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古田縣是有名的菌菇之鄉,也是重要的茶葉產地。在這里土生土長的余海燕,從小就懂得采茶制茶。前些年,她與父親一起承包了村里幾乎廢棄的老茶園,創辦家庭作坊式茶葉初制廠。不過,茶園每年光化肥費用和采茶人工費就高達20萬元,所以剛開始的經營舉步維艱。
有一年春天,余海燕前往郁郁青青的茶園里查看茶樹長勢。那一天,茶園里的螞蟻格外多,這個細節引起了余海燕的注意。她循著螞蟻的軌跡,發現不久前修剪下來的茶枝周圍遍布蟻群。廢棄茶枝容易吸引螞蟻,嚴重影響茶樹生長,如何才能廢物利用呢?余海燕盯著蟻群看了很久很久,然后聯想到了古田縣的支柱產業——菌菇。原來,食用菌的生長離不開木屑,當地農戶都使用木屑來制作菌棒。可近些年來,當地木屑原料供應緊張,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很多農戶不得不花高價到外地購買,這無疑增加了種植成本。正因如此,余海燕冒出這樣的想法:廢棄茶枝也算是木頭,為什么不把它們粉碎做成菌棒種植菌菇呢?
實際上,早些年已經有人有過這種想法,更有不少人嘗試過,但均以失敗告終。他們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菌菇的菌棒以木屑為主,再加入麥皮、米糠等輔料,如果要用茶枝代替木屑,那么加入茶枝的比例直接決定菌菇的生長情況。可是,茶枝加多了不長菇,加少了不解決廢棄茶枝的處理問題。
余海燕不服輸,她就認定一個理:家鄉有什么產品,就用什么樣的產品去創新。古田的茶園多,修剪下來的茶枝就多,只要自己死磕菌棒里的茶枝配比,就一定有成功的一天。她聯合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開展試驗,經過兩三年時間的摸索,終于找到了最佳的茶枝配比,做出了理想的、能長出漂亮菌菇的小菌棒。因為修剪下來的茶枝不花錢,替代木屑后成功地省下了成本,僅這一項,一畝菌菇大棚就能節約兩萬元左右的成本。不僅如此,茶枝中的酚類物質還能降低食用菌的染菌率,使得種出的菌菇品質更好。
創新菌棒得到認可之后,余海燕就開始找菌棒企業規模化代加工茶枝菌棒。傳統的菌棒一般采收三茬菇就結束了,可余海燕發現,茶枝菌棒采收三茬之后上面還有很多白白的菌絲,看上去還挺健康。于是,她試著把看著還不錯的菌棒放回菇棚,結果真的又長出來一茬菌菇。原來,茶枝上的酚類物質有抗氧化殺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菌棒感染率。菌棒健康,菌絲就發得好,也就能多長一茬菌菇了。整體算下來,余海燕的每畝菇棚利潤能比之前多3萬元。看到余海燕的模式很成功,很多古田縣的農戶紛紛效仿,用茶枝做菌棒種植菌菇。
茶枝菌棒不僅省錢還增產,這讓余海燕興奮不已。不過,靠菌菇掙到錢之后的余海燕還不滿足,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新。種完菌菇的菌棒沒啥用處,農戶們都是直接將它們丟棄。可余海燕說,她要利用廢棄菌棒再掙一份錢。她將廢棄菌棒收集起來,堆放發酵。一年之后,這些廢棄物就成了有機肥。而這些有機肥,又被余海燕施回到了茶園里。如此一來,茶園的施肥成本省了,產出的茶葉質量也大大提高,真是一舉兩得。此后,余海燕的茶園經營也漸漸從舉步維艱變成略有盈余。
將茶枝做成菌棒種植菌菇,再將廢棄不用的菌棒堆放成有機肥施回到茶園里,通過讓茶菌“聯姻”,余海燕用一根小小的菌棒串出了一條循環的財富鏈。
(編輯 高倩/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