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也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理想信念作為共產黨人淬煉政治靈魂、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碼,是引領黨員干部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動力源泉,為黨員干部堅守初心、永葆純潔性與先進性鑄牢思想根基。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堅定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推動黨的事業行穩致遠的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數智化快速推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正全方位重構社會運行范式,革新人類思維方式。這不僅賦予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新的發展契機,更為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將數智化技術融入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利于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在時空上的限制,提升教育內容傳播效率,擴大傳播覆蓋面,又能借助智能分析實現精準推送,滿足黨員個性化需求。因此,推進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不僅是順應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直擊傳統教育模式痛點、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與針對性的重要路徑。
一、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的現實基礎
(一)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的政策支撐
推進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頂層設計發揮著戰略引領作用。從政策規劃層面看,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將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納入數字社會建設內容,明確了構建黨員教育數字資源體系的具體目標。《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心 2023-2027 年)》要求,“推動網絡培訓體系建設,提升干部教育培訓數字化水平”,不僅為推進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建設全國黨員教育數字資源中心指明實施路徑,還從時間節點上提出具體要求,省級以上黨組織需于2024年底前完成“紅色精神數字資源庫”建設,縣級在2025年實現VR黨課全覆蓋,從政策層面確立了數智化建設的合法性與必要性。這種戰略規劃并非簡單的技術應用導向,而是將數字技術作為推動黨員教育范式變革的關鍵驅動力,強調從教育理念、內容體系、方法手段到評估機制的系統性重構。
頂層設計可確保數智化建設落地。在中央層面,依托“共產黨員網”等覆蓋多終端、多渠道的黨員教育網絡體系,借助一體化云平臺實現全國黨員教育資源的統一管理與動態調配,構建起集約化、高效化的資源供給機制,推動優質內容統一生產、多元分發。在地方層面,立足實際進行政策創新,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如浙江“紅色根脈強基工程”聚焦基層黨組織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廣東“數字黨建”行動計劃側重黨建業務融合的智能化解決方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在制度創新層面,各地探索出一系列實操性成果。例如,上海“智慧黨建”系統建立組織生活數字化紀實標準,北京“黨員E先鋒”平臺形成學習成效動態評估規范,為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建設提供具體操作指引。此外,政策評估的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保障了數智化建設實施效果。通過構建包含數字資源覆蓋率、黨員參與度、學習成效提升率等關鍵指標的監測體系,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當發現政策實施效果未達預期時,及時調整技術方案;若黨員數字資源訪問率低于目標,迅速優化邊緣計算節點部署策略。這種動態反饋機制有效確保了政策實施的精準性與適應性。
