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十一假期就在眼前了,全家的假期計劃早已安排好:陪孩子上課、寫作業,郊游,朋友小聚,收拾家務……當然前兩日是最重頭的安排——回老家看望父母。
父母如今都七十多歲,在離我所在小城兩百里之外的老家。周末每次打電話,母親總是說:“我們都很好,家里沒事兒,你們平時上班上學,好不容易周末,好好在家歇歇吧,別回來了。”我知道,老人家雖然嘴上這樣說,可是心里一定盼著我們呢,又怕我們忙,來回折騰太累,所以每次打電話都是這樣說。這次依然是,電話里母親還找了好幾條理由:附近那個村子在修路,坑坑洼洼的車不好走,天氣預報還有雨……不回了?念頭一閃而過。我和妻子、兒子上車,趕往老家,準備給父母一個大大的驚喜。
小院依舊那樣整潔、親切,只是柿子樹下搖椅上沒有父親的身影。平時父親總愛坐在這棵樹下,今天可能是出門了吧?一邊想一邊進屋,正碰上聽見動靜走出來的母親。母親一見我們滿臉喜悅,可是眼神里又顯現出一絲驚慌。此時的我已經邁步進了里屋,只見父親半躺在床上,右腳上打了石膏,纏著繃帶。“沒事兒的,過兩天就好了!”他們幾乎同時向我解釋著。原來前些天父親下臺階時扭了腳,稍微有些骨裂,確實不太嚴重。他們“撒謊”不讓我們回來,就是怕我們擔心。我慶幸做了正確決定,能陪伴他們幾天,否則他們或是只字不提,或是輕描淡寫,我該多么愧疚。這幾天我們小院里充滿了歡笑聲,飄蕩著飯菜香,像過年一樣熱鬧。第三天我帶父親去拍片,恢復得很好,再養一段就可以下地活動了。于是他們又開始反復催促著我們返程。
第四日一早,我們全家開車返回省城。車里裝滿了母親早早準備好的南瓜、大棗、柿子、花生……心里也是滿滿當當的,如果當時聽了母親的話,我們這三天在家刷劇或是郊游,該是多大的損失呢!
到家刷朋友圈,同學楠發的一組圖片讓我一愣,這不是我所在的城市嗎?熟悉的地標性建筑電視塔,還有藝術中心,特別是那家飯店,離我所在的小區還不到兩公里。楠是大學時的鐵哥們兒,畢業后在南方定居,距我們上次聚會見面已經三四年了。這小子,來家門口也不說一聲!我立馬打電話過去“興師問罪”。電話里傳來楠爽朗的笑聲,原來前幾日他代表公司來我所在的城市參加活動。“一是公司通知得突然,提前兩天才知道,我第一時間就想打電話,讓你準備好給我接風,可是一想假期臨近,你應該早有安排了,如果我突然聯系,你是否取消原來的計劃,一定左右為難吧。所以就想到了再聯系你,如果你在家再聚。”原來是這樣,他為我考慮得這樣周到,“到了你也沒聯系呀?”我責怪道。“哈哈,一到還沒來得及打電話,就看到你朋友圈發的那棵老家的柿子樹,知道你一定是回老家了,好不容易回去一趟,所以就想讓你安生陪陪老人。我可是一忍再忍,沒撥電話給你呢,這次欠的酒下回雙倍補上呀!”
確實,在老家的時候,如果楠打電話,我一定會犯難:不往回趕,對不起朋友;立即往回趕,不放心父母。原來,這位老友來我的城市出差,卻為了讓我能安心陪伴父母,生生壓下了重逢的渴望,把滿心的想念,都釀成了朋友圈里默默的點贊。
見與不見,終歸都在心中最深處,綿延不絕。不見,也許藏著最深的想念。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