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埃爾去娼點
——文從斷處生、明星偽飾法棋逢斷處生,是圍棋諺語,見對手棋子之間聯絡薄弱,便勇敢斷上去,引發戰斗。總有突變,局勢不可預計,方是觀看圍棋的樂趣。
小說敘述,也是文從斷處生,不順著講,叫“敘述”,順著講,叫“介紹”。一個學電影編劇的人開竅,覺得自己會講故事了,是克服了“一路向下講”的常人習慣。
常人慣性大,即便編劇課上得老師教授,輪到自己寫,仍禁不住順流而下。有的老師開玩笑規定,手機定下四十分鐘一次的循環鬧鈴,一響,不管寫得多精彩,立刻打住,轉寫別的。
一般學生哈哈一笑,明白用意就行,聰明學生真做。寫作,違反人性,人性浮夸,不習慣深入思考,雖然都知導演兼具編劇能力,有利于維持職業生涯,導演運勢旺時,有錢雇一流編劇,低谷期沒錢雇編劇,得自己寫劇本。沒劇本,沒法翻身。但大部分導演熬不過初練寫作的苦悶期,練一段便煩了,結果一輩子分析別人劇本頭頭是道,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劇本。
苦悶期,至少六年,至少四部完全失敗之作,練筆加正式創作,累計廢掉七十萬字的量。已降低標準了,上一代說是十年,百萬字。太苦悶,為堅持下去,何止四十分鐘循環鬧鈴,什么招都要用。
歐美報紙報道,海明威年輕時為避免行文啰嗦,站著寫作,據稱引發廣大學子效仿,果然生理影響思考,不得不行文簡潔,贊管用。國產的電子遙控升降寫字臺,可升到站立書寫高度,廠長應是海明威粉絲,否則升這么高干嗎?查使用手冊,介紹站著寫字保腰護腿,果然是。
對海明威,是腰疾發作時的不得已之法,看他晚年古巴故居,為符合典故,滿足游客,景點工作人員將打印機擺在個高櫥柜上。作家看,那就不是個能寫作的地方,胳膊肘都擺不開。房間原貌真如此,說明海明威已放棄寫作,打印機閑擺著。
晚年的他也站不住了,留下的寫作照片是坐桌前。一寫一堆、生怕說不明白的常人習慣,三十多歲已扳過來,如果一坐下,寫作水平頓時下降,給海明威說得也太弱智了。
托爾斯泰不愧年輕時打過仗,敢斷。
小說開篇的女官聚會后,皮埃爾先去安德烈家聊天,后赴庫拉金家酒局,展示彼得堡頂尖浪子玩法。是玩命,打賭能否站在屋外窗臺上喝光一瓶酒。主人為讓客人高興,允許拆家,自己砸玻璃,指揮皮埃爾把窗框拆掉。
徒手拆,皮埃爾力大。
熊,是托翁寫皮埃爾的意象,熊一樣的人。酒局里有一只嚇唬女客人取樂的幼熊,以熊為寵物是俄羅斯人特征,現今俄國農村仍如此,跟熊摔跤、打拳擊。熊不像貓科動物有爪囊,爪子可縮回肉里,熊爪收不了,二十厘米長,一簇刀子般,靈敏避開人肉,它得多愛人。
書里,皮埃爾拉著幼熊前肢跳舞。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內建起大批蘇式建筑,蘇式居民樓的房間高,辦公樓房間更高,何況是舊貴族住宅,三層高度,在邦達爾丘克版電影中,下望深不見底。
八十年代興建參考日本式的居民樓,房間縮水,三層摔下,有生還概率,托翁書中的三層,一定死。人沒失足,贏了賭局,浪子們嗨了,轉場下一處。書里寫,下一處是皮埃爾最感過癮的,來庫拉金家就是為去那兒。
那兒是哪兒?
