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治水減沙;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空間區劃;清水河流域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8.008引用格式:,.對寧夏清水河流域減沙治理的科學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5(8):31-37
清水河是黃河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清水河流域屬于黃河流域多沙區,流域內侵蝕環境空間分異大,水蝕風蝕交錯,溝道侵蝕嚴重,苦咸水問題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大。探索清水河流域綜合治理對策,促進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盡快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發展趨勢,不僅關乎寧夏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大計,而且也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目標的迫切需求。
關于清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水生態、水環境與水資源等方面,近些年學者們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有人通過地質學、沉積學等調查分析,揭示了清水河流域侵蝕環境的成因[1],認為清水河盆地湖泊的形成與演化過程主要受晚更新世以來地質構造和氣候影響的雙重作用,造就了清水河流域土石山地、河谷階地、黃王丘陵、干旱草原等多地貌并存且地勢南高北低的復雜地形地貌特征[2-3],進而形成了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穩定性等極大的空間異質特征。清水河I、Ⅱ級階地表層巖性為低液限粉土及低液限黏土,下部為卵石混合土及砂層,Ⅲ級階地地表巖性為上更新統淡黃色低液限黏土層,疏松且具有垂直節理,因此流域地表層濕陷性弱,加之暴雨集中、干旱少雨,極易發生水蝕、風蝕,重力侵蝕相當嚴重[4]。有研究表明[5-7],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侵蝕功率呈“支流大、干流小,東部大、西部小”的空間分布規律,流域產洪輸沙量呈現顯著的空間分異性,水流含沙量和輸沙量呈現“南北兩頭小、中部大”的特點。為此,有人根據流域產沙分布規律,建議在清水河流域上中游地區以集水面積小于 85km2 的流域作為優先治理區域[5]
近年來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日益加劇,生態退化、水體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等問題愈發凸顯。在清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有研究[8-10]認為,應把治水、治山、治林、治田相結合,上下游共治,左右岸聯治,點面同治,以水資源保護帶動整個生態修復,同時提出著重優化水庫調度體系、完善流量泄放措施、實施用水總量控制、推進水域空間整治、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和強化生態流量監管等治理對策,通過實施基于生態水量的清水河生態調度,達到維護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的目標。在清水河流域集中開展了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基于多水庫防洪優化模型,分析了水庫系統的應用情況[],實施了“南引涇河水、北調黃河水”“城鄉統籌、豐枯互濟”的改善水環境的案例[12]。由于清水河流域不同控制單元的污染特征存在差異,因此水環境治理需分區分段采取應對措施[13]。例如,在清水河苦灌區栽培枸杞,改善生態環境,利用苦水資源[14];河道治理是清水河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實踐探索出了清水河干流重點防洪段、支流一般防洪段的治理模式,以及砌石護坡、裁彎取直、生態格網結構護坡等技術[15-17]。
對流域治理的生態效應分析表明[18],近年來清水河流域植被面積整體呈增加態勢,但是潛在蒸散發也不斷增加,且從南向北遞增,而植被生態需水量也隨之呈現出由南向北遞增的趨勢。王婧等[19]的分析表明,近年來清水河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總體呈不斷改善的趨勢,輕度和低度生態脆弱性面積顯著增加,其中低度生態脆弱性面積增長率達 70.1% ,生態環境脆弱性呈現西南低、東北高的分布格局。降雨、總溶解固體物質(TDS)、蒸發、地下水埋深是影響生態環境脆弱性的主要因子,其中降雨、TDS、蒸發交互作用是導致生態環境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對清水河污染物類型及濃度有很大影響,清水河上游主要為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中游主要為城鎮或鄉鎮用地,下游以農田為主,其中清水河林區河段氨氮、硝酸鹽氮、總氮、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濃度均最低,城鄉區河段氨氮、化學需氧量濃度最高,而農田區河段硝酸鹽氮、總氮濃度最高;清水河中下游和靈武鹽池臺地為苦咸水和高氟潛水重點分布地區,新構造運動使寧夏大面積隆升而裸露第三系紅層,為苦咸水和高氟潛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且咸苦水和高氟潛水幾乎相伴出現,清水河水體主要陽離子為 Na+ 和Mg2+[20-21] 。根據水質的總體評價[22-2],清水河整體水質為中等及以下水平,枯水期水質最好,平水期最差,豐水期有所改善。
