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盂,古稱“水丞”“水盛”,是文人案頭不可或缺的雅器,常配精巧小勺,專為研墨蓄水而設。南宋龍大淵在《古玉圖譜·文房部》中記載:“水丞,貯硯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贝宋镫m小,卻凝聚著匠人的萬千巧思:或摹蓮瓣以喻高潔,或塑蟾蜍以寄福運,仿生造型栩栩如生,將文人的志趣與哲思盡數熔鑄其中。乾隆皇帝曾為鈞窯水盂賦詩:“修內遺來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況非髻墾不入市,卻足清真可設筵。詎必古時無碗制,由來君道重盂圓。細紋如擬冰之裂,在玉壺中可并肩。”寥寥數語,道盡古器的溫潤風骨。
這方寸雅器,看似隱于文房四寶之后,實則是文人世界的“隱形主角”。自漢代陶丞初現,至唐宋瓷盂鼎盛,再到明清琺瑯、玉石的精工巧作,它始終以沉靜之姿,見證著墨客揮毫潑墨的風雅時刻。
俯身細觀,盂身螭龍浮雕吞吐云紋,暗合“望子成龍”的祥瑞之意;鈞窯水盂窯變釉色似晚霞浸染碧空,冰裂紋路若寒江初雪,既是實用器皿,更是承載東方美學的立體詩篇。當木勺輕舀清泉,在硯池劃出銀亮弧線,這不僅是墨色暈染的前奏,更是千年文脈在指尖流淌的韻律。每一道釉痕、每一處雕工,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承載著文人的精神世界,成為解讀傳統文化的精妙密碼。
水盂靜默一隅,不爭文房四寶之名,卻以千年沉淀的美學修養靈魂。它守著梅寒凌霜的孤傲,藏著皎月映水的澄澈,在喧囂塵世中,以無聲對抗浮躁。汽車的轟鳴、手機的蜂鳴、人群的喧鬧,讓寧靜成為稀缺品。而真正的無聲,從來不是避世遁逃,而是一種以靜制動的智慧,是對生命本真的執著堅守。無聲之韻,是不張揚的力量,是無須喧嘩的深邃。它藏在水盂的冰裂紋里,隱于木勺劃過硯池的漣漪中,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詩意與哲思,更是生命最本真的回響。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