(二)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的技術應用
數字技術群的協同發展為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賦能體系。
第一,“ 5G+ 邊緣計算”的網絡架構解決了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問題。在大規模沉浸式教育場景中,5G網絡的高帶寬特性支持數千名黨員同時接入虛擬教育空間,低時延特性確保了交互操作的實時響應。邊緣計算節點的分布式部署,使偏遠地區黨員能夠就近獲取緩存的教育資源。例如,西藏那曲通過邊緣服務器本地化部署,將黨建視頻的加載速度提升 40% 的同時,降低了 60% 的網絡傳輸成本。這種混合網絡架構還具備應急保障能力,在網絡條件較差的地區,可切換至離線學習模式,確保這些地區黨支部能夠持續獲取教育資源。
第二,區塊鏈技術的信任體系構建解決了教育管理的痛點問題。基于聯盟鏈架構開發的“數字黨建工作系統”,將黨員的學習記錄、組織生活參與、實踐表現等數據進行上鏈存證,形成不可篡改的教育檔案。對于流動黨員,區塊鏈的分布式記賬特性使學習記錄能夠在不同黨組織之間安全共享,解決了傳統管理中記錄缺失、認定困難的問題。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確保了教育評估數據的真實性,實現了學習過程的自動化管理,當黨員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時,系統自動觸發認證流程,這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為客觀評價黨員學習成效提供了技術保障。
第三,多模態AI技術的認知增強推動了教育服務的智能化升級。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使AI黨建助手具備了跨語言、跨語境的理解能力,能夠準確解析不同黨員提出的各類復雜問題。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應用則實現了學習場景的智能監控,在線下集中學習過程中,可通過表情識別分析黨員的專注度,為授課者提供實時反饋。可見,大多模態AI技術的突破不僅革新了教育內容生產模式,系統可根據教學大綱自動生成案例豐富、邏輯嚴密的學習課件,而且能模擬不同歷史時期的領導人講話風格,為黨員提供沉浸式的理論學習體驗。這些技術的融合應用,使教育服務從標準化供給轉向個性化定制,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判。
(三)黨員認知水平與接受意愿
黨員群體對數智化教育的認知水平與接受意愿,是推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的基礎。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黨員隊伍結構的年輕化,黨員群體對數字化學習方式的適應能力顯著提升,為推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提供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從認知層面看,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黨員數字素養提升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據中組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黨員群體智能手機普及率已超過 95% , 80% 以上的黨員能夠熟練使用移動學習App開展在線學習。同時,各級黨組織通過專題培訓、實操演練等方式,系統提升黨員對數字工具的操作能力。例如,江蘇省開展的“數字先鋒”培訓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覆蓋全省黨員,培訓內容涵蓋智能設備使用、在線學習平臺操作等實用技能,大幅減少了黨員對數字化學習工具的認知盲區。從接受度層面看,年輕黨員群體呈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積極性。相關數據顯示,在35歲以下黨員中, 92% 的人表示愿意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參與學習, 78% 的人認為線上學習能夠更好地滿足碎片化學習需求。“學習強國”平臺數據顯示,該平臺日活躍用戶中,年輕黨員占比超過60% ,人均日學習時長達到45分鐘。此外,線上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例如,浙江省“紅色根脈強基工程”通過“云支部”開展線上組織生活會,參與率相較于傳統線下模式提升了 35% ,有效解決了流動黨員、異地黨員參與難的問題。
