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決策,歷經20多年的持續推進,已成為引領浙江城鄉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關鍵之年,省委對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作出部署。省人大常委會采取統一部署、上下聯動方式,在全省開展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工作專項監督,凝心聚力助推“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專項監督聚合力 實踐成效譜新篇
“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健全的監督機制和高效的協同聯動。省人大常委會緊扣省委部署要求,以《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為依據,牽頭構建起覆蓋全省的監督體系,從工作體制機制到城鄉就業創業,全方位為“千萬工程”把脈問診。
上下聯動的監督網絡成效顯著。省人大常委會成立專項監督工作領導小組,4月召開全省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后,市縣兩級人大迅速響應,相應成立領導小組。4至6月,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分赴各地檢查,深入了解工作進展。11個設區市人大均由主要領導帶頭,結合本地實際開展特色監督。省人大農委還組織委托檢查的5個地市開座談會,凝聚監督合力。
“四督聯動\"讓監督更有力。省人大常委會組織36家省直單位座談,與省縮小“三大差距\"工作專班互動,會同省紀委省監委、省審計廳等部門,圍繞農村“三資”管理聯合調研,形成問題清單。此外,通過走訪調研、座談交流、課題研究、信息公開等渠道,面向專家、人大代表、社會組織廣泛匯集問題及建議。經過多渠道多維度的調研,最終形成了檢查調研情況綜合報告,從檢查情況來看,全省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工作成效如下:
組織領導與要素保障雙強化。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專題部署,省、市、縣三級組建專班,建立7項常態機制,編制4張清單,制定‘ 6+1′ 任務書,多場推進會系統推進。要素保障上,各級財政落實資金408.2億元,跨市調劑補充耕地近1000畝,下達省級統籌補充林地指標6717畝。各地創新機制,金華建立“周盤點、月調度、季分析、年總結”機制,衢州實行“紅、黃、綠”三色督辦制度,形成良好氛圍。
發展軸建設發力,城鄉融合創新轉型。浙江謀劃建設“縣城一中心鎮一重點村”發展軸87條,覆蓋146個中心鎮、581個重點村。上半年,530個縣城承載能力重大項目完成投資800億元,完成率 66.7% 。105個省級中心鎮被認定,山區海島縣51個中心鎮“一鎮一策”完成編制與聯審,226個重點村帶動1447個周邊村。溫州構建“一帶十二軸”,18個中心鎮入省級名單,250個省重大項目總投資2810.2億元;臺州“大塔后模式”寫入省委一號文件,全省片區組團推進會7月在天臺召開。
特色產業升級,“土特產富”全鏈發展。2025年全省重點培育13條百億級和135條十億級“土特產富”全產業鏈,上半年產值1896億元。磐安、慶元入列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龍井茶集群成國家優勢集群。杭州稻鴨、稻鱉模式領先,“西湖龍井”品牌價值六年居全國茶葉榜首;嘉興探索“強村十法”等,2024年農村居民收入52249元,連續21年全省第一,城鄉收入倍差1.51,為全省最低。
人居環境提質,和美鄉村持續推進。編制鄉村建設“一庫一清單”,實施“三大行動”,上半年農房改造、村道提升等項目進展可觀。深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發布15條春季鄉村旅游路線,舉辦多場鄉村健康跑。湖州農村無害化廁所、垃圾分類及智慧管理行政村覆蓋率均達 100% ;麗水有國家級傳統村落268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三,成“江南秘境”。
公共服務升級,城鄉一體化提升。28個山區海島縣完成縣域發展軸規劃,打造3個“半小時交通圈”,啟動城鄉供水等六大工程,下達基本公衛補助21.94億元、義務教育轉移支付17.64億元。寧波率先實現城鄉低保等制度并軌,農村標準化學校達標率 98.9% ;舟山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首創瓶裝煤氣配送入戶,客貨郵融合成全省典型。
就業創業體系完善,青年入鄉政策顯效。全省啟動12個鄉村人才振興“四鏈”集聚區,設青年入鄉實踐站1157個,建首批“浙農英才”工作站33個。新培育農創客1萬余名、“新農人”20.3萬人,建成“無圍墻創業園”45個,1.1萬家共富工坊吸納就業49.8萬人,人均月增收約2600元。紹興升級青年入鄉政策,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率超全省平均15.09個百分點;湖州聚引青創項目3200多個,入選國家公共就業服務示范項目,獲中央補助1億元。
聯組審議提質效 對策建議明方向
