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醫學雖然沒有現代醫學那樣發達,但許多名醫依靠他們的智慧與經驗,成功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和所謂的“怪病”。
據清代魏之琇編著的《續名醫類案》一書里記載:明末清初奇人傅青,曾治療過一位因家庭瑣事與丈夫斗嘴吵架,郁怒過分而致眩暈臥床,難以轉側起身的婦女。傅青給出的藥方是“軟石湯”。他給了幾塊說不上名字的石頭,讓其丈夫加水煎煮。囑咐他把石頭煮軟后,給妻子喝軟石湯水。丈夫自知不該與妻子吵架,一心埋頭煮石,期待早日煮軟,讓妻子好起來。同時,對妻子自是道歉認錯,溫柔體貼,噓寒問暖。丈夫如此煮了幾天幾夜,石頭還沒變軟。婦人也不是刁蠻之人,早被丈夫的愛所感動。她起床與丈夫一道來煮石頭,自然不再眩暈臥床。傅青見此情形,便說石頭是煮不軟的,但你們的恩愛已經驅走了病魔。該夫婦相視一笑,感謝傅青醫師。
有位巡按大人患了精神抑郁癥,終日愁眉不展,病情日趨嚴重。四處求醫,但始終不見療效。有一天,一位幕僚推薦了一位鄉野老郎中來幫他看病。老郎中望聞問切一番后,對巡按大人說:“你得的是月經不調啊,別著急,用點烏雞白鳳丸,調養調養就會好的。”巡按聽了之后捧腹大笑,心里嘀咕這老郎中真是個糊涂醫生啊,連男女都分不清。此后,巡按大人經常拿老郎中說事,說這郎中真是荒唐,讓男人服用烏雞白鳳丸調經。每每想起此事,他就不禁暗自發笑。久而久之,他的抑郁癥居然不藥而愈了。老郎中通過荒謬的診斷引發患者大笑,持續的暢笑能調節精神狀態,改善心理健康。
古代名醫為患者治怪病的智慧在于,他們對疾病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創新的治療方法,以及對心理與生理健康的雙重關注。這些辨證施治的方法不僅在古代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編輯 雪彤/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