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美食街上開著一家小飯店,街上林立著數十家餐館,競爭可以說是相當激烈。為了吸引顧客,這些餐館老板想了很多辦法,又是打折促銷,又是請網紅營銷,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與周圍熱鬧的“大動作”相比,朋友這邊卻似乎靜悄悄的——對方如此勤快,自己這么“佛系”,豈不是會被淘汰?朋友笑而不語,繼續把心思花在打磨菜品與優化衛生上。為了讓一道招牌紅燒肉更入味,他反復研究火候與配料比例,跑去向多位老廚師請教;為解決后廚衛生死角問題,他設計出分區清潔制度,還定制了特殊的廚具收納架。
起初,朋友的店在熱鬧的促銷聲中顯得有些冷清,但隨著時間推移,食客們發現這里的菜品總能帶來驚喜,用餐環境也讓人安心。如今,即便沒有花哨的營銷活動,店里依然座無虛席,許多顧客跨越半座城只為嘗一口地道滋味。而當初那些只想著靠營銷吸引顧客的店鋪,都由于各種原因難以為繼。
我想起讀書時,一直堅信“勤能補拙”。于是晨露未晞時,我已在書桌前堆砌起習題的高墻;暮色四合后,臺燈依然照亮著重復的軌跡。但半個學期下來,我無奈地發現自己的進步非常有限。同桌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你有沒有認真思考總結過,你做的是一千道題,還是一道題重復了一千次?
我突然明白,也許學力不同的學生的差別,本質上是思維方式的差異。有的人用身體的忙碌掩蓋思維的懶惰,如同蒙著眼推磨的驢,看似走了千萬里,卻始終困在原地;有的人則像穿越迷霧的航船,以思考為羅盤,每一次對難題的拆解、對解法的創新,都是在思維的海洋里開辟新航道。前者是身體機械地重復,是假勤快;后者靠思維的躍動和心靈的跋涉,才算是真正的勤快。
古人說“業精于勤”,但這“勤”字的真諦,恰似工匠雕琢璞玉,需時時叩問:何處該保留天然紋理,何處該剔除贅余?而不是悶頭苦干,全然不顧璞玉自身的形狀和材質。就像溪流奔涌向前,不僅需要水的量,更需要地勢的引導與山石的碰撞,才能激蕩出浪花。同樣,有經驗的農夫不會在同一塊土地上盲目翻耕,而是觀察土壤的特性,順應時節的流轉,靈活地變通,選擇適合耕種的莊稼。
總而言之,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比身體的忙碌更珍貴的,是心靈的勤快,是對萬事萬物始終保持一份敏銳和思索的能力。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