2025年7月30日下午,臺風“竹節草”來勢涵洶,省人民大會堂人大廳內的氣氛卻異常熱烈。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正就省政府關于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工作情況舉行聯組審議。這是繼去年首次開展聯組審議后創新監督方式的又一次探索實踐。
此次聯組審議內容豐富、層層遞進。首先是專項監督工作總體情況審議發言,全面闡述專項監督工作的整體布局、推進情況及階段性成果;接著是專項監督分組調研情況審議發言,詳細匯報各地區、各領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針對性建議;然后是受委托檢查的設區市和縣(市、區)人大常委會專項監督工作情況發言,分享地方人大在專項監督中的特色舉措和實際成效;最后是常委會分組審議情況匯總發言。通過這一系列議程,形成了對“千萬工程\"專項監督工作的全方位、立體式呈現。
圍繞持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的工作導向,對標“先行示范”的站位要求,結合我省實際,聯組審議提出7方面對策建議:
強化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緊扣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運用“千萬工程”理念方法,結合基層民主治理破解農民關切難題。落實涉農法律法規及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完善配套政策。堅持“五級書記”齊抓機制,加強跨部門協調,建立常態化會商與問題解決機制。強化要素保障,重點傾斜涉農專項債,化解村級負債,保障農業農村用地,解決耕地補貼發放等問題。
推進“強城興村融合”一體發展。以縣城為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明確功能定位,促進產業、人口、服務集聚,提升協同輻射能力。以片區組團為實施單元,統籌人居設施與公共服務,形成功能完整的有機整體。拓展集體資產兩權分離范圍,培育運營主體,建立委托運營與招商制度,破解人才短缺與資產低效問題,推動集體經濟與市場主體協同發展。
推動“土特產富”全鏈發展。深挖地方生態與人文資源,賦能特色產業與品牌。培育道地農品、傳統加工制品,加強品種提純復壯與品牌營銷。通過補鏈招商構建“休閑旅游先導、特色產業為基、文化為魂”的三產融合體系。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強化科技服務,支持能人帶動就業,完善共富利益聯結機制。
提升鄉村風貌營造水平。按“由散到聚、由多到少、由小到大”方向優化布局,以全域土地整治推進空心村與分散居住點整理復墾。打造“生態為基、人文為魂”的特色風貌,培育村莊精神,形成“千村千面”格局。推進“三大革命”與“綠色革命”,健全長效機制。推動綠化美化向田園、村域拓展,構建全民參與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倫理共識。
傳承發展鄉村文化。在人居環境提升中推進歷史村落活化保護與產業化利用,形成長效保護格局。普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統種養形態,修復相關設施,推動鄉村“非遺”搶救性記錄與產業化傳承,培育傳承人。推動“五進”文化禮堂,支持“村歌”“村晚”等活動,強化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結合村莊傳統培育文化特色村,將文化元素融入村落保護與產業開發,實現以文鑄魂、興業惠民。
優化公共服務一體優享。聚焦供水、交通等領域,升級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促更新。引導文藝、體育等資源向鄉村布局,發展非基本公共服務,構建多元供給機制滿足多樣化需求。保障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關注“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兼顧物質與精神需求。
強化“三農”領域監督管理。清查資產資源,錄入監管平臺確保“三資”賬實相符。建立鄉村振興資金動態監控與預警機制,強化全過程績效管理,結果掛鉤后續資金安排。加強日常監管,地方政府履行屬地責任,主管部門建章立制,構建長效機制。完善人大與紀檢監察、審計等聯動監督機制,推廣“三清一促”等經驗做法,擴大監督覆蓋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這場歷時近兩小時的聯組審議,不僅是對浙江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實踐的一次深度檢視,更是省市縣人大上下聯動、以監督護航民生的生動寫照。從田間地頭的實情調研到審議現場的精準獻策,從制度機制的織密完善到監督合力的持續凝聚,每一份建議都連著鄉村振興的脈動,每一次討論都映照著共同富裕的初心。
人大監督的層層深入,彰顯著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化。下一步,省人大常委會將抓好審議意見跟蹤督辦工作,結合《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這一全國首部“千萬工程領域的地方性法規,打好立法監督組合拳,為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注入人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