通過多年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清水河流域水沙發生了變化,與多年平均值相比,2011—2023年年均輸沙量減少了約 40% ,但由于中游以下主要為苦咸水,難以利用,因此年均徑流量僅減少了約 4% 。根據研究結果[24-26],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中梯田、林地、草地、封禁治理和淤地壩對輸沙量變化的貢獻率分別為 34.96%.20.30%.17.35%.11.76% 和 8.34% ,同時水土保持措施耦合作用對輸沙量變化的貢獻率為4.82% ,對徑流變化的貢獻率幾乎為零。1982—2018年清水河上游植被、淤地壩及其他生態建設措施對徑流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為 23.11%.46.50%.8.64% ,降水對徑流減少的貢獻率為 13.17% 。根據實測資料統計[27],2000年之前清水河流域淤地壩攔沙量在70萬t以下,2000年之后多數年份攔沙量在100萬t以上,
2010年之后淤地壩攔沙量占流域侵蝕產沙量的比例均超過 11% 。對黃河流域的相關研究也表明,不同時期的水沙變化主導驅動因子及不同措施的減水減沙貢獻率有所不同[28-29]。有學者研究了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對碳氮循環微生物的影響作用[30]。2000—2020年清水河流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31]結果表明,在氣候均質條件下,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的提升仍不顯著甚至有所下降。預測表明,未來在坡度大于 15° 區域退耕還林條件下,除產水量顯著減少外,流域碳儲量、土壤保持量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均顯著提升。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就清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旅游廊道優化、生態經濟等方面也進行了探索[32-33] O
從研究成果看,現有成果大多是就某一方面的應用基礎問題或關鍵技術的研究,缺乏從流域整體性、系統性、均衡性、綜合性的層面,根據流域侵蝕環境及生態空間分異性的基本屬性,探討清水河流域治水減沙綜合治理對策。為此,在對清水河流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剖析清水河流域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流域整體系統和多措綜合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科學問題和對策建議,以期為寧夏“一河三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建設和清水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參考。
1清水河流域基本屬性及治理現狀
1. 1 流域基本屬性
清水河流域大部分位于黃河上游右岸的寧夏境內,流域范圍大致為北緯 35°36′~37°37′ ,東經105°00′~107°07′ ,流域總面積 14481km2 ,其在寧夏境內的流域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 93.3% ,占寧夏國土面積的 20% 。清水河發源于固原市原州區黑刺溝,流經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同心縣、紅寺堡區、中寧縣、沙坡頭區等7縣(區),由中寧縣泉眼山匯人黃河(見圖1),干流全長 320km 。清水河以沈家河水庫以上為上游,沈家河水庫至長山頭為中游,長山頭至入黃河口為下游[34]。流域形狀系數約為0.35,河源海拔為 2480m ,河口海拔為 1 192m ,相對高差為1288m ,河道平均比降為 1.49%o ,流域內坡度 15° 以上坡地面積約占流域總面積的 1/3 。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土性土和灰鈣土,約占流域總面積的 62% ,分布于流域北部和東部;其次為黑瀘土,分布于流域南部及西部,約占流域總面積的 20% ;還有黃砂土和沖積砂礫土,主要分布在河谷沿岸的河漫灘,肥力低,耐旱性差。基于MODIS、Landsat等遙感數據集分析及實地調查,清水河流域的植被類型主要包括草原植被、荒漠植被、河灘及濕地植被,以及人工植被(含農業植被)。其中,草原植被以短花針茅、冷蒿、賴草等為主;荒漠植被以紅砂、珍珠豬毛菜、沙蒿等為主;河灘及濕地植被主要有怪柳、沙柳等;人工植被以沙棘、檸條等為主;農業植被主要為玉米、小麥、枸杞等。清水河流域不同地區平均植被覆蓋度為 10%~25% ,其中上游植被覆蓋度可達 40% 以上,中下游植被覆蓋度僅約 20% ,沙化區植被覆蓋度不足 5% 。
圖1清水河流域范圍示意