讀者與浪子同心態,要順著往下看——托爾斯泰斷了,筆不跟著大伙出門,截止在皮埃爾的興奮上。
下一章,時間上不知過去多少天,地點由彼得堡轉到莫斯科,一個貴族午餐上,有客談起那晚的庫拉金家聚會浪子們鬧出了事,最出風頭的、站窗臺上賭命的是位軍官,給貶為士兵,領頭人、庫拉金家公子給趕出彼得堡,皮埃爾也遭趕,來到莫斯科。
他們轉場路上,碰上位警察分局局長,便把局長跟小熊綁一起,扔河里。侮辱政府官員,因而受懲,公子和皮埃爾只是給一時驅逐,沒實際損失,喝酒賭命的軍官是公子的窮哥們,雖然身為貴族的母親還受人尊重,家底早不行,受罰慘烈,之前軍旅生涯作廢,得從零開始。
北京孩子生活經驗深,哪怕祖上貴為國公,窮了就是窮了,窮孩子不跟豪門孩子玩,別以為能沾上什么好處,鬧出事,他們沒事,由你擔責倒大霉。
警察巡街,沒有單獨一人的,局長遭戲弄,手下不敢攔,怕動粗傷了貴族子弟,表明貴族是凌駕于政府之上的存在——托翁凌空一斷,斷出此意。
打斷現在進行的事,改由他人轉述,作家便可改變敘事風格,不按現實,盡可夸張。轉述,轉風格,也轉觀點,皮埃爾角度的青春激情,變為對貴族特權的揭示。
轉述,還有個功能,轉變敘述重點。
浪子們出門前,敘述重點是下一站去哪兒,他們究竟要玩什么,以至于能讓皮埃爾如此興奮?經他人之口轉述后,目的地不重要了,敘述重點變成路上胡鬧。
上一章的大懸念,下一章幾個字交代,是去一位女伶人家,戲劇演員還是舞蹈家?都一樣,十九世紀的歐洲亞洲一致,演藝屬于娼業。今日高貴的芭蕾舞,當年像港片中的夜總會陪酒女,演出之后,有觀眾點名,便要拎包出臺。
女伶家不會僅她一人,是個娼點。
皮埃爾是托爾斯泰力保的人物,熱愛友誼、相信愛情、追求真理,起點是個淫蕩之輩,起點和發展不匹配,是設立人物的巧思。構思巧,實施得小心,他在女伶家耍開了,惡心到讀者,后面便沒法寫了。
改為轉述,不是現場目睹,讀者覺得這個“人類優良面”的化身,也有污點呀,不反感,覺有趣。
此技巧,在好萊塢是維護明星形象的法寶。
明星接到一個底層流氓的劇本,名牌編劇之作,能顯演技,拿奧斯卡,要演。但對幾場表現流氓特質的戲,請問能否刪除不拍,因為自己一貫謙謙君子形象,以此得的大眾緣,演流氓,對粉絲有新鮮感,但突破形象不能一次性過大,否則掉粉。
商業片編劇的主要工作,便是把資方、制片方、名角的不合理要求,修飾得差不多能看下去,編劇支招“改轉述”,觀眾沒看見明星的流氓丑態,明星不失好感,對于導演,事還在,兩全其美。
《羅馬假日》中樹立起“全球級暖男”人設的派克,出演《乞力馬扎羅的雪》中吃軟飯的、《太陽浴血記》中的強奸犯,都是拍倆鏡頭便改轉述了,沒他人,就自己轉,畫外音回憶。善心美男代表的泰勒·鮑華、保羅·紐曼演流氓,都用此招。
如果真拍呢?
便會是亨利·方達《西部往事》里的情況,他作為個流氓要挾個女人,想在本地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上床。他不怕惡心,拍了。拍的過程,想起一貫的良善形象,于是對女人抒情,幾乎是散文詩,搞得女人不耐煩,不是交易嗎,怎么搞得像愛情片?為早完早了,女人反客為主,辦了他。
惡心壞觀眾。
不知是他想起的,還是老板想起的。此片可為《戰爭與和平》證明,實寫皮埃爾逛娼點,會分寸大亂,不如改轉述,一白遮百丑。
托爾斯泰去好萊塢謀生,沒問題。
二、別祖霍夫伯爵的無因之愛
——海明威留白、參孫典故造成讀者觀感的,不是事件本身,是敘述方式。同一事件,因敘述不同,可以有各種觀感。劇本的本質是操作觀感,一切技巧因觀感生。
寫作時不是一個人,作者分身兩人,技巧制造者和技巧感受者。人在平日,都是小反應,比較遲鈍,避免消耗大,活著累。日常感受的“可理解、可共情”,在電影中要高八度,“可理解”是解題快感,“可共情”要心理破防,這是電影的理智與情感。
為了強度,日常感受的好感,要做成惡感,容易理解的事,要做成難以理解,如此顛覆,方能刺激到觀眾,比如皮埃爾的父子關系。
父親別祖霍夫伯爵,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權臣,亞歷山大一世時代仍受重視,中風后,莫斯科軍區總司令親自探病。他是美男一枚,傳言有二十個私生子。
私生子沒繼承權,他和發妻無子女,法定繼承人是侄女、外甥女,為瓦西里公爵的夫人和馬蒙托夫公爵家三姊妹,但他寫信請沙皇作證立皮埃爾為嫡子,繼承爵位和遺產。
別人口中,皮埃爾是父親最喜歡的私生子,對他放任,給錢揮霍,提供仕途。這些信息,屬于背景交代,始終缺乏現在時發生的父子親切行為,哪怕一場,在讀者心里,厚愛也成立。
托翁一場都不給,甚至臨終訣別,父子間也沒話,父親看了眼自己中風后不能動的手,沖皮埃爾自嘲一笑,會面即結束。沒表達父子情深,父親在感慨生命脆弱。
托翁寫法,美國人受不了,金·維多的好萊塢版,父親不看自己手,直接看兒子,眼神殷切,明確父子深情。好萊塢是要圓事的,導演按原著拍,老板不通過,還得重拍,導演不重拍,就換導演。
皮埃爾得此厚愛,憑什么?
