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身高始終是父母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孩子各個方面都特別內卷,不僅僅是學習及個人能力的發展,身高體型發育也成為內卷的對象。俗話說,“春生夏長”,待暑假結束,開學一對比,有些孩子“平平無奇”,有些孩子“突飛猛長”。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如雨后春筍般竄起了個頭,家長不免開始擔憂,我家孩子還能長多高?有經驗的家長就會帶著孩子來醫院測骨齡。那么,究竟什么是骨齡?測骨齡有什么作用?下面我們就來揭開骨齡的神秘面紗。
人的生長發育可以用兩個“年齡”來表示,即生活年齡(日歷年齡)和生物年齡(骨齡)。骨齡是骨骼年齡的簡稱,是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成熟度的度量單位,是通過與兒童骨發育標準對照而求得的發育年齡,相比于日歷年齡更能反映出兒童生理成熟度。骨齡與日歷年齡之間的關系可用骨齡差來表明。骨齡差在1歲內為正常;骨齡gt;年齡1歲,不超過2歲為發育提前;骨齡lt;年齡1歲,不超過2歲為發育落后;骨齡 lt;年齡2歲以上為異常落后;骨齡 $gt;$ 年齡2歲以上為異常提前。當骨(骨化中心)同骨干完全融合,骨線閉合,兒童身高增長基本也就停止了。
醫生通過分析孩子的骨齡情況可以確定兒童的生物學年齡,了解孩子生長發育潛力,評估內分泌疾病治療方案的療效。骨齡和兒童身高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各年齡階段的身高和成年后的身高具有高度相關性。醫生了解孩子生長潛能預測成年身高狀況,區別病理性矮小和青春期發育遲緩,制定科學的長高方案,合理地規劃孩子的生長發育。一般來說,女孩到15歲左右,男孩到16歲左右,骨就已經接近或達到閉合狀態,身高失去了線性增長的空間。有些性早熟的孩子骨會提前閉合,可能在12~13 歲甚至更早閉合。
骨密度又稱骨骼礦物質密度。骨密度測量是利用X線和其他技術對人體骨礦含量、骨密度和全身體質成分進行無創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原發/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骨質測量,還用于評估預防老年性和其他骨代謝疾病所導致的骨質流失。骨密度低意味著骨骼脆性增加,骨質疏松,容易發生骨折。所以,骨齡和骨密度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 個子矮。當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數,或低于2個標準差以下的孩子,每年長高低于5厘米者(3~10歲兒童)。性早熟。孩子性早熟可能會引起骨齡提前,導致骨過早閉合,骨骼停止生長。肥胖。肥胖也會導致骨齡提前,生長潛力減少,早期身高理想,但后期生長動力不足,影響最終身高。 其他。當孩子身材過高、發育過晚、遺傳身高不理想,或患其他疾病(如甲狀腺疾病、代謝性骨病)。
拍一次骨齡X光片照射時間很短,輻射微乎其微。打個比喻,拍一次骨齡X光片的輻射量相當于乘坐飛機2分鐘,或者相當于在陽光下漫步 20 分鐘。所以拍一次骨齡片的輻射量對孩子身體的傷害可以忽略不計,家長不必擔心。
骨發育標志。手腕關節處含有長骨、小型長骨、小小型短骨等原發性骨化中心、繼發性骨化中心,包括腕、掌、指骨等,共有29 個骨發育標志可供觀察分析。發育一致性。左右手的骨骼發育通常是相似的,平常慣用右手者(右利型)其右手各骨的發育會比左手成熟些;相反,左利型者則左手骨發育會比對側成熟些。因此,判斷骨齡時,右利型用左手片評估,反之亦然。易于觀察。左手手腕骨相對較小,骨骼結構較為清晰,容易通過影像技術(如X射線)進行觀察和測量。參考標準。醫學界已經建立了較為準確的左手手腕骨發育標準,可以將孩子的骨齡與同齡兒童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
雖然骨齡可以用來預測孩子的最終身高,但這種預測并不是絕對準確。身高評估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他們會根據多個因素綜合判斷,如遺傳、營養狀況、腸道微生態、環境等,以確保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骨齡預測身高只能作為參考,不是一個確定的指標。即便是兩個個體數據完全一致的兒童,他們的最終身高也可能會有較大差異。骨齡是變化的,僅憑單次骨齡來預測成年身高也是不科學的。骨齡的進展是快慢不一、個體化的,生理年齡越小,可變性越大。所以單次骨齡只能反映該時間點的發育狀況,無法代表整個生長過程。理論上應進行動態的、綜合的評估,并不斷修正預測值。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左手手腕骨作為判定骨齡的依據并不絕對,有時需要結合其他骨骼部位的發育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適度運動還能增進食欲。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定期進行日光浴。有利于長高的運動有排球、籃球、足球、健美操、伸展體操、跳繩、慢跑等。營養食譜。注意一日三餐營養均衡化、多樣化。多吃高蛋白,尤其是富含氨基酸的食物,比如牛肉、肝臟、魚肉、蛋、牛奶、乳酪以及各種水果。充分的睡眠。有利于生長激素分泌,早睡早起,不開小夜燈,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十分重要。
總之,骨齡是一個有用的醫學指標,但它并不是萬能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問題時,不要過分依賴骨齡測試。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和生長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