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一種古老、原始、與生俱來的情感,且強烈、兇猛,猶如龐然巨獸。在黑暗、災難、病魔、死亡即將發生的一刻,恐懼已經抵達極致。對恐懼的恐懼,比恐懼本身更甚。
人言,沒有任何情感會比恐懼更使我們手足無措。原因在于,恐懼往往裹挾著無限的巨大的絕望,讓人覺得自己渺小不堪,有心無力感,無從招架感,拳頭打在棉花上之感,百感于心。
曾經不也經過風風雨雨嗎?那些都有驚無險,是可以化險為夷,可以絕處逢生的。這一次好像不一樣了,所有的努力都失靈,所有的掙扎都徒勞。恐懼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可以摧毀、擊垮人的信念,讓人不攻自破。
被死亡打敗的,無妨說是被恐懼打敗的。
恐懼作用于不同的生命。
赤膊大漢霍霍磨刀,待宰的牛羊眼睛里,往往滿含淚水,那是它們對死亡的恐懼。當植物被修枝剪葉,常會分泌一股草木特有的氣味,酸、澀、香……甚至自傷口處汁液汩汩而出,那是它們面對威脅或傷害時的恐懼。恐懼來襲,沉默、戰栗、哀傷、應激反應,不同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釋放著各自的恐懼。
恐懼作用于群體,也作用于個人。
孤獨與饑餓、衰老與死亡、戰爭與災難、時間與虛無、無限與無常、未來與未知,眾所周知,種種恐懼沉淀在人類的集體意識中。有人怕蛇怕黑,有人怕蜘蛛怕老鼠,有人恐高恐水,有人患得患失,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懼也殘留在每個人的記憶里,了解一種文化,要了解它的恐懼;認識一個人,也要了解他的恐懼。恐懼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人的一部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日的驚嚇在夜夢中繼續、放大、延長,好不容易從噩夢之中驚醒。
夢魘,就是恐懼在精神上的殘留。精神上的恐懼,也可以被戰勝和沖破:可以改變的改變,不可改變的遺忘。
(編輯 雪彤/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