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這種情況還能夠跑步健身嗎?”“醫生,我家小朋友得了癲癇,還能上體育課嗎?”“醫生,學員患有癲癇,能游泳嗎?”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或家屬問到以上問題。關于癲癇患者是否能運動,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有人擔心體育運動會誘發癲癇發作,也有人認為適當運動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身體機能,促進健康。然而,癲癇患者到底能不能做體育運動,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運動是由骨骼肌產生的、需要能量消耗的身體活動。當運動以理想的頻率和強度定期出現時,稱之為體育鍛煉。它是一類有規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性的身體運動。要想達到體育鍛煉和運動的標準,需要滿足以下條件:有骨骼肌收縮; 高于基礎代謝水平的能量消耗;有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健康,讓身體定期動起來。
傳統認為,運動可能會誘發癲癇發作;為了避免癲癇發作,需要限制癲癇患者的身體活動水平,減少運動,不建議進行體育鍛煉。隨著科技發展和不斷的臨床實踐,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念。美國兒科協會和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先后于1983年和2015年放寬了癲癇患者進行體育鍛煉和日常活動要求,認為可通過增加各類活動來改善癲癇患者的身心健康。
2016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將運動分為了三類:第一類(低風險),指癲癇發作時對患者及旁觀者(如其他運動員、裁判或觀眾)不會造成意外傷害的運動,比如地面球類運動像足球、籃球、網球,以及跑步、舞蹈等;第二類(中風險),指癲癇發作時可能會對患者有中等風險傷害,但對旁觀者不會有意外傷害的運動,如自行車、體操、滑雪、游泳等;第三類(高風險),指癲癇發作時對患者有很高的風險傷害,同時旁觀者也將有被傷害風險的運動,如賽車、潛水、攀巖、沖浪等。國際抗癲癇聯盟推薦可由醫生、患者及監護人共同評估其參加體育鍛煉的責任風險,經專業評估后癲癇患者可參與日常活動及體育鍛煉。針對某些少見的癲癇類型,醫生需詢問是否有特定身體活動可能導致癲癇發作。如有,可通過監測患者腦電活動、分解動作,從而確定誘發癲癇發作的動作,并盡量避免此項運動;對患者的其他身體活動可以不用嚴格限制。
癲癇為我國常見慢性病之一,針對慢性病人群我國身體活動指南推薦:在醫生評估、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身體活動,身體允許時其身體活動可參考同齡人的身體活動水平;若不允許,仍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身體活動。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和運動對癲癇患者沒有副作用。不僅如此,很多研究對癲癇患者實施不同的運動組合以及體育鍛煉方案,發現運動可以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減少腦電異常癇樣放電,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癲癇發作。由于癲癇疾病發作及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部分患者的記憶力、注意力、學習能力等認知功能會有障礙。體育鍛煉和運動可以控制疾病發作的頻率,同時,運動時人體過度通氣也會減少大腦癇樣放電。這樣不僅減少了患者疾病發作的頻率,也降低了患者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量,使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到改善。除此之外,體育鍛煉和運動還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抑郁狀態,運動強度越大、頻率越高,患者抑郁水平越低。也有研究發現,經常進行柔韌性訓練如瑜伽,可以明顯改善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
雖然體育鍛煉和運動對癲癇患者有很多有益之處,但也不能過度和盲目。運動前應先請醫生根據病情進行評估確認。自己如有運動相關的發作,需告知醫生。醫護人員應及時明確患者在運動時癲癇發作的誘因,并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避免因運動導致的癲癇發作。體育鍛煉和運動時還要注意運動方式不當或運動量過大,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建議患者在運動時佩戴運動監測設備,實時提供可靠的生理數據并跟蹤運動進程,幫助其更好地管理身體健康。
然而,癲癇患者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現狀都不容樂觀,各類運動參與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癲癇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或運動缺乏社會支持。部分患者因感到社會中人們對癲癇患者的偏見而產生孤獨感和病恥感,從而導致不愿或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或運動。同時,考慮到團體活動參與者疾病發作時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及不可控風險,體育活動的組織者也會拒絕癲癇患者參與活動。對兒童青少年,由于癲癇發作的不確定性,父母傾向過度保護患兒而阻礙其參加運動;其次,家庭成員因各種原因無法陪伴患兒時,患兒常因缺乏安全感,最終放棄參與體育鍛煉或運動。
因此,希望各個醫院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大眾正確傳達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運動對癲癇患者的積極影響,為癲癇患者運動提供個性化建議。組織團體活動,可以以醫療平臺為依托,由醫護人員和(或)運動專家參與,組織患者開展運動,如跳繩、羽毛球、空拳道、騎功率自行車等,以解決癲癇患者活動參與的安全顧慮。對兒童青少年,家長需改變關于運動的陳舊觀念,鼓勵家屬為患兒提供情感、陪伴等運動鍛煉支持,多方面提升身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