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335mm ,多年平均蒸發量 1 272mm ,干旱指數為3.8。降水少且時空分布不均、由南至北遞減,同心縣以北及其大部分地區、中寧縣年降水量在 200~300mm ,原州區以北及海原縣年降水量在 300~400mm ,而上游的原州區至清水河源頭年降水量在 400~600mm ,產水產沙時空分布極為不均。根據 2014—2023 年資料統計(見表1)[35],清水河產沙集中在中游右岸的折死溝、雙井子溝及左岸的莧麻溝、西河、中河等,中游是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其產沙量占全流域輸沙量的 60% ,而上游僅占0.14% ;汛期徑流量約占全年的 73% ,其變差系數達0.4;輸沙量年內主要集中于7、8月,實測最大含沙量達 1580kg/m3 (1964年);水資源量約2.02億 m3 ,但可利用量僅約1.00億 m3 ;流域內中等以上荒漠化風險面積約占 30% 。
表1寧夏境內清水河流域年均水沙量
清水河流域處于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寧夏干旱帶的核心區,是黃河流域多沙區的西南邊界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和中溫帶,從東向西橫貫半濕潤和半干旱兩個干濕區,屬黃河流域典型的多氣候區交錯、多元生態并存的自然環境過渡區,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第V副區,流域上中下游的自然屬性與特征差異性突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少水與苦咸水問題并存,這些流域基本屬性是制定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對策的侵蝕環境背景和出發點,
1.2 治理現狀
清水河治理措施主要有水利工程、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據統計[35],截至目前,流域內共建有水庫118座(干流已建黑刺溝、沈家河、長山頭水庫3座),完成清淤、疏浚、護岸等河道及溝道治理 314km !修整岸坡 230km2 ,綠化面積 86km2 ,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50a一遇;建設淤地壩152座,改造高標準旱作梯田10.7萬 hm2 ,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30條。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由2011年的 7529km2 減少到2023年的 5 671km2 ,水土保持率增長了13個百分點,入黃泥沙量約減少 40% 。
2清水河流域治理面臨的挑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出的加強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以及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對新時期清水河流域減沙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清水河流域治理還面臨巨大挑戰,仍有一些突出問題需要應對。因此,分析清水河流域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創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出有效應對策略、提升治理決策質量的基礎
1)治理措施對洪水泥沙的控制作用弱。清水河流域經多年綜合治理,先后實施了多項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建設項目,取得了增水擴綠奠定生態根基、保水固土減少泥沙的成效。但是,由于治理措施體系仍不完善,加之受流域降雨歷時短強度大、植被覆蓋度低、溝壑縱橫土質疏松、溝道持續發育、開發建設活動頻繁等因素影響,因此盡管輸沙量有所減少,但沙峰含沙量并未顯著降低,人黃泥沙量大的問題依然存在。例如,2019年清水河干流最大含沙量達600.69kg/m3[24] ,2020 年清水河支流折死溝最大含沙量高達1580kg/m3 ,與原州、韓府灣、泉眼山站歷史上觀測到的最大含沙量相比未見降低(見表2)。
表2清水河流域代表性水文站歷史實測最大含沙量
劉曉燕[36]對1955年以來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雖然清水河泉眼山水文站自2008年以來的年均含沙量明顯降低,但是沙峰含沙量并沒有顯著降低(見圖2),且1959—2019年的降雨—輸沙關系也基本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在當前治理模式下,流域內已有治理措施對極端暴雨洪水還難以起到明顯的控制作用。
圖2清水河流域泉眼山斷面含沙量變化過程[36]
2)植被覆蓋度低,難以發揮明顯的減沙效果。近年來清水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雖有所增加,但主要產沙區的植被覆蓋度仍不足 40% ,尤其是草地面積整體上呈微弱的增加趨勢,2000—2020年僅增加了23km2[18] 。目前清水河主要產沙區的植被覆蓋度遠未達到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臨界覆蓋度 60% ,加之其他措施仍然偏少,近年來清水河流域的產沙指數在河龍(河口鎮一龍門)區間西北片、十大孔兌等區域的入黃一級支流中是最高的[36]
根據調查,隨著干燥度從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加,植被也從上游地區的森林草原地帶植被逐漸向荒漠草原地帶植被過渡,水平地帶性明顯。天然植被以旱生草原型為主,大部分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較少,具有結構單一、次生化明顯的特點。同時,中下游地區干旱少雨,喬木很難生長,基本上只有諸如沙棘之類的耐旱灌木能夠存活,人工植被的建植難度較大且生態系統穩定性差,一邊修復一邊退化的現象還比較突出。