黨的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黨員群體的數字鴻溝正在逐步彌合。各地黨組織通過“一對一”幫扶、簡化操作流程等方式,幫助老年黨員跨越數字技術鴻溝。例如,上海市徐匯區為幫助銀齡人群更好地融入信息社會,提升生活品質,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推出“銀齡數字課堂”,通過志愿者手把手教學,使轄區內60歲以上黨員數字工具使用率從不足 30% 提升至 75% 。這種漸進式的適應過程,推動黨員群體對數智化教育的接受度呈現全面提升趨勢。黨員群體對數智化教育的認知水平與接受意愿,不僅體現了自身數字素養的提升,更反映出教育模式變革的現實需求。隨著黨員群體對數字化學習方式的認可度不斷提高,數智化教育將獲得更廣泛的實踐空間,為提升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質效提供有力支撐。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內容和技術手段,以更好適應不同黨員群體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推動數智化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教育理念與數智化教育理念存在差異
基層黨組織在理念層面存在三重認知偏差,反映了理想信念教育邏輯從“知識灌輸”向“認知建構”的觀念轉變。首先,技術工具化傾向顯著,將數智化簡單等同于線下內容線上化,未能理解數據要素驅動的教育范式變革對黨員理想信念塑造的深層價值。這種認知導致教育內容呈現形式化特征,例如直接將紙質講稿轉化為電子文檔上傳平臺,缺乏對數字媒介特性的適配設計,難以通過沉浸式體驗強化黨員的理論認同。其次,教育理念的代際分歧日益凸顯,傳統“灌輸”的單向傳播模式,與數智化教育要求的“互動共創”理念形成價值沖突,導致AI黨建助手等智能工具常被局限于通知發布功能,未能通過雙向交互挖掘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共鳴點,智能系統的認知診斷、個性化推薦等功能也難以服務于黨員的理論素養提升。再次,管理思維與技術賦能需求脫節,多數基層工作者將數智化視為額外工作負擔,反映出他們對技術應用如何服務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認知不足,導致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陷入“重硬件采購、輕思維革新”的誤區,忽視了技術對黨員思想引領的深層賦能。
(二)數字基建的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非均衡性
數字鴻溝在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領域呈現三維分化,加劇了教育資源的非均衡分布。在地域維度上,東部沿海地區村黨支部智能終端覆蓋率達91% ,西部欠發達地區僅為 37% ,網絡帶寬與算力資源的差距導致西部基層黨組織獲取VR黨建課程、AI理論輔導等資源的成本遠高于東部,形成“數字教育洼地”,影響了偏遠地區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供給質量。在年齡維度上,50歲以上黨員中僅 28% 能熟練使用VR設備,60歲以上群體能使用VR設備僅為 9% ,代際技術斷層使老年黨員難以融入沉浸式理論學習場景,導致數智化教育在覆蓋廣度上存在短板,部分高齡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因技術障礙面臨覆蓋盲區。在行業維度上,金融、科技等知識密集型行業黨員人均數字教育資源量遠超農業、制造業黨員,傳統行業黨員對產業政策、技能提升等與理想信念實踐緊密相關內容的需求,因資源配置失衡,無法從現有平臺獲得滿足,產生資源閑置與需求饑渴矛盾,削弱了數智化教育對黨員實踐擔當的引導作用。
(三)工具理性與理想信念教育價值之間存在張力
當前技術應用存在雙重異化傾向,凸顯了技術理性與理想信念教育價值的深層張力。一方面,部分平臺陷入“技術至上”誤區,過度追求AR特效、大屏互動等形式創新,而核心教育內容占比不足,背離了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鑄魂育人”的本質要求,使數智化教育淪為視覺展示工具,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量化標準對教育質性評價的替代性凸顯,部分黨組織將學習積分、登錄次數等技術指標簡單等同于教育成效,催生“刷課打卡”“代學代考”等形式主義現象。相關數據顯示, 34% 的黨員承認曾為完成積分任務而快速播放學習視頻,反映出技術指標對黨員真實理論學習效果的遮蔽,導致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可能偏離強化理想信念的核心目標,異化為數據政績的展示工具。
數智化教育方案的策劃能力。此外,構建多維協同創新體系,推動黨委政策需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企業技術研發的深度耦合,形成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避免技術應用與教育目標脫節。
(四)數據治理與意識形態防控的雙重挑戰 (二)打造智能動態的內容供給體系
