫編撰《肘后備急方》時,鮑姑堅持要在書中收錄大量簡便廉驗的方子。她說:“窮鄉僻壤,既無良醫,又乏貴藥,當以易得之品,治難愈之疾?!睍杏涊d的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在1600多年后啟發了屠呦呦教授,最終研制出青蒿素,拯救了無數生命。
羽化登仙后的千年回響
興寧元年(363年),年過五旬的鮑姑在羅浮山玉鵝峰采藥時,忽然消失于云霧之中。
山下的樵夫只聽見一陣清越的笑聲,看見一道紅光沖天而起。《羅浮山志》記載此事時說:“鮑仙姑白日飛升,唯留藥臼于崖畔。”
然而這位女醫的故事并未就此結束。在廣州,百姓們傳說她化作一位賣艾老嫗,繼續在民間行醫。清代《粵中見聞》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位書生腿上長了個大瘤子,夢見一位老婦人對他說:“明日到三元宮前買艾?!睍姥郧巴?,果然遇見一位賣艾老嫗。用她給的艾草灸治后,瘤子竟然消失了。書生想要重金酬謝,老嫗卻已不見蹤影。
如今,在廣州三元宮的鮑姑殿前,總能看到一些特殊的香客。他們不是來求財求子,而是來還愿的皮膚病痊愈者。殿前那口相傳是鮑姑用過的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常被用來煎藥。而羅浮山上的鮑姑祠,每逢清明前后,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前來祭拜,延續著這場跨越千年的醫道傳承。
鮑姑的一生,恰似她最愛的艾草,平凡中見神奇。她沒有留下專門的醫學著作,但她的醫術通過《肘后備急方》流傳后世;她沒有刻意追求成仙,卻因濟世之功被百姓奉為神明。在這個關于醫者仁心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古代女醫的傳奇,更是中國傳統醫學“醫道同源\"精神的生動寫照。當艾草的清香再次在三元宮前裊裊升起時,仿佛又見那位布衣荊釵的女子,正俯身為病人施灸的身影。
回望這位東晉女醫的一生會發現,她的故事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她不僅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在當下這個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鮑姑那種親力親為、心系百姓的醫者仁心,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歷經千年,人們仍然記得這位“鮑仙姑”,仍然在她的塑像前虔誠祈禱的原因。
(源自“知了 × FUTURE”,標題有改動)
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