最容易想到的,是所有情人里,最喜歡他母親,或者所有私生子里,他小時侯最可愛,或是和他最說得來。都能把這事圓過去。托翁不圓,對皮埃爾母親、小時候狀況,留白了,無信息。
至于“最說得來”,托翁杜絕此可能性,皮埃爾跟爹不親。給趕出彼得堡,回到莫斯科的家,得知父親中風,皮埃爾要見,常年寄居家中的馬蒙托夫家三姊妹嘲諷他在彼得堡的丑聞,說你爹見你會傷心,加重病情,等于提前殺死他。
瓦西里公爵到來,也幫腔說最好不見。
皮埃爾也就不見了,回自己屋待著了。爹快死了,作為兒子,兩句話就給攔下,一點不抗爭,說明父子倆平日不親,沒有抗爭的動力。
見不著,守自己房里等,萬一傳來病危消息,好及時到場。非常時刻,不敢離家,但羅斯托夫伯爵家一邀請他來玩,他就去了,幫伯爵帶話的人都認為此時他不會出門。
在羅斯托夫家,全書女主登場,剛入青春期的娜塔莎。跟爹不親,方會見到娜塔莎,托翁妙筆。
《乞力馬扎羅的雪》結尾,傷口感染的男主聽到營救飛機聲,海明威留白,結束了小說。飛機都來了,人肯定活了,只是沒寫“他給抬上飛機,打了急救針”,讀者情感上還是擔憂他會死,甚至悲情自嗨,分析飛機不是真來了,是男主瀕死前的幻聽。
少說一句,便搞得你們思緒萬千,海明威偷著樂。
海明威也有起因留白的名作,《殺手》中,小鎮來了倆殺手,要殺一個瑞典人,瑞典人得知后,賴在床上不動。
此時犯懶,不可思議。
是崩潰了,還是認命了,或者跟心態無關,只是黑道人物不在外人面前露情緒,等通風報信的人走了,再行動?
讀者猜吧。
不寫起因,只寫局面,是其藝術性。
結果上留白,比較好使,總是有效。起因留白,易失手,怕交代不清,讀者混亂。海明威終是沒繃住,臨小說結束,交待瑞典人是出賣同伙,惹來的報復。每當看此小說,都想把這幾字刪掉。
托翁蠻橫,始終不吐口皮埃爾因何被厚愛,人傻、素質低,在貴族小姐們的通信中,他是“一個渺小的人”。這也是讀者感受。二十個私生子,他爹選擇面大,選他,總不能因為他像頭熊吧?