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面臨的安全風險呈現復合型特征,對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安全性構成嚴峻挑戰。在數據安全領域,黨員學習行為數據包含政治傾向、理論偏好等敏感信息,現有防護體系存在短板,數據跨境流動與本地化存儲的矛盾尚未解決,邊緣計算環境下的數據加密、分布式存儲中的隱私保護等技術難題,可能導致黨員思想動態數據泄露,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的安全性。在意識形態領域,技術風險與政治風險交織,AI深度偽造技術可能被用于制作篡改黨史、歪曲理論的虛假教育內容,算法推薦機制可能形成信息繭房,境外勢力可能利用技術漏洞進行價值觀滲透。可見,技術工具若缺乏有效監管,可能成為意識形態安全的突破□,直接威脅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方向。
三、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價值引領與協同機制
確立“政治引領一教育規律一技術賦能”的融合發展理念,需要從制度設計與實踐創新兩個維度同步推進。在制度層面,建立技術應用倫理審查框架,對AI課程腳本、虛擬黨建場景等進行雙重評估。一方面,審查政治導向的正確性,確保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準確性;另一方面,評估教育價值的適配性,避免技術應用偏離學習規律。因此,要制定“數智化黨建技術應用紅線清單”,明確禁正娛樂化傾向、歷史虛無主義風險等高風險應用場景,從源頭把控技術應用的價值方向。在實踐層面,實施數智化思維重塑計劃,針對全國基層黨務工作者開展分層培訓。其中,初級培訓聚焦數字教育理論與智能工具基礎操作,解決技術恐懼問題;高級培訓側重數據思維培養與教育場景設計,提升
突破內容生產瓶頸需要構建三級聯動機制,實現從中央到基層的資源協同與動態更新。中央層面依托“學習強國”平臺建設全國統一的紅色數字資源平臺,整合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黨史資料、革命遺址的VR數據等核心資源,采用知識圖譜技術構建結構化內容體系,形成可動態更新的數據資源平臺。該平臺須具備跨區域資源調度能力,確保西部欠發達地區也能獲取優質數字資源。省級層面部署基于大語言模型的AI課件生成系統,通過語義理解技術解析鄉村振興、黨史學習等關鍵詞,自動生成包含理論要點、案例分析、互動題目的多媒體課件。基層層面建立用戶生成內容眾籌機制,鼓勵黨員上傳身邊的微黨課視頻,通過AI審核技術篩選優質實踐案例,形成“理論一實踐一理論”的內容迭代閉環。在精準推送方面,構建多維度黨員認知畫像系統,實現內容供給的靶向性,該系統主要應融合三類數據,即學習行為數據(停留時長、互動頻率、測試結果等)、生理反饋數據(心率變化、面部表情、眼動軌跡等)、情境數據(學習地點、時段、網絡環境等)。通過情感計算模型與強化學習算法,系統可識別黨員的理論薄弱點、學習偏好與認知風格,進而實現“薄弱點一資源”的智能匹配。同時,推送系統需具備動態調整能力,根據黨員學習進度與反饋實時優化推薦策略,避免形成信息繭房,確保理論學習的全面性與客觀性。
(三)打造“云一邊一端”協同的沉浸式教育生態環境
技術架構層面實施“云一邊一端”三級部署,解決大規模并發訪問與偏遠地區覆蓋難題。云端部署分布式黨建云平臺,采用容器化技術與微服務架構,支撐全國黨員同時在線學習,延遲控制在50ms 以內;云平臺須具備跨區域數據同步與智能
黨的建設
調度能力,確保全國黨員享受一致的服務體驗;邊緣端在偏遠地區部署輕量化服務器,通過緩存技術本地化存儲常用教育資源,使西藏、新疆等偏遠地區的視頻加載速度獲得極大提升,并降低網絡傳輸成本。同時,邊緣節點還需具備離線學習支持能力,確保牧區、山區等網絡不穩定區域的黨員也能持續獲取教育資源。終端層開發適配不同群體的智能設備,為老年黨員設計帶實體按鍵的紅色智能終端,簡化操作流程;為流動黨員開發基于北斗定位的戶外學習伴侶,解決移動場景下的學習需求;為青年黨員打造集成AR功能的黨建智能眼鏡,增強沉浸式學習體驗。
沉浸式場景建設需聚焦三類空間創新,以提升學習的參與感與記憶留存率。歷史重現空間利用數字孿生技術與動作捕捉技術,還原重大歷史事件場景。實踐模擬空間開發鄉村振興虛擬實訓基地,構建產業規劃、群眾工作等政策執行場景,黨員可在虛擬環境中反復演練。組織生活空間構建元宇宙黨支部,實現線上“三會一課”的身份認證、議程管理、投票表決全流程數字化,有效解決流動黨員參與難問題。三類場景須形成協同效應,歷史重現提供理論認知基礎,實踐模擬促進知識轉化,組織生活強化身份認同,共同構成完整的數智化教育場景體系。
(四)培育復合型人才梯隊與數字素養提升體系
實施“雙師型”師資培育工程,構建跨領域、分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數字黨建導師庫,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選拔專家,與基層黨務工作者結對培養,形成“理論一技術一實踐”的傳幫帶機制。導師庫成員須兼具黨建理論素養與數字技術能力,能夠為基層提供全方位指導,開展“AI+教育”專項培訓,設置智能課件設計、學習數據分析、虛擬場景構建等前沿模塊,采用“工作坊 + 項目制”的培訓模式,確保教師能獨立開發AI互動課程。培訓須注重實踐導向,通過真實項目演練提升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設立數字黨建教學創新大賽,鼓勵教師將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融入教學,將獲獎作品納入全國共享資源庫,形成以賽促教的良性機制。
