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濱江區白馬湖畔,涌動著無限的創新動能。這里,坐落著浙江省唯一一家能源領域高能級科創平臺——白馬湖實驗室。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也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全國人大代表,白馬湖實驗室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潔介紹,該實驗室由浙能集團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共建,面向能源和雙碳戰略,聚焦綠色能源的能質轉化與傳遞,圍繞太陽能和風能、零碳能源轉化與存儲、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互補等三大方向開展研究,推動能源轉型向“新”而變,能源產業向“綠”而行。
匠心筑夢,深耕能源科技創新“沃土”
作為綠色科技的重要內涵,能源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2012年博士畢業后,王潔加入浙能技術研究院,開啟了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之路。她主持研發燃煤電廠脫硝系統運行優化等多個國家級、省級課題,開發的技術產品包括脫硝系統及催化劑運行優化、脫硝催化劑全壽命管理和在線性能檢測技術、SO3檢測與控制等關鍵技術,其成果廣泛應用于浙能集團多家燃煤電廠,先后獲得中國電力科技獎、環境保護科技獎等10余個國家級獎項。
為積極響應國家“3060”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全力打造能源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20年,浙能集團著手啟動牽頭籌建一家能源領域的省級實驗室。王潔作為核心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了實驗室申報與籌建工作。直至2022年下半年,白馬湖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王潔也正式入職白馬湖實驗室。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多年的科研實踐中,我深知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諸多堵點難點。”為此,王潔努力以機制創新助力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出臺《浙江省白馬湖實驗室有限公司管控方案(試行)》《關于支持白馬湖實驗室加快建成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的若干意見》等,構建成果轉化全流程管理體系,推動實驗室入選國家級“科改示范”企業和國務院國資委深化改革行動基層聯系點。
“科研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鏈條中的關鍵一環。”王潔說,實驗室著力構建“企業—高校—平臺—產業鏈”的創新模式,組織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開展“大兵團作戰”。目前,實驗室已匯聚來自復旦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東方電纜、明陽集團等上百家合作單位的研發力量。
從助力亞運火炬點燃綠色甲醇技術,到入選國家首臺(套)產品的氫液化裝置,再到問鼎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新型板式換熱器……這些創新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化之路是實驗室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縮影。
履職盡責,助力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王潔展示了一顆拇指大小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
“這是今年初實驗室與蘇州大學團隊聯合研發的高效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擁有全球領先的穩態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王潔介紹,這款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產品背后,是科研團隊在手套箱等嚴苛環境中連續十幾個小時攻關的堅持。
為此,她建議打造更多支持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中試平臺,呼吁出臺適應我國科技創新體制的國家實驗室管理運行模式相關政策。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王潔把科研工作中的求實創新精神融入代表履職實踐。“讀萬卷書,聽百家言,行萬里路,磨千般文。”從實驗室到會議室,她始終堅持勤學習、勤調研,有針對性地圍繞經濟建設、科技創新、人大知識等方面進行“充電”,調研的足跡遍布科研機構、產業公司、高等院校等,經常性與科研人員、技術經理人、高校教師、企業家面對面交流,為提出議案建議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一直以來,王潔都十分關注科技人才的成長,推動建立靈活多樣的市場化用人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提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力支持、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等。”王潔認為,法治是保障科研工作者積極性的重要力量。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她建議,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保護制度,打通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壁壘,營造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的創新環境,讓廣大科技人才踴躍投身科技創新浪潮中。
推開白馬湖實驗室展廳的“源”創之門,躍然眼前的是一張由“遠海—近海—陸地”構成的“海—陸協同新型能源體系”示意圖,展示了沿海地區能源轉型的前瞻構想。這一新型能源體系旨在充分發揮浙江省的海洋、海島、海港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建設海上“能源島”,特別是大規模開發高效、低成本的深遠海風電,解決好“電從海上來”的技術難題。為此,王潔先后提出了《浙江省建設海陸協同新型能源體系先行示范的建議》《關于支持浙江省建設中國風資源高效開發利用中試平臺的建議》,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浙江方案”。
“能源創新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王潔表示,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聚焦能源科技創新履職盡責,以“源”創之力賦“能”綠色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