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被譽為“千島之城”,280多個海島鄉村依托獨一無二的海洋海島資源,在深化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中,不斷迭代突破、逐浪前行。行走在如今的海島鄉村,和美宜居、生活富足的畫面處處可見。而這背后,有著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和全市各級人大代表主動擔當作為和持續有效推動的生動實踐。
法治牽引" 筑牢“千萬工程”制度基石
全面振興鄉村、推動共同富裕,法治是重要保障。自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深入梳理相關立法需求,積極構建共同富裕法規制度體系,在共同富裕的“大場景”中找到立法的切入口、著力點,相繼出臺了《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條例》《舟山市瓶裝燃氣運輸與配送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同時還做出《關于促進和保障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市的決定》《關于深入推進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決定》,通過法治保駕護航,更好發揮“千萬工程”的帶動效應,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浙江鄉村美麗蝶變源于“千萬工程”,2025年1月1日,《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正式施行,是全國首部關于“千萬工程”工作的地方性法規。為推動條例深入實施,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專項監督的實施方案》,圍繞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提升、特色產業和產業平臺培育、海鄉畫廊和美鄉村打造等六方面內容開展專項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提交主任會議。“深入實施新時代‘小島遷、大島建’工程,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創新要素保障,暢通城鄉雙向流動通道”“發展漁農村特色產業,推動三產融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的一條條真知灼見,為全面推進海島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持續監督" 促進“城鄉融合”雙向奔赴
善水惠民。群島城市舟山,因水而美,但多海水,少河湖,曾一度為水所“困”。保護“源頭活水”、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確保群眾喝上“放心水”,這幾乎成為全市各級人大和人大代表的“必修課”,并多年被列入常委會監督計劃。同一個監督主題,不同的監督重點,不同的監督方式,組織各級人大代表圍繞大陸引水、本地水資源開發、海水淡化、自來水深度處理等進行專項視察、專題調研,提出了一個個“金點子”。
聽取和審議全市優質水資源保障情況的報告,對全市清河凈水工程開展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推動“飲用水綜合提升工程”等民生實事項目高效落地,對污水處理、截污納管等開展“清單式”監督等,支持政府破解難題,提高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用實實在在的監督效果全力打造更優“水環境”。
水到渠成潤民生。目前,全市興建了一批水庫山塘、大陸引水、海水淡化等重要水源工程,本地水庫、山塘、河道等蓄水能力為2.2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制水能力達66.5萬立方米/日,建成投運海水淡化廠22處,有人居住的86座海島基本解決供水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還開展了新型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市果品類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推進情況等專題調研,連續四年圍繞“一條魚”全產業鏈發展,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全市海水養殖業標準化發展情況的報告》《舟山海水養殖種業產學研融合發展情況報告》《舟山漁業育種育苗科創中心建設情況報告》《舟山海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情況報告》,提出審議意見并列出專項問題整改清單發政府及相關部門辦理,這一系列監督“組合拳”,為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推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注入強勁動能。
代表聚力" 書寫“和美鄉村”幸福篇章
多年接續奮斗,舟山市各級人大代表成了“千萬工程”的見證者、記錄者、參與者、受益者。一直以來,人大代表積極履行“雙崗建功”,奔波于山海之間,帶領海島群眾富起來,踐行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為描繪共同富裕美好畫卷匯聚力量。
6月19日上午,隨著熱烈的舟山鑼鼓響起,主題為“千年定海味 六月晚稻梅”的活動在定海區白泉鎮的覓林古樹園拉開帷幕,面向市內外集中發布舟山晚稻楊梅品牌。為了讓這一海島水果“金名片”美名遠揚,人大代表群策群力,持續推動舟山晚稻楊梅成為鄉村振興的“甜蜜動力”,帶動村民在致富路上穩步前行。
“我們的晚稻楊梅雖然品質好,但因為前幾年銷售渠道有限,加上楊梅的果期較短,保存技術有限,幾乎都是老百姓自產自銷的,收入也非常有限。”舟山市人大代表、傳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佳佳說。每年水果上市季,農民零售比較困難的時候,她還會將一大波客戶資源分享出來,通過公司平臺或者電商直播義務幫助大家售賣,極大提高楊梅等水果的銷量。
在深入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人大代表堅持把增加漁農民收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上船頭、進地頭履職,帶頭搶抓機遇,助力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岱山縣長涂鎮是以漁業為支柱產業的海島鄉鎮,一直以來飽受海洋垃圾困擾。近年來,在人大代表的持續推動下,長涂鎮創新建立“小藍之家”海洋垃圾回收體系,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海洋生態治理新路徑,已累計回收各類海洋垃圾250余噸,帶動200余戶漁民增收,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漁用物資亂堆放原本是黃龍鄉南港村的“老大難”,為了解決因漁業基礎設施落后所帶來的“臟亂差”問題,全村以打造一塊漁用物資專用場地為突破口重點整治。“以前這一塊放漁網,那一塊放船錨,像一個粗陋雜亂的用具展覽。”嵊泗縣人大代表、黃龍鄉南港村黨總支書記范軍華介紹,通過疏堵結合、劃分場地功能區域,展現出良好視覺效果,過去的“老大難”成為對外展示的風景點。
乘著海風,踏著海浪,一個個海島鄉村正奔跑在鄉村振興的新航道上。過去兩年,舟山實施“小島你好”海島共富行動,通過“一島一品、一島一策”差異化發展路徑,整合“可利用”資源,講述“島島共富”的發展故事,實施共富項目260余個,投入資金18.39億元,全面激發海島漁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共同形成“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全域和美”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