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責任,不是榮譽稱號,要為人民行使權利。\"這是、兩級人大代表,黨支部書記蔡賦祥對自身職責的定義。他立足本職積極履職,帶領從“爛蒲田\"蛻變為“未來鄉村”。
早年的深陷“低散亂”困境,蔡賦祥組織村兩委反復研討,精準提出盤活低效用地、建設小微企業園的方案,并推動其成為“老舊工業點改造、小微園區建設”首批試點。面對土地和資金難題,他充分發揮代表聯系群眾優勢,一個月內完成36畝土地流轉,還以身作則凝聚力量籌集資金,確保一期小微園順利建成,讓村集體經濟年增收750萬元。
基于此成功經驗,蔡賦祥創新提出“142共富模式”,推動二期小微園等項目落地,村集體經濟實現“滾雪球\"式增長,走出強村富民新路。
根據當地農村發展現狀,蔡賦祥提出《進一步推進“千萬工程\"產村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加強“青山白化\"治理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建議》等建議,積極參與各項監督活動,力促依托產業優勢,以鄉村人本化、數字化、生態化為載體,全力打造新時代未來鄉村。在他的建議下,未來鄉村建設聯絡點還成立了人大助力共富工作室,積極探索未來鄉村建設的有效路徑。
如今,蔡賦祥仍奔波在為民謀富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