3)措施體系結構不合理,空間治理不均衡。總體上來說,清水河上游地區生態修復效果明顯。但是,在中游尤其是折死溝等幾條泥沙主要來源的支流,治理措施不完善,沒有形成結構合理的治理措施體系,泥沙減少不明顯,溝道侵蝕還非常嚴重。折死溝流域近 10a 的年均輸沙量為898萬 σt ,是全流域輸沙量最高的支流,約占清水河入黃沙量的 60% ,年輸沙模數高達 4828t/km2 。同時,下游缺乏有效的防風固沙、農地和臺地的溝蝕治理措施,風沙、溝道重力侵蝕問題比較突出,稍有風吹,飛沙揚塵還很嚴重。
目前就清水河全流域而言,仍未形成完善的淤地壩體系,淤地壩配比低且空間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游主要產沙區的淤地壩有效壩控面積僅占水蝕面積的 17% 左右,低于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平均水平,因此難以有效遏制溝道重力侵蝕和減沙入河。據分析[37],清水河壩庫減少泥沙的貢獻率僅約 25% ,低于黃河流域 36% 以上的平均減沙貢獻率,也低于同樣具有風水復合侵蝕的十大孔兌的壩庫減沙貢獻率[38]。這說明,清水河流域存在的治理措施體系結構不合理、空間不均衡等問題還很突出,
4)生態衍生產業發展不充分,制約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水土保持生態治理中提升生態系統生產服務功能、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實現新時期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從清水河全流域綜合治理的發展效果看,盡管已經開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設,且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與生態衍生經濟的結合度還比較低,缺乏水土保持與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總體規劃與布局。目前,雖然打造有諸如關橋梨花小鎮等一些典型的生態特色產業,但是清水河全流域的生態經濟發展存在的碎片化、短鏈化、初級化等問題還非常突出,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長鏈條深加工生態產業體系,水土保持的多元化服務價值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在生態經濟發展中嚴重缺失水土保持要素。在我國完成土地確權制度改革后,如何通過水土保持與生態治理,讓農民得到實惠,經濟得到發展,這一點對于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土保持的積極性尤為重要。
3清水河流域治水減沙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基于清水河流域基本屬性與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初步思考與建議,
1)在清水河流域治理中應把治水與減沙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清水河的主要屬性之一是水資源匱乏同時中游以下又產生大量苦咸水,有限的水資源難以利用,加之上游農業面源污染及部分城區工業點源污染并存,更加難以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同時,上游地區長期以來大量開采地下水,一些環境問題已陸續顯現。清水河流域降雨年內分布相當集中,暴雨發生后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流含沙量高,近10a來中游平均含沙量為 271.21kg/m3 ,入黃口平均含沙量也有 22. 18kg/m3 ,給洪水利用帶來了很大挑戰。因此,清水河治理必須把治水與減沙統一起來,兩者不能偏頗。治水措施包括農業節水、涵養水源、再生-淡化多技術綜合處理苦咸水、水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調整工業結構和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等;減沙措施包括植被恢復、防風固沙、淤地壩建設、坡改梯及梯田升級改造、水庫等水利工程興建等。
2)科學制定清水河流域生態修復空間區劃。生態修復空間區劃是在生態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領域逐步發展形成的理論框架。2008年我國提出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首次將生態保護與修復需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生態修復空間區劃就是根據區域生態特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異規律,確定不同地域單元的主導生態功能及修復途徑與措施,實現生態精準治理。寧夏針對清水河流域治理提出的分區精準施策、整體協同推進生態保護治理的原則是正確的,符合清水河流域自然屬性、生態系統功能與結構空間分異性均十分突出的基本規律,但為實現高質量治理,還需要進一步科學區劃、精準施策。綜上,清水河上游降水多而產沙少,農業面源污染等影響下游水質;中游降水較少但產沙多,溝道重力侵蝕相當嚴重,同時也是苦咸水的來源區;下游降水極少,屬于干旱區,水蝕相對輕微但風沙嚴重,發展農業基本上完全依賴于引黃灌溉。因此,清水河流域生態系統空間分異性極大,不僅上中下游差異性大,而且同一河段的不同區域也表現出不同的水土流失規律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分區治理、差異化治理。