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心”,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即心臟與心理。在醫(yī)學領域,它指的是心血管系統疾病與心理精神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系列復雜病癥,是心身醫(yī)學的重要分支。其實,中醫(yī)很早就認識到了身心之間的緊密聯系,《黃帝內經》中便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脈\"等相關論述,為“雙心\"理論奠定了深厚的根基?,F代醫(yī)學研究也表明,心臟與大腦之間通過神經、內分泌等多種途徑保持密切溝通,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心臟的功能,反之亦然。
心理應激引發(fā)心臟病若我們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心理壓力、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應激之下,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會發(fā)生紊亂。這些激素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使得心臟負擔加重,久之容易誘發(fā)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誘發(fā)心理問題當患者突然遭受心臟病發(fā)作的打擊,或是經歷漫長的心臟病治療過程,身體上的痛苦、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擔憂,都會像沉甸甸的巨石,壓在他們心頭。同時,由于心臟病會導致患者活動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引發(fā)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這種心理問題若得不到及時干預,又會反過來影響心臟病的康復進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心理問題為主導有些患者以心理問題為突出表現,他們可能并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心臟病,卻頻繁訴說心悸、胸痛、呼吸困難等類似心臟病的癥狀。這些癥狀往往在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時加重,而在注意力分散或心情放松時有所緩解。他們時常感到胸口憋悶,仿佛有一塊大石頭壓著,但是到醫(yī)院檢查各項心臟指標卻基本正常,這很可能就是心理壓力引發(fā)的“雙心”問題。
心臟問題為主導部分患者存在確切的心臟不適,心電圖顯示輕微異常,如偶發(fā)期前收縮等,但從病情嚴重程度來看,并不足以解釋他們所表現出的強烈痛苦。這是因為患者對心臟問題過度擔憂,害怕病情突然惡化,進而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使得原本不嚴重的心臟病癥狀被放大,進一步加重了身心負擔。
心身問題交織 大部分患者原本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在經歷手術、藥物治療后,身體仍殘留一些不適,如乏力、氣短。加上他們對疾病復發(fā)的恐懼、長期服藥的厭煩以及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不適應,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產生心理障礙。
日常情志調節(jié) 保持心情舒暢是預防和緩解\"雙心\"疾病的重要法寶。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借鑒中醫(yī)的情志相勝、移情易性等方法來調節(jié)情緒。當感到焦慮時,嘗試聆聽舒緩的音樂,沉浸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能讓心情逐漸平靜;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支持也至關重要,多與他們交流分享,傾訴內心的苦悶,能有效減輕心理壓力。
飲食調養(yǎng)中醫(yī)素有\(zhòng)"藥食同源”之說,合理的飲食搭配有助于養(yǎng)心安神、調理身心??蛇m當多食用一些具有養(yǎng)心功效的食物,如蓮子、百合、桂圓、紅棗等,它們能補益心氣、寧心安神。期間要注重飲食的均衡,遵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原則,少吃油膩、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影響氣血生化。
運動鍛煉適度的運動鍛煉能夠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對“雙心”疾病的防治大有裨益。推薦選擇如八段錦、太極拳傳統中醫(yī)養(yǎng)生運動,它們動作舒緩、剛柔相濟,既能鍛煉肢體,又能調節(jié)呼吸、寧心安神。運動時注意循序漸進,根據自身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合理安排運動量,避免過度勞累。運動前后做好熱身和放松活動,防止運動損傷。
中藥調理對肝郁氣滯型患者,常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心脾兩虛型患者,以歸脾湯養(yǎng)心安神、健脾益氣;瘀血阻絡型患者,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效果顯著。但中藥的使用務必在專業(y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精準用藥。
非藥物療法 針刺療法能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jié)心經氣血,寧心安神;艾灸能借助艾草的溫熱之力,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推拿按摩能有效緩解身體的緊張與疲勞,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耳穴壓豆能持續(xù)刺激耳部穴位,調節(jié)臟腑功能;情志療法依據中醫(yī)情志相勝原理,幫助患者糾正不良情緒;音樂療法利用不同節(jié)奏、旋律的音樂,調節(jié)人體的氣機,舒緩情緒,達到身心和諧的作用。
“雙心\"疾病雖然隱匿無聲,存在感極低,卻如同一顆潛藏在暗處的“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只有了解它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以及防治要點,才能全方位呵護我們的心臟。希望通過這篇科普文章,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雙心\"疾病,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治療,擁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