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易,成事更難,享受做事的過程,人生便充滿了意義。
在一個大合唱的表演現場,我注意到第一排有個個頭兒、長相都很一般的小女孩,一張口,一揮手,一投足,一跑跳,眼里蓄滿深情,臉上寫滿愛意,好像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享受這音樂和舞蹈韻律,享受學習和生活成果,整個過程自信陽光,動作舒展,充分綻放。我斷定,女孩這么小就學會了享受舞臺表演藝術,只要堅持下去,一輩子都會過得不賴。
在名家陶塑展上,非遺傳承人第一次將手繪稿和陶塑作品同時展出,我邊觀看他的手繪稿,邊欣賞他的陶塑作品,發現吻合度高得驚人。他還發揮陶塑的藝術優勢,將手繪稿上的細節表現得栩栩如生,驚心動魄。專訪中有觀眾問到非遺傳承人手稿和陶塑的關系,他說自己家里還有許多手稿,手稿是陶塑的構想,制作陶塑就是享受手稿變現的過程。
于是我就想,人生在世,活的就是過程,這輩子要做的事很多,至少享受過做其中一件事的過程,才算不虛此行!
我喜歡碼字,也享受碼字的過程。正如文友所說,發表與否是編輯老師的事,寫不寫是自己的事,享受寫作過程就夠了。真的開寫了,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投稿或開號,里面難免有期盼、壓力、誘惑、沖擊、阻力和種種困難,影響碼字的心態。沒有“做事勝于一切”的定力,根本進入不了“享受寫作過程”的狀態。
有時,也跟文友較較勁兒,給自己加加碼,規定每天讀多少書、碼多少字,每周寫幾篇文章,每年發表多少篇的任務,把碼字變成了各種量化指標,離“享受寫作的過程”漸行漸遠,搞得人緊張兮兮、疲憊不堪,完全沒有了剛開始的瀟灑和樂趣。
過去,我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研究某個問題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盡管也是解決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沒有提出過什么大論斷,留下名言名句,但仍然通過文字改變了境遇。現在我對碼字的需要,多于碼字對我的需要,享受過程是第一位的。只要不把在報刊發表看得太重,不定寫出名作、寫成名家這樣的宏大目標,全身心地去寫好每一篇文字,講好每一個故事,就一定會享受其中的各種已知未知的滋味,樂此不疲。這樣,我的節奏又慢了下來。
周末在家,經常讀書碼字時忘記了喝水、吃飯、運動,妻反復提醒坐很久沒有動了,才起身活動一下,又回到書桌前。盡管一篇千字文,寫完后有時要推倒重來幾次,改了一遍又一遍,還要查資料核實,但我知道,經歷的這一切,都是手稿變現的重要部分,雖苦猶甜。
一位著名藝術家說,享受做事過程產生的神秘力量,不僅對成敗不在乎,還可以擊穿遇到的一切不利因素、負面情緒,與正在進行的創作合為一體,產生天才般的創意,拿出讓人驚喜、驚艷的作品。
干一行愛一行是境界和智慧,干一樣享受一樣是最大的福分。與自己正在做的事同喜同悲,同進同退,同榮同辱,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挑戰,都會想辦法去克服和戰勝,絕不會輕易放棄,而且始終開開心心。哪怕失敗了,也已經享受過與自己貪嗔癡搏斗的勝己過程、與艱難困苦和挫折風險過招的修煉過程、與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共渡的渡己過程、與新的發現和美的實現生成的靈感誕生過程,不會有任何遺憾。何況,還可能有未知的更好的遇見等著我們呢!
我們享受做事的過程,可能不會因此帶來大富大貴,但完全可以因為享受過做事過程而改變心態,把生活變得更加自在和幸福。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