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吃草與吃肉》一文中,把動物分為吃草與食肉兩種。吃草動物,只管自己的事,故溫和善良;食肉動物,專管別人的事,故奸險且長于算計。
這說的是動物,也是人。人有“吃草”的,以草為生,只需貼近大自然,無爭無斗,故大多溫和善良。人也有“食肉”的。以“肉”為食,自然要擅長捕獵。捕獵之道,侵略與算計缺一不可,故多富進攻性。
但人之復雜,往往不在于非此即彼的截然分明,而是有彼有此的相融相合。食草與食肉,有時并非將人分為兩種群體的標準,相反,能在一個人的身上共存共生。
食草與食肉,跟人的年齡有一定關系。
人在年少時,大多屬于“食肉動物”。滿腔的雄心與抱負,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攻城略地,意氣飛揚。要想吃“肉”,努力打好根基,培養實力,這是其一;看清形勢,找準風口,進退應付,算計指揮,這是其二。要成功“食肉”,兩者不可或缺。
可隨著年歲漸長,心態日漸平和,不少人又從“食肉”轉向了“吃草”。
食草者,平平淡淡,不緊不慢。人有了歲數,去浮躁,存平和,日子也慢慢接了地氣。年少時奔走呼號,開疆拓土。及至歲數漸長,更愿意在日子里多做些減法,撇去浮沫,僅家人和知己二三,于大自然中共品“草香”。
食草為素,食肉為葷。現代研究早已表明,一味食草或食肉,都有違健康之道。人要健康,就得葷素搭配。將兩者截然對立,或者本末倒置,最終都會得不償失。
這是健康之道,亦是人生之道。過日子,就得融會貫通。該“食肉”的年紀,高奏凱歌固然要緊,也別忘了搭配“吃草”,留三分清醒與平和。及至年深歲久,“吃草”雖是生活常態,但也別忘了搭配“吃肉”,留點進取心,以免生活淪為一潭死水。
“草”與“肉”,俱是人生味。搭配得當,方能體會人生樂趣。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