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已成為世界歷史發展潮流,但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才是最好的現代化模式。
現代化因素包括人口、勞動力、資本、教育、技術、科學、信息、數字、智能、文化、能源、資源、環境、生態、國防等十幾種,這些因素是一個地區、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發生并完成現代化過程的重要因素,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形成歷史發展的合力,共同促進本地區和國家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及主要特征
在世界性現代化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由于不同國家的國情不同,道路選擇不同,實現結果不同,進入現代化的時間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現代化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表現為:
第一,人均收入持續高增長。按不變價格計算,2024年中國人均GDP比1952年實際增長了93.5倍,年均增速為 6.5% ,①先后經歷了極低收入水平(1949-
1990年)、低收入水平(1990-2000年)、中低收入水平(2000-2010年)、中高收入水平(2010-2020年),①2021年之后開始進入中等發達水平階段。②中國式現代化用了幾十年走完了其他發達國家幾百年發展歷程,為典型的后發跨越式現代化道路。
第二,工業化持續加速進程。按不變價格計算,202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比1952年實際增長了1267倍,年均增速為 10.4% 。③新中國經歷了初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及國民經濟體系階段(1953-1978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952年 17.6% 上升至1978年的 44.1% ;2014年明確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入“新四化”同步發展階段,到2024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0.1% ;信息化加速階段(2000-至今③),數字中國建設階段(2015-至今),人工智能建設進入起步階段,“持續推進‘人工智能 + ’行動”③,由此形成了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四化”同步發展,超大規模發展新態勢。
第三,持續的城鎮化加速進程。經歷從低度城鎮化(1949-1980年)到城鎮化加速階段(1980-2024年③),再到超大規模城鎮化,城鎮總人口從2000年的4.6億人上升至2024年的9.4億人。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
第四,持續的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35歲,到1974年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63歲),到2024年達到7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50年的1年,到2023年的11.5年。
中國式現代化可概括為五大因素:一是不斷增加的現代化因素,如一國發電總量和人均發電量;@二是不斷增加的社會主義因素,如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制度;①三是不斷增加的中國文化因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四是不斷增加的綠色生態因素。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五是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因素。堅持確保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核心因素,極大地促進五大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本文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1956年,青島各界群眾慶祝社會主義基本改造完成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為了獲得發動和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權力和機會,中國共產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28年的時間,據中國民政和組織部門統計,可以查到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方人。如果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論,那么新中國成立之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結論。
從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從傳統農業國家到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至少三個發展階段:1949-1978年時期為準備成長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國式工業化開始起步的。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動國家工業化,自力更生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原始積累,建立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53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一化三改”,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三改”),②1956年就提前完成了“三改”,宣布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任務基本完成。③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八大”)通過的決議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④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盡可能迅速地實現國家工業化,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和現代化的國防。①這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任務,即發動和推進“四個現代化”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②,其核心任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
1975年,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毛澤東,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重申實現“四個現代化”總任務以及“兩步走”戰略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③
在1980年以前,“四個現代化”第一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1979年9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同志說,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3200億元,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25倍。1952-1978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 11.2% 。國民經濟各部門取得巨大成就。④特別是集中全國力量辦全體人民的大事,如農村實行合作醫療。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可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即經濟起飛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中心任務仍然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首次將其更加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③鄧小平以更加開放、更加務實的態度,將中國基本國情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并提出了更加符合中國國情與發展階段的“小康水平”“小康社會”務實主義目標。
新中國逐步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我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報告特別提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經濟發展便釋放出了十足的動力
1987年4月,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建設大體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從1981年開始到20世紀末,花20年時間(指到2000年)分兩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到1000美元;到21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達到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屬于世界前列。①實際上,按美元現價計算,2000 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60美元,2010年達到4551美元。②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③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報告設想: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原定一九八零年翻兩番的要求。④此時,國際秩序發生巨變,蘇聯解體、“一分為十五”;東歐劇變,均轉向資本主義;中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頂住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經濟制裁和政治壓力,度過了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1990-2000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速達到10.4% ,明顯高于世界平均增速( 2.8% ),居世界前列。到2000年,中國如期實現了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戰略目標,GDP年均增速 10.4% ;中國GDP占世界比重從1990年的 3.1% 提高至2000年的 6.4% ,翻了一番;中國已經先后超過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③按人民幣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我國GDP是1990年的6.55倍,年均增速高達 9.3% ,在世界的排位從第171位上升至第140位。⑥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宣布: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報告指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①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③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標要求,在奮斗目標上完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③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建黨100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從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④
對此,我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系統評估和總結,主要是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4個量化指標。評估的基本結論是:在21世紀
頭20年,中國抓住了極其寶貴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快速發展、全面崛起,實現了歷史性、全局性的大發展、大變革、大進步,使中國快速從世界經濟大國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向、同行、同步。