他爹相當于神,人無法向神問原因。
西方君主制誕生前,部落頭人稱為士師,《舊約·士師記》記錄的十二位士師,都是神說你當吧,便當了。不以德行和能力作選擇標準,往往德行差,能力是神賦予的。
能力,是道考題,士師們自恃能力,幾乎都背叛了神,神收回能力,他們倒大霉,之后懺悔,重信神——是《士師記》的寫作套路,最著名的是參孫故事,也是西方文學史上悲劇代表之一。
參孫的能力是大力,曾拿塊驢的下顎骨,打死一千人。仗著大力,有恃無恐,違反族規,跟敵邦女縱情,敵邦人堵他,加害不成,每每被他反殺。終于他失去大力,給敵邦人刺瞎雙眼,關入地牢。雙重黑暗中,他祈禱神,重獲大力。敵邦聚會時,牽他出來戲耍,他抱斷大廳柱子,造成塌房,與仇人們同歸于盡。
皮埃爾本是大力士,托翁多次強調他能舉起別人舉不起的東西,財富和爵位突然降臨,猶如上帝賦予參孫的神力,別問怎么來的,要看你怎么辦。
參孫的悲劇未在皮埃爾身上發生,托翁用參孫典故,是用一點,讀者有所聯想即可,不要過多,影響小說獨立性。托翁寫作的一八六三年,推崇文學向生活取材。
全盤套用,一本小說和另一本小說建立互文關系,要到一九二二年的《尤利西斯》,三人在都柏林城十八個小時的游逛與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奧德修斯十年歸家路一一對應。
托翁時代,這么玩,會認為沒本事,偷名著框架。
三、安娜的私心——副線當主線
文從斷處生,已介紹轉述、留白,還有主副線打岔。《戰爭與和平》第一卷第一部共二十五節,前二十一節都是講皮埃爾襲爵繼產的事,女官沙龍表現他是無禮之人,安德烈家表現他是個沒有自律能力的人,庫拉金家展示他低俗,羅斯托夫家展示他拎不清事,是個糊涂蛋,這樣一個人怎能繼承伯爵位?
偏是他。
這是托翁寫書的初步謀劃,一個個家,一塊塊事,需要有個線索將其串聯,于是設計了安娜。皮埃爾的事可以隨機散漫,安娜的事必須目標明確、行為集中,如此方有推動力。
《戰爭與和平》歐洲首發法文版本,有結構松散的批評。批評也對,當時法國多數小說,主線緊,是動力源,副線松,牽針引線的補充作用。托翁反其道而行,主線松,副線緊,主線日常,副線戲劇。
副線成動力。
托翁設計副線時,是當成主線來想的,從安娜角度,《戰爭與和平》前二十一節故事如下:
快打仗了,落魄貴族們有了翻身機會,一個當媽的,為兒子參軍能謀上升遷的有效職位,別當炮灰,尋父輩舊相識求助,躋進女官沙龍。
窮,便沒好事。謀下軍職,軍裝又犯難,沙皇時期貴族和唐朝貴族一樣,軍裝要自備,她沒錢給兒子做軍裝。小錢危機,令她想起筆大錢,有個熟人叔叔,四萬農奴的大貴族,即將過世,聽說要立個私生子當繼承人,這小子德不配位,還沒心眼,斗不過另幾個繼承權候選人。
那幾人得手,就沒我事了。他們瞧不起我,也用不著我,不可能從他們手里得好處。好,決定幫這小子,他上位,我有功,多少能給些感恩費。
其中一個候選人,還是幫我兒子謀軍職的父輩舊相識——軍職已到手,兒子現在是缺錢,一碼歸一碼,不管啦,跟他翻臉!