針對黨員數字素養差異,要實施分層提升規劃,以實現全鏈條能力建設。對50歲以上黨員群體開展智能設備掃盲班,采用“一對一幫扶 ?+ 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重點培訓黨建APP基礎操作、視頻會議參與等實用技能,解決不敢用、不會用的問題。對35-50歲黨員群體開展數據思維訓練,通過學習行為數據分析案例教學,培養利用數據識別自身理論短板的能力,提升學習的自主性與精準度。針對35歲以下黨員群體開展技術創新訓練,開展元宇宙場景設計、AI腳本開發等進階培訓,鼓勵黨員積極參與數智化教育場景創新實踐。此外,需建立黨員數字素養評價體系,定期評估學習成效,動態調整培訓內容,確保能力建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五)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治理與意識形態安全網
安全體系建設需實現“人防一技防一制度防”三位一體,全方位守護數智化安全。在數據安全領域,制定黨員教育數據分類分級方案,將學習行為數據列為敏感級,采用隱私計算等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建立數據全生命周期管控流程,采集階段進行匿名化處理,去除可識別個人身份的信息;存儲階段采用加密分區與異地數據鏡像,確保數據完整性;傳輸階段使用量子密鑰加密,防止中途竊取;使用階段實施權限分級,按職責開放數據訪問;銷毀階段進行物理粉碎,避免數據恢復。全流程管控需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操作留痕,確保責任可追溯。
在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構建“技術監測+人工審核 + 聯盟共治”的防控體系。開發AI意識形態監測系統,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技術,對教育內容進行實時掃描,自動識別含錯誤觀點的用戶生成內容,展現技術監測的高效性。建立虛擬內容審核機制,聯合互聯網企業、高校、智庫組建專家庫,對AI生成的黨課腳本、虛擬場景進行政治把關,確保技術應用不偏離正確方向;制定統一的審核標準,定期開展培訓與演練,提升審核隊伍的政治敏銳性與技術判斷力。此外,建立意識形態風險預警機制,通過網絡輿情分析與用戶行為監測,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點,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預警的轉變。
四、結語
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是技術革命背景下黨的建設質量提升的戰略選擇,其本質是通過數據要素重構教育活動的“主體一客體一媒介”關系,推動教育范式從知識傳遞向意義建構躍升。實踐表明,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通過數據驅動破解了傳統教育的覆蓋難題,通過場景重構解決了互動匱乏問題,通過智能交互提升了評估科學性,為全國黨員提供了個性化、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但是,在推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過程中,必須堅守教育本質不變、政治屬性不減的底線,避免陷入技術萬能論的誤區。隨著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技術的持續演進,數智化教育形態將不斷迭代,但其核心始終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未來推進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需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堅持政治引領與技術創新的辯證統一,將黨的教育方針貫穿技術應用全過程;二是注重教育規律與數字特性的深度融合,避免技術應用背離學習本質;三是強化安全底線與發展動能的協同兼顧,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釋放技術紅利。只有這樣,才能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新生態,使數智化真正成為強化理想信念、鑄牢政治忠誠的“賦能器”而非“替代品”。
作者系中共花溪區委黨校教師。
責任編輯:劉有祥楊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