建議應用水土保持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遵循清水河流域不同自然區域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規律,從全流域整體性、系統性劃分生態系統的區域單元,確立不同區域生態系統類型及其主導生態功能,開展清水河流域生態修復空間區劃,分區域確定不同的治理目標、保護治理途徑和措施體系配置,對該治能治的地方就治,而對受自然稟賦限制不能治的地方就不治,重點保護起來。通過空間區劃和科學保護治理,保障清水河全流域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推進清水河流域生態治理-衍生經濟協同發展。水土保持工作歷來講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在我國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更是強調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生態治理不是不要經濟,更不是以犧牲經濟為代價,恰恰是為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的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的服務價值和自然資源。水土保持具有多元服務價值,包括防治水土流失、服務農業、改善水沙關系、固碳、文旅、康養、生態衍生經濟等,在清水河流域治理中有必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水土保持的這些服務價值。建議針對清水河治理的現狀,開展全流域特色產業專項調查摸底,制定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與經濟協同發展規劃,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與生態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在水土保持措施類型的選擇與配置中不僅要考慮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功能,而且要充分考慮生態經濟服務價值,即體現出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態保護治理與促進產業發展的雙重目標,在生態產業發展中體現出水土保持的多元服務價值,讓老百姓在水土保持事業發展中享受到生態致富的幸福感
4)以治水減沙為主線,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梯級協同治理。一是在重要支流建設控制性調節水庫,節約集約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完善防洪體系;二是在中下游不適宜大規模植被建設的干旱地區,以淤地壩工程為主,形成以淤地壩壩系為骨干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體系架構,重點完善泥沙主要來源的支流和耕地/臺地大型溝道的淤地壩工程體系,為確保清水河流域耕地安全、糧食安全提供穩固條件;三是針對清水河流域復雜、惡劣的侵蝕環境,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引進諸如抗蝕促生、退化植被修復[39]、生物降解、鹽水淡化、生態工程材料等新技術新措施,進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措施體系的建設力度,增強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暴雨洪沙的能力,提高減沙效能,改善水生態水環境;四是大力推廣智能節水灌溉技術,控制土壤鹽堿化問題;五是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清水河水源涵養、水沙風沙治理、治水節水增益空間一體化系統化治理模式,為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生態極度脆弱區治理的成功范例。
5)針對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體系不完善、站網空間布局不合理,以及現代化智能化整體水平還不高,難以滿足新時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對基礎數據的支撐要求的問題,建議與水文、水質監測站點建設相結合,完善、優化水土流失監測站點空間布局與監測功能,形成以遙感監測為基本手段、以現代化智能化站點監測為骨架、以重點監測為補充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提升水土流失現代化智能化監測水平,為治理效益評價、重點工程布局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
