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這深刻闡明了優良的生態環境賦予的生態優勢與發展優勢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為新時代新征程貴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切實把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態勢鞏固好,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不斷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山清水秀、綠色低碳的美麗貴州新風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持續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態勢,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夯實物質條件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關系十四億多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突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當務之急。近年來,貴州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應急等污染防治防控“五場戰役”,實施重點河湖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堅突破”,持續推進磷石膏、赤泥、粉煤灰、錳渣、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技術攻關,強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態勢這個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保駕護航。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水平,居全國前列。2024年,全省9個中心城市、88個縣環境空氣質量達二級標準,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 99.1% ;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主要河流222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為 99.1% ;23個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 100% 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不斷解決發展新階段生態環境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統籌兼顧經濟增長與生態質量提升,充分發揮污染防治攻堅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推動作用和引領作用,推動生產力的綠色變革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讓生態優勢賦能經濟發展,讓生態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協同共進。
二、不斷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牢發展基礎
生態產品包括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等有形生態產品和調解服務類生態產品、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等培育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無形生態產品。優質生態產品是綠水青山在實踐中的代名詞和可操作的抓手。增加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可帶動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投資,發展生態經濟,從而為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提供增長極和動力源。生態系統質量決定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是生態優勢的直接體現,也是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根基所在。
Q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
近年來,貴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制定實施《貴州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一2035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發展優勢奠定堅實根基。貴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前列,實現了環境質量的歷史性提升,有力提升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以石漠化治理為例,貴州省曾是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但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從石漠化成因出發,合理配置農、林、水等措施,進行多系統耦合、多因素耦合,實現綜合治理,分類施策、示范帶動、模式推廣、綠色發展,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06年的39.93% 提升至2023年的 63.0% 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從 65% 提升至 89.6% 石漠化地區生態持續向好。同時,將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與發展綠色特色產業相結合,大力發展精品水果、畜牧業、花椒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將治理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既能實現生態效益,又能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之路。貴州石漠化治理實踐生動地說明了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可有力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要性。貴州喀斯特地貌廣布,生態極為脆弱,破壞易,修復難,生物多樣性易受損,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積依然較大,推進生態治理任務仍然艱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黔中、黔西北等省域重點發展區域,均與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高度重合,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生態保護和修復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首先就要保護和修復好生態環境,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如此才能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為發展優勢提供堅實根基,使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
三、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協同轉型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以“含綠量”提升增長的含金量。2024年,全省綠色經濟占GDP比重達 48%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了一條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面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重壓力,必須堅持以協同轉型為牽引,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保護生態環境、涵養生態生產力的同時,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的生態經濟體系,打造低碳能源系統、生產系統、消費系統,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大綠色科技創新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和應用綠色低碳技術,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及其供應鏈,降低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不斷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賽道,為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優勢提供“新動能”。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著力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依托資源稟賦,加快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和模式,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把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制度保障
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離不開最嚴格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制度成果更好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中之重。貴州充分發揮改革
Q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
“試驗田”作用,加快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2016年列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貴州已有13個方面、30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貴州生態文明綠色制度體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有力地支撐了生態文明建設。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并非一勞永逸、依然任重道遠,需要繼續扎實推進,切實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保障性措施引導和建設,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以及生態文化培育等方面的制度體系。首先要在完善制度設計上下功夫,用制度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生態職能,明確貴州的現代化建設要依托生態環境這個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群眾生活富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進一步探索生態產品生產總值納入考核指標的制度設計。其次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完善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完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相關政策,深化科技、人才等體制改革,營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在制度執行層面,注重生態文明制度的設計、實施、督查以及調整優化,同時落實好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和嚴格的生態環境責任追究機制。通過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護航生態紅線,進一步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懲重罰,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人依法追究責任,真正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用制度守護綠水青山,為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五、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實現機制
2005年,習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和闡述這一理念,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于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突破了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兩難困境,指出了綠水青山就是實現金山銀山的物質基礎,有了金山銀山才能進一步保護好綠水青山,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具體而言,就是要在保護生態本底,恢復自然生產力,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基礎上,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包括大力發展體現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同時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作為資源環境要素,推動資源環境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搭建起“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將優良生態環境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讓生態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近年來,貴州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資源產業化利用、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生態收益價值化補償,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源源不斷挖掘“綠水青山”中蘊含的“金山銀山”。未來,要圍繞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打造更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和實踐標志性成果,將優美生態環境“產品化”,形成其生產體系、交易體系和流通體系,更好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以“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六、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精神動力
綠色發展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兩山”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心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貴州積極探索更好地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文化觀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
理念在全省上下形成廣泛共識,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今后要進一步聚焦生態文化的研究傳承、傳播推廣和轉化利用,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一是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應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價值觀、生態意識、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有機融入生態文化體系,促進人們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二是注重發揮學校育人和各類媒體宣傳導向的作用,應通過多種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各種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活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促進生態文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生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好發揮生態文化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中的協調作用,如采取生態信用、綠色積分等手段激勵公眾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活動,通過兌換商品、折扣優惠等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低碳產品,推動綠色消費,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生態治理新格局;四是開發以生態為主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和貴州文旅產業發展融合,積極開發生態康養文旅線路,整合自然風光與人文資源,打造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區域生態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和體現生態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促進生態、文化、旅游和農業的融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五是持續拓展生態文化國際傳播路徑,創新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持續完善論壇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轉化機制,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方案、貴州經驗。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邱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