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牙列、牙周、口腔黏膜、唾液腺功能和咀嚼功能會發生變化。例如牙齒顏色較深,牙齒數量減少,牙周組織減少,口腔黏膜彈性纖維流失,唾液量減少,咀嚼肌肉減少。口腔生理儲備下降,增加了對應激源的脆弱性及口腔衰弱的發生風險。社交減少。社交參與度減少削弱了與他人的互動,減少了交談機會,導致口咽部肌肉活動減少,舌頭運動減慢,咀嚼能力下降,舌壓力降低,增加口腔衰弱的發生風險 牙周疾病。牙周炎通常沒有嚴重癥狀,不易被發現,如果不及時干預任其發展,會造成牙齒松動脫落,是成年人牙齒缺失的“罪魁禍首”。牙周炎相關的口腔異味和形象受損會導致老年人害怕社交。我們常說的年紀大了“老掉牙”,也是因為牙周炎引起的。嚴重的牙周炎會導致牙齒松動或脫落,并降低咀嚼功能,直接增加口腔衰弱的可能性。一些疾病如糖尿病也會增加患牙周炎的風險。使用多種藥物。部分藥物(如降壓藥、抗抑郁藥等)可能會引發口干癥,從而影響口腔自潔功能。不良嗜好。長期吸煙和飲酒不僅損害牙齒,還會增加患口腔癌癥的風險。
口腔衰弱初期癥狀隱蔽,但可通過以下表現識別。進食能力下降:吃干硬食物困難,進食速度變慢,容易嗆咳或食物從口角溢出。口腔功能異常:舌部運動不靈活,假牙不適,口干癥狀明顯。全身健康連鎖反應:體重下降,社交減少(因咀嚼困難不愿外出聚餐),情緒低落。
口腔衰弱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下降、社交障礙、生活質量降低和全身衰弱。咀嚼功能下降導致飲食單一化,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攝入不足,加劇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牙齒缺失與海馬體萎縮速度加快相關,口腔衰弱影響認知功能,保護天然牙齒可降低癡呆風險。口腔衰弱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多維度的,包括骨密度降低、肺炎、功能障礙、身體虛弱、營養不良、藥物給藥增加等。口腔衰弱也是慢性病的催化劑,口腔炎癥可通過血液循環加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疾病,形成惡性循環。在心理健康方面,口腔虛弱會導致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和抑郁癥。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使用軟毛牙刷,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重點清潔牙縫和牙齦線;使用牙線和漱口水;堅決戒除對牙周組織有害的不良習慣如吸煙等,可以有效控制牙周組織的炎癥。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矯正口腔問題 每年至少一次牙科檢查,及時處理殘根、殘冠或假牙不適。如果您的口腔存在牙齦紅腫、刷牙出血、牙結石、口腔異味、牙齦退縮等問題,要及時聯系專業牙醫進行治療,等到牙齒脫落時才就診只會追悔莫及。
營養支持保持均衡飲食增加富含鈣、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魚類),保護牙齒和骨骼。避免過燙、辛辣食物,減少黏膜刺激。過于精細的食物可能導致咀嚼功能退化,合理的飲食搭配能夠促進口腔功能鍛煉。
心理社會支持 鼓勵老年人參與家庭聚餐,避免因進食困難產生社交孤立。日常生活中增加社交活動,可以加強口咽部肌肉的鍛煉,同時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和減少抑郁癥的發生。
功能鍛煉口腔由多個器官構成,包括舌、口唇、牙齒、吞咽肌肉群等。所以進行功能鍛煉時應該注意多個功能的鍛煉。鼓腮縮唇運動:緊閉雙唇,鼓腮時口腔內充滿氣體,縮唇時盡量收腮。 伸舌和抵舌運動:動作幅度盡量大,充分展現動作。 咬合練習:雙手感受咬肌突起,牙齒盡力咬合,以不出現不適為宜。舌腭抗阻運動:舌面盡可能與上顎貼合,以最大力抵住上顎,以不疲勞為宜。" 唾液腺按摩:按摩腮腺、舌下腺、頜下腺,確保動作輕柔。空吞咽運動:身體放松,用力做吞咽動作。韻律練習:“pa”\"ta\"\"ka”,確保連貫快速發聲,發音清晰,每個持續5秒,增加舌唇靈活性。
中醫傳統保健民間有諺語\"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的養生術之一。叩齒如配合吞津,可以健脾益胃、納氣補腎。叩齒固齒法操作簡單。閉上嘴巴,將上下牙齒輕輕咬合,然后有節奏地相互叩擊,發出清脆的“嗒嗒\"聲。剛開始時力度要適中,避免用力過猛損傷牙齒,可先輕叩20次左右,一般以36次為佳。現代醫學認為,叩齒能夠促進牙周組織血液循環,可堅固牙齦牙槽骨,預防牙齒早衰。叩齒結束后用舌頭在口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緩緩攪動,先上后下,先內后外,攪動36次。這一動作就像一條赤龍在天池中翻騰,因此被古人形象地稱為\"赤龍攪天池”。當唾液滿口時不要急于咽下,像漱口一樣,用兩腮鼓動,讓唾液在口腔中充分流動,對牙齒和口腔進行全面的清潔和滋養,這一過程稱為\"漱津”。漱津完畢后,將唾液分3次徐徐咽下。每天堅持早晚各進行1次,尤其以早晨叩齒最為重要。
口腔衰弱是老齡化社會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口好牙不僅是“吃得香”的保障,更是晚年生活質量的“守門人”。從家庭到社區,多一份關注,早一步行動,才能讓衰老的腳步慢下來。口腔也會衰老,口腔健康與身心健康相互影響,口腔衰弱問題不容忽視,早期多學科干預可以延緩或逆轉口腔衰弱的進展,讓您健康安享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