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十個文友組成了一個群,大家交往多年,彼此關系很好。最近一段時間,小飛發稿很少。
那天小飛說:“我因為工作原因,寫作暫停了半年。如今再寫卻怎么也找不到感覺,寫了幾篇都沒發表,現在都不知道該咋寫了,焦慮中……”這段時間我的寫作狀態還不錯,于是趕緊給小飛傳授經驗之談:“你有了靈感即刻就要寫,千萬不要放,靈感像一道剛出鍋的熱菜一樣,一放就涼了,再寫味道就出不來了。文章的味道是靠靈感支撐的,能讓你的文章神采飛揚,萬萬不可錯過。試試吧,肯定有效果!”一位文友說:“馬老師的方法好,堪稱標準答案!”
小飛也覺得我的方法不錯,那幾天他不斷地找靈感,寫稿子。誰知,他對寫出來的稿子依舊不滿意。我接著鼓勵他:“沒事,養成思維習慣就行了。別放棄,繼續用這種方法再試試。”小飛按照我的方法默默努力,卻還是沒效果。
那天他又在群里訴苦:“我大概江郎才盡了,或者根本就沒有天賦。用馬老師說的方法試過多次,寫出來的文章還是不行。”這時文友大黃說:“馬老師的經驗只是她自己的,你用著也許并不合適。我的寫作習慣跟她完全不一樣,有了靈感我不急著寫。我會利用三四天的時間醞釀,這幾天里時不時就想一想這個思路,構思一下結構,再豐滿一下細節。等醞釀得夠成熟了,再下筆寫,覺得寫起來一氣呵成,特別流暢。”
后來小飛并沒有采用我們倆任何一個的經驗之談,而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靈感突現時,他就開始為寫作做準備,定主題,列提綱,感覺差不多了就動筆寫。寫作過程中,既通暢,還會遇到靈感的突然助力,冒出一些新鮮感悟或者精煉金句。他終于找到了寫作的感覺,寫的文章也越來越好了。
這件事讓我想起不久前,一位同事要裝修房子,而我剛剛裝修完畢,于是跟他介紹了很多裝修經驗。“地板磚別鋪太亮的,不然顯得特別沒檔次;臥室里別貼壁紙,一定要貼壁布;陽臺的墻壁上一定要鋪磚,否則下雨會把墻壁弄臟;衛生間要把馬桶區與洗漱區隔開,為的是衛生……”我的話還沒說完,同事就呵呵地笑起來:“姐,我的房間只有60平方米,跟你的120平方米的房子不一樣。我家的房子面積小,鋪亮色的才顯得屋里亮堂;我的臥室啥也不貼,保持潔白的墻壁才顯得空間大;我家陽臺小,而且下雨也不會往里面灌,不必鋪磚;衛生間太小,再隔開沒有操作性。”他一條條否定了我的所謂經驗之談。
其實,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沒有標準答案。一些所謂的經驗之談,可能并不適合你。因為別人的經驗之談都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都有局限性。如果一味按照別人給的標準答案做,結果可能讓你失望。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上的東西尚且不能全信,更何況是周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力求創新才能有所發展。做事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古今中外那些做出成績的杰出人物,從來不會迷信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都具備創新精神。魯班、蔡倫,齊白石、張大千,袁隆平、屠呦呦,哪個不是創新的典范?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就應該有推陳出新的思維方式。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經驗,但要記得不能讓別人的經驗成為枷鎖,把你束縛和囚禁。一個人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不迷信,不盲從,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