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程門立雪”的故事,卻鮮少有人知道,一起站立在那場大雪中的,不止楊時一人,還有他的摯友游酢。這個流傳千年的尊師故事,背后藏著的,是一段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誼。
楊時和游酢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福建人,少時皆有“神童”之稱。不過,游酢比楊時早九年拜入程門。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20歲的游酢在程顥門下學習,得到過他的親自教導。程顥與其弟程頤都是理學大師,世稱“二程”。他們長期在河南洛陽講授孔孟之道,并創建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洛學”。
九年后,通過好友介紹,楊時結識了游酢。兩個同齡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很快成為好友。楊時向游酢請教求學之事。游酢說:“程門之學乃圣人之學,求仁之道,必師從程門。”這句話堅定了楊時拜師程門的決心。
此時,朝廷要派楊時去徐州做官,他卻拒絕了調任,轉而和游酢一起不遠千里奔赴洛陽。師生相見,相談甚歡。程顥性格隨和開朗,對弟子的贊美也毫不吝嗇。他常常夸贊楊時學起來最為輕松,一點就通。游酢和楊時學成將歸時,程顥親自為他們送行。他望著兩人遠去的背影,感慨道:“吾道南矣。”他隱隱地感到,自己的學問將隨著他們的腳步向南方發揚光大。
分別之后,游酢和楊時雖四處為官,但常常互通音信,探討學問。1093年,41歲的游酢已經是太學博士、六品大官,楊時也成了一方父母官。他們在理學上頗有造詣,但仍一心求學。兩人不約而同地決定再次奔赴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此時,程顥已經去世。
時值隆冬,兩人來到程頤的屋前。楊時正要敲門,卻突然停住了手。只聽屋里靜悄悄的,隱隱傳來一陣微微的呼吸聲。透過門縫,楊時看到程頤正端坐在書桌前閉目靜思。哥哥過世后,程頤獨自扛起了傳道授業的重任,十分辛苦。兩人不忍打擾老師休息,于是決定站在門前等候。
仿佛是為了考驗他們的耐心,不久,天上便開始飄起雪花,雪花在他們的肩上、頭上堆積了厚厚的一層。兩人的四肢漸漸僵硬,但他們仍然恭恭敬敬地站著……
直到地上的雪積了一尺多厚,暮色降臨,程頤才醒來。他伸了個懶腰,睜開雙眼,瞥見窗外站著兩個雪人,吃了一驚。于是,他趕緊開門,驚呼:“賢輩尚在此乎?”意思是說:“你們怎么還沒走啊?”望著兩人凍得通紅的臉,程頤被他們的虔誠之心深深感動,于是傾囊相授,兩位弟子也盡得真傳。
楊時和游酢也不負老師的期望,雙雙成為理學在閩地的開宗學者。從 “洛學”到 “閩學”,宗師培養了宗師,四位師生之間的傳奇故事背后,不僅有著尊師重道的精神,還藏著游酢和楊時的深厚友誼。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