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起,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相繼表決通過《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這部將于 9月1日同步施行的區域性法規,以協同立法的創新實踐,為長三角加速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打造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筑牢法治基石。從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到科研設備共享,從人才資質互認到加強聯合攻關,這份凝聚四地共識的制度成果,正成為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加速器”。
政治引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2023 年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區域協同發展指明方向。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擁有大量的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如何讓創新要素突破行政壁壘、實現高效流動,成為推進一體化的關鍵命題。
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以政治擔當回應時代命題。以浙江為例,在歷時7個月的立法過程中,開展聯合調研5次,召開座談會6場,收集意見建議82條,最終形成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既緊扣國家戰略導向,又扎根區域創新實踐。正如相關立法參與者所言,“這部法規的出臺,是四地人大以法治思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讓國家戰略在長三角有了可操作的制度載體?!?/p>
立法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協同共識的凝聚。針對“科技資源共享”“知識產權保護”等難點問題,各地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反復磋商,最終在多項關鍵條款上達成一致。例如在第五條第一款中,關于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既保留了各地省域中心建設的個性需求,又凝聚合力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化建設的共同目標。這種“求同存異”的立法智慧,讓協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實現了通力合作,相得益彰的制度創新。
尋標定位,助力創新浙江扎實邁進
“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绷暯娇倳泴φ憬囊笄袊谕?,在此次協同立法中得到充分體現。剛剛閉幕的浙江省委十五屆七次全會,將“創新浙江”建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抓手,而《決定》中的浙江元素,正為這一戰略部署提供法治支撐。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模式的固化,是浙江為長三角協同立法貢獻的原創性經驗。這項源自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改革舉措,允許企業先用技術成果進行轉化,盈利后再支付費用,已幫助300余家中小企業降低初始研發投入。此次寫入《決定》后,將在長三角范圍內推廣,預計每年可帶動跨區域技術轉移超5000項。
在人才協同方面,《決定》吸收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經驗,明確“推進人才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職稱跨區域互認”。這對之江實驗室、寧波材料所等科研機構的人才流動尤為利好,“以前職稱評審要重新走流程,現在長三角互認,對于我們科研人員是極大的利好和認可”,之江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員的感受,道出了制度突破帶來的便利。
浙江的數字經濟優勢也在立法中凸顯?!稕Q定》專門規定“推動算力資源跨區域共享”,“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科創平臺作用,開展聯合攻關等項目的協同管理和數據共享”,構建長三角算力一張網著力,同時也充分發揮“浙江算力”的強大作用。據測算,此舉可使區域內算力資源利用率大大提升,每年節省能源消耗數億度。這種立足自身優勢的協同參與,讓浙江在長三角創新格局中展現獨特價值。
聚焦協同,共促科技創新煥新成勢
上海的研發中心專注核心技術突破,蘇州的總裝基地實現精密制造,合肥的測試場地完成極限性能驗證,杭州的應用場景推動市場落地…… 峰飛航空科技的“跨城協作”模式,成為長三角低空經濟領域創新融合的生動注腳。“目前低空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長三角內各家合作遠大于競爭。”企業負責人的心聲,道出了區域內科技創新資源互補共生的現狀與期待。
長三角三省一市始終秉持攜手破局、資源共享、分工互補的理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新質生產力轉化。
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決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要求,明確兩項重點舉措:一是協同培育和支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二是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在平臺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支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設,為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協同創新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為暢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路徑,《決定》從三方面著力:在創新鏈協同上,通過基礎研究合作、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等機制,提升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與成果轉化效率;在產業創新上,促進開發區跨省域交流合作,支持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建設,推動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上,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投入、組織科研和成果轉化的核心力量。
在服務保障體系構建上,《決定》推出系列務實舉措:在人才領域,推進協同引進、聯合培養與有序流動;在國際合作上,推動雙邊、多邊科技合作,支持“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在科技服務上,實現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能級,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學儀器、算力等資源開放共享;在金融支持上,深化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創新。
為打造優良政策環境,《決定》明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協作,開展線索移送、調查取證、聯合執法,推動司法保護協作;對接科技創新規劃,協商區域性創新目標、任務與資源布局,推進科研誠信信息互通互認;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爭取更多支持;對政策措施執行情況開展評估,確保協同發展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