是個窮媽搏命的故事。
皮埃爾去一個個人家閑逛,是主線給副線打岔,文從斷處生,不管岔多遠,又寫了多少人,因為窮媽搏命的事重,回彈力大,都能回到這條線上。
結構不但不松散,簡直巧妙,還有戲劇性顛覆,安娜全是私心,結果為皮埃爾主持了公道。
普通讀者看時緊張,并不跑神。法國那一代評論家,是僅按主線分析的舊習慣,一葉障目,對托翁副線當主線的做法,沒反應過來。
四、娜塔莎出場
——情人式社交、巴爾扎克式浪漫安娜的熟人叔叔,就是別祖霍夫伯爵,皮埃爾父親。
在女官沙龍上求的父輩舊相識,是瓦西里公爵。瓦西里公爵年輕剛入仕途,得安娜父親提攜,老爺子已過世,時過境遷,他拒絕了安娜為兒子謀職的請求。
托翁交待出一個混官場技巧,要吝惜人際資源,許多資源只能用一次,幫別人求情,給用了,日后自己需要,就沒的用了。所以不幫人,是貴族特征。
瓦西里公爵最終答應,是安娜的鍥而不舍,令他犯怵,怕她苦求不成而生怨,在社交圈里傳播他忘恩負義。為避免生禍,而答應。
求的過程,安娜小姑娘賣萌,忘了自己年齡。小姑娘時感染力大,撒個嬌,便能得到男人憑空幫助。不是要跟瓦西里公爵做情色交換,她是沒招了,不自覺這樣。
面對她的媚眼,瓦西里公爵同情又惡心。打情罵俏,是貴族社交方式,裝得大家都是情人,瓦西里公爵和女官對話便這樣,老情人口吻,法語“我是您忠誠的奴仆,我的生命屬于您”的話隨便來。
安德烈夫人在沙龍聊了一晚上天,回到家里,一時調整不過來,還是大聲撒嬌的口氣,令安德烈和皮埃爾覺得她失禮,她不自覺。
以情人口吻談話,是沙龍社交方式,對家人不能這樣,北京人管它叫虛龍假鳳,就是虛情假意。
娜塔莎出場,十三歲,已不是女孩,還不是女人。托翁寫她不漂亮,青春初萌的勁,太動人。小說可以寫女主不漂亮,讀者照樣喜歡死她,閱讀是心理感受。
電影不敢,美蘇一致,兩版都是頂級美女。電影是視覺感受,視覺是“一眼死”,第一眼不悅目,人物有多少優點都找補不來。
投生貴族家,從小看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跟外人玩虛龍假鳳,娜塔莎一伙少男少女效仿,她也有個虛擬情人,是個窮小子,安娜的兒子鮑里斯,安娜就是為他求軍職。娜塔莎出場后,初吻給了鮑里斯,鐵了心幾年后嫁他。
鮑里斯當是小孩過家家,先陪著妹子玩,初吻是給突襲親的,他不占她便宜,身體接觸能躲就躲。
她見到來做客的皮埃爾,他當她小妹妹,她當他大傻瓜,怕他傻待著無聊,陪他跳了個舞。
從容埋伏筆,寫感受,不寫事。
托翁敢這么平淡處理男一號女一號的首次相見,因背后有“窮媽搏命”撐著。副線情節激烈,主角戲就可以玩情緒,散文寫法了。
娜塔莎是羅斯托夫家次女,她家聚會,托翁沒用什么比喻,客觀展示其玩樂流程,比女官沙龍寫得自然。
女官沙龍壞在因是開篇,為讓平民階層讀者看懂,用了兩個平民生活的比喻。女官密切關注各客人狀態,隨時調整氛圍,比喻成紡織作坊的作坊主,開工后就盯人盯機器,小問題立刻解決。沙龍來了位意大利子爵,帶來國際新聞,頗吸引人。比喻他是招待客人的一盤菜。
拿勞工階層的事比喻貴族階層,這種跨階層的比喻,盡量少用,往往讀者沒記住你要說的,記住了你比喻的。這倆比喻都是圖省事,以平民生活的作坊盯場、硬菜,給沙龍定性,失去貴族味。
好的比喻,是娜塔莎父親——羅斯托夫伯爵聽到彼得堡傳來的皮埃爾丑聞,把警察局長跟熊綁一塊扔河里了,心里想象局長的狼狽樣取樂,嘴上卻說局長一定是個長相漂亮的人。
以“漂亮”形容“狼狽”,比開篇女官沙龍上的兩個比喻高明。貴族是超越政府的存在,成年貴族沒人探討貴族子弟劣行,天然覺得戲弄政府官員無妨,此詞畫龍點睛。
巴爾扎克是批判現實主義祖師爺,毛姆評他,卻是浪漫主義。為報刊賣字,毛姆總出驚人語。雨果的浪漫是異端學說、異域風情,巴爾扎克的浪漫不在神秘組織和法外之地,他指著巴黎街上一棟樓,跟路人說,這你就不知道。
對于普通市民,演藝圈、銀行界、出版業、貴族家都是異教異域。
寫作手法,他承襲雨果,介紹各類知識,有的知識考證過,有的是想象的,總之充滿知識點,要把小說寫成雜志。他的小說,被形容為前三分之二都是背景介紹,抖料夠了,后三分之一才開始寫事。