技術瓶瑣。針對滑小河流域生忿環境空間分并性尖出、水沙風沙交互發生、人工植被穩定性差的問題,建議重點開展以下研究: ① 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多氣候交錯帶生態演替規律及生態治理關鍵技術。清水河流域處于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生態環境復雜,為此需要從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多氣候交錯帶的層面深刻認識清水河流域生態演替規律,進而提出科學的治理途徑,主要研究黃土高原多氣候交錯帶生態異質性特征與影響因素,明晰生態演替時空格局與多氣候過渡的響應關系,揭示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多氣候交錯帶生態演替的驅動機制,識別不同氣候區及氣候過渡區的生態閾值與穩定性臨界點,模擬預測在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加劇多情景下的演化趨勢,提出有效阻控生態退化的策略與途徑。 ② 基于治水減沙防沙增益“四位一體”的清水河流域生態恢復空間區劃。分析清水河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類型的空間異質性,解析清水河水沙-風沙-植被-地貌-土壤-水資源的互饋機制,評估流域生態服務價值,構建生態-經濟協同增益模型,提出基于復雜侵蝕環境的空間區劃方法,闡明清水河流域治水減沙防沙增益“四位一體”區劃目標權衡與協同格局,建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及生態修復空間區劃指標,構建土壤侵蝕分區-生態功能空間分異-地形地貌差異-生態經濟有效發展的生態修復空間區劃體系,提出清水河流域生態修復空間區劃方案,構建清水河流域水源涵養、侵蝕阻控、水質改善、防風固沙、生態經濟發展的分區治理關鍵技術配置體系。 ③ 清水河中下游耕地/臺地溝道重力侵蝕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阻控關鍵技術。針對清水河流域中下游重力侵蝕嚴重的問題,重點分析清水河流域中下游農耕地/臺地溝道類型與空間分布規律,明晰耕地/臺地溝道重力侵蝕特征分異性,揭示耕地/臺地溝道重力侵蝕發生、發展規律與驅動機制,建立溝道重力侵蝕預測模型,研發基于工程-生態協同的溝道治理技術體系,優化治理方案,科學配置治理措施,有效阻控溝道重力侵蝕,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寧夏清水河模式”。④ 清水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梯級空間差異性與協同治理原理及關鍵技術。重點分析清水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氣候、侵蝕等環境因子的梯度分異特征,評估不同梯級單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揭示清水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梯級空間差異性驅動機制,以及清水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的耦合機制與多元要素互饋關系,構建基于“自然-社會-經濟”系統耦合的生態風險評估模型,研發干旱區植被恢復、灌區高效節水、沙化土地治理、風沙防控、水力侵蝕阻控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提出基于生態修復空間區劃的分區管控-多措并舉-要素聯動-利益協調的治理路徑,形成以干旱為主的多氣候交錯區流域“梯度-要素-治理-利益”四元協同的治理模式。
4結束語
寧夏清水河流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候、侵蝕空間分異性大,屬于多梯級侵蝕環境的過渡區,中下游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脆弱、苦咸水廣布,清水河是寧夏入黃泥沙最多的河流,同時受特殊的侵蝕環境影響,治理難度極大,給實現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目標、打贏“幾字彎”攻堅戰帶來很大挑戰。為此,需要融合水土保持、生態恢復、水文泥沙、水生態水環境、沙漠生態等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基于系統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踐行全域規劃、分區治理、協同發力、多措并舉的治理路徑,把治水與減沙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清水河流域生態修復空間區劃,推動以治水減沙為主線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梯級協同治理,實現清水河流域生態治理-衍生經濟協同發展,加強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監測站網布局建設,組織優勢研發力量開展清水河流域治水減沙綜合治理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多氣候交錯帶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瓶頸,探索生態極度脆弱區治理模式,構建清水河流域治理新格局,實現清水河流域生態環境向好、入黃泥沙明顯減少、生態經濟良性發展的治理愿景。
參考文獻:
[1]李明濤.寧夏清水河盆地第四紀環境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3:11-103.
[2]于春江.清水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探討[J].科技展望,2016(15):297.
[3]常文哲,許小梅,劉黎紅.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44-45.
[4]李桂平.寧夏清水河流域黃土濕陷性規律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2(2):82-83.
[5]楊光,魯克新,李鵬,等.基于SWAT模型的清水河流域年徑流侵蝕功率空間分布[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90-96,103.