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率先徹底消除絕對貧困人口,按每人每日2.15國際元最低貧困線,中國從1999年 46.1% 降至2016年的 0.1%; ③按每人每日3.65國際元貧困線,中國從1999年 35% 降至2019年的 0% 。③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②
中國將進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第三階段,即進入世界強國發展時期。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③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擘畫中國未來發展藍圖。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一共出現了“ 11+1 ”個“強國”: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科技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海洋強國11個強國,最終要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①
黨的二十大精神點燃新時代新征程動力“新引擎”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上述目標,提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等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海洋強國、世界一流軍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②由此形成4 1+15 ”目標體系,成為今后十幾年間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大戰略。它們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路上的兩大路標,必將“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③
(二)中國式現代化基本國情和條件
中國具有極其特殊的基本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啟動工業化、現代化時間晚,發展起點極低。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人均GDP的 4.7% 、西歐人均GDP的9.8%④ ,是世界上相當落后、貧窮的傳統農業國家。當時中國還有大約 90% 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現代性工業的產值還只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左右。③
黨的八大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還特別提到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戰略設想。后來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9年,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戰略目標,并指出“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此時,中國國情基本特征可概括為:
一是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人口。1978年為9.56億人(年中人口),占世界總人口(42.81億人)的比重為 22.3% ,一旦中國實現現代化,就相當于世界約有1/5人口進入現代化行列,改變世界現代化版圖。
二是中國人均主要資源明顯低于OECD國家。人均農業用地不足,僅為OECD 國家的 43.3% ,①人均淡水資源僅為OECD 國家的 26.9% ,②中國在人均資源低得多的條件下,必須走創新型綠色現代化道路。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起點低。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在世界上有數據統計的188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75位,③但是我國具有后發優勢,屬于典型的追趕型現代化模式,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能夠創造更大的經濟財富、社會財富、生態財富以及文化財富。
2023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在世界上有數據統計的199個國家和地區中上升至第75位。④按購買力平價(PPP)2021年國際元計算,中國人均GDP從1990年的1677國際元上升到2024年的23846國際元,年均增速居世界前列,1990-2023年間高達 8.1%: (20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達到2024年的7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0年相當于美國水平的 52.5% 提高至2023年的 97.5% ,人類發展指數(HDI)相對美國水平從1990年的 57.7% 提高至2024年的 79.7% ;率先實現人力資本水平的追趕,特別是健康與教育發展指標的迅速追趕。中國式現代化突出反映了對全體人民全生命周期的長期教育投資,從世界最大的人口之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力資本之國、人力資源之國。
(三)中國式現代化基本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1980年,鄧小平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三大目標:“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他說,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①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獲得全黨全軍全國的高度政治共識,正式寫入黨的十四大報告。?筆者將這三條判斷標準稱為“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標準”。
從國家性質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依附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體系,而要做真正獨立自主的世界社會主義大國;從國家治理體系看,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實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國家,不可能照搬西方國家的總統制、議會制、兩黨制或多黨制;從國家治國理念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全體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而不是以極少數壟斷資本集團為中心的現代化;從國家發展任務來看,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①從國家發展目標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不是社會嚴重分化、各方矛盾對立、政黨政治沖突的現代化;從國家與世界的關系看,中國是倡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世界大國中率先開啟共贏主義時代。③中國正在全面加速趕超西方現代化,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開拓新的道路。
(四)中國式現代化本質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之時,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做出了國家制度創新的設想,創新性建立了“一體多元”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不僅能夠成為人口眾多的多民族統一國家,而且能夠建立超大規模的多樣化與網絡化的國內統一市場,形成現代中國的“大一統”,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優越性與市場經濟規模優越性的“乘法效應”,
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堅持走社會主義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歷程大致分為3個時期:
第一個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我國基本上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③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④為改革開放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國家制度基礎、人力資本基礎以及工業化基礎。1953年12月16日,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公布,黨在農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務,是要“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③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使用“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第二個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一2012年),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1978年,鄧小平提出“先富論”,即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是解決廣大農民溫飽,再是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集中全國各方面力量,消除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039萬人消減至2012年的9899萬人,中國貧困發生率從1990年的 72% 下降至2012年的 8.3% 。 ⑥
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到本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原定一九八零年翻兩番的要求。”① 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4萬國際元,超過日本GDP4.95萬國際元,占世界GDP比重為 6.4% ,首次躍居世界第2位。②我國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12億多人民的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總目標。③
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按現價美元計算)從世界第6位躍升到第2位,社會生產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④
第三個是從黨的十八大召開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我國人均GDP從2000年的3989國際元達到2020年的18834國際元,高于同期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速的 1.9% ;③整體消除絕對貧困人口,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我國構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惠及全體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26億人,參保率鞏固在 95% 。2024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34億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38億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3.04億人。③2020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2021年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四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穩步邁向共同富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邁上更大的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③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重申: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③實行共同富裕方略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綱領,黨中央做出長期戰略安排,分步驟采取有效措施,不斷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國家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未完待續) ①
(編輯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