夸張了,沒那么多,也差不多。
批判現實主義,一般說巴爾扎克是開創者,托爾斯泰是最高成就者。寫法上,托翁比巴大爺先進,二十一節看下來,沒有單拎出來的背景介紹,背景信息揉進正在發生的事中。
歷史都在此時此刻,是升級的文學技巧。
五、瑪麗亞和《使徒行傳》
——大導演的神學學歷說皮埃爾“渺小”的,是卡拉金娜家的朱莉,為安德烈妹妹瑪麗亞的閨蜜,兩人長期通信,第一部第一卷的二十二節,她寄來三封信,附送一本書。
之前交待,安德烈的父親博爾孔斯基公爵是個夾生貴族,一等爵位,還是個中等軍官人格。對兒子像營長對排長,對女兒,像排長訓士兵。
十七世紀始,研究數學,為法國貴族風氣。俄國貴族和法國貴族是一撥人,博爾孔斯基公爵亦如此,他不讓女兒上學,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老師,跟他學就夠了。居家時光,大部分是帶著女兒做數學題。
斷了女兒過集體生活,因而女兒拘謹,總是慌慌的。軍營慣例,排長要了解士兵思想動態,會抽查士兵通信,他也是,朱莉的三封信,他看一封。女兒說都可以看,他生氣,堅持看一封,表示我這是抽查,一種制度,沒別的意思。
他不跟兒女交流,總是自說自話,唯一的交流,是表示自己沒錯。攤上這種爹,孩子該多壓抑。
附信寄來的書,叫《奧秘解答》,老爹已經檢查過,應該是用科學實驗解釋宗教,在朱莉所居城市引起轟動,朱莉要與瑪麗亞分享新潮。瑪麗亞無感,回信勸朱莉,別為神秘主義耽誤時間,家家常備的《使徒行傳》和《新約》對我們足夠。
《新約》又稱為四福音書,對耶穌的四版記錄,《復活》結尾聶赫留朵夫看的《馬太福音》排首位,公元四世紀定版。四本福音記錄不統一,記錄神,還出了差距,對此,十七世紀英王詹姆斯一世審定的英文版給了說法:既然世上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風,耶穌也可以有四個形象。
沒強求一致。
使徒指耶穌常隨的十二人,有兩個例外。叛徒猶大拿出賣耶穌的賞金買了塊田,一踏上那田就死了,十二使徒少一位,于是從見證耶穌復活的人中選出個人補上。
還有個多出來的,沒見過耶穌,是個迫害基督徒的打手,耶穌顯靈,將其懾服,從此宣揚耶穌,改名保羅,是教會的草創者?;浇坛闪_馬國教,是他大功?!妒雇叫袀鳌分?,主要是寫他。
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有股否定保羅的小規模思潮,認為他宣揚的是自己見解,不是耶穌原意。天主教對今日青年失去吸引力,禍根是他,錯了一千九百年,拋開保羅,重新認識耶穌,是時代急需。
希臘作家卡贊扎基斯的《基督最后的誘惑》是此思潮的文藝代表,寫耶穌未在十字架上死去,遁形而走,隱于鄉下結婚生子,熬過漫長歲月,成了老頭。猶大找上門,說當年您怎么走了?保羅在曲解您,現在一切走樣,您得再來一遍。于是耶穌重歸十字架,發現自己從未離開十字架,幾十年世俗生活,只是剛才腦海里的一個小晃神。
一九八八年,馬丁·斯科塞斯拍成電影,場景廉價,他拍黑幫片的卓越鏡頭感,未能在此片發揮。三年后的《恐怖角》,鏡頭更差,劇本還糙,唯獨結尾,歹徒報仇失敗,隨船沉入河底前唱誦《圣經·創世紀》篇章,上帝賜下迦南美地,作為先祖的家園。場景假,游泳池拍的,因圣歌而震撼。
爛片有神筆。
馬丁是神學院落榜生,考上了會當牧師,有此底子。另一個有底子的,是德國新電影四杰之一的赫爾措格,他全家是無神論,為拍的電影深刻,他加入天主教。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反教會,啟蒙運動、現代主義反教義。反文化,得先知道文化,對基督教不熟,學電影會吃力,不知在拍啥。學導演,得在神學院蹭幾次課,否則去海外電影節,心慌。
小說提到的《奧秘解答》《使徒行傳》《新約》,托翁一筆帶過,不作解釋。寫瑪麗亞和父親的生活狀態,因為安德烈馬上要帶懷孕的妻子回家,換上巴爾扎克和雨果寫,對此三書必長篇大論,安德烈想回家,且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