[6]楊軍.寧夏清水河流域水沙動態變化及其對關鍵環境因素的響應[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2:24-37.
[7]段麗婷,馬永剛.寧夏60年泥沙特性和變化規律分析[J].寧夏工程技術,2021,20(1):34-38.
[8]殷志全.寧夏同心縣水生態系統治理的探索[J].中國水利,2021(16) :16,18.
[9]李聰敏,尹雙星,王化儒.西北地區典型河流生態環境復蘇路徑探索:以清水河為例[J].中國水利,2024(10):47-51.
[10]王海濤,焦旭洋,郭文獻.考慮生態水量的寧夏清水河生態調度方案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22,40(8):92-95.
[11]逯永勝,安會君.多水庫防洪優化模型在寧夏清水河水庫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4(36):81-84.
[12]孟硯岷.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讓寧夏同心縣告別苦咸水[N].中國水利報,2021-07-13(005).
[13]馬玉坤,朱翔,彭福全,等.西北干旱區流域水污染特征與控制策略;以寧夏清水河流域為例[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2,12(5) :1369-1377.
[14]丁漢珍,金小平.寧南清水河苦灌區枸杞栽培技術[J].北方果樹,2012(5):21-22.
[15]楊衛杰,李世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清水河河道治理模式探討[C]//《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3:243-244.
[16]申明平.寧夏清水河防洪工程裁彎動床物理模型試驗研究[J].人民珠江,2017,38(5):47-52.
[17]孫志瑞.生態格網結構技術在寧夏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8):66-68.
[18]魏怡敏,李金燕,蘇薈琰,等.寧夏清水河流域植被生態需水時空分布規律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3(6):105-111,116.
[19]王婧,康榮華,方媛,等.寧夏清水河平原生態脆弱性評價及驅動因子分析[J].水利水電快報,2023,44(8):98-105.
[20]裴東艷.黃河上游典型支流清水河DOM和硝態氮時空分布特征及來源解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3:29-51.
[21]單鵬飛.寧夏地貌格局與咸苦水、高氟潛水分布規律的系統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4):63-68.
[22]王世強,趙增鋒,邱小琮,等.清水河干流水質空間分布特征及季節性變化[J].西南農業學報,2021,34(2):386-391.
[23]吳岳玲,李世龍,邱小琮,等.清水河流域水質綜合分析與評價[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21,33(2):40-45.
[24]付思佳.寧夏清水河流域水沙關系變化及其關鍵驅動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3:19-30.
[25」閻思宇.寧夏典型流域輸沙量驅動因素及模擬預測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3:29-50.
[26]鄭雪慧.寧夏清水河流域梯田和淤地壩措施對徑流泥沙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2:42-71.
[27]楊吉山,張曉華,宋天華,等.寧夏清水河流域淤地壩攔沙量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4):122-127.
[28]姚文藝,冉大川,陳江南.黃河流域近期水沙變化及其趨勢預測[J].水科學進展,2013,24(5):607-616.
[29]YAO Wenyi,XIAO Peiqing,SHEN Zhenzhou,et al. Analysisofthe contribu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tothe recent decrease indischarge and sedimentyiel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9) :1289-1304.
[30]葉凌,黃鏡潔,尹瓊琳,等.土地利用對黃河上游河流碳氮循環微生物的影響[J].中國環境科學,2024,44(12):6846-6857.
[31]裴宏偉,張紅娟,張良,等.清水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及預測[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22,12(5):1466-1473.
[32]胡祥娟,袁彩霞,余楊春.寧夏固原清水河國家濕地公園鳥類資源及其分布特征[J].農業科學研究,2023,44(3):86-92.
[33]趙思佳.寧夏清水河流域旅游廊道優化策略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3:25-48.
[34]寧夏河海水利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寧夏回族自治區清水河“一河一策\"實施方案(2021年修編)[Z].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寧夏河海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2021:10-17.
[35]寧夏水土保持學會.寧夏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情況[C]//寧夏水土保持學會.新時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暨寧夏清水河流域減沙治理研討會會議材料.銀川:寧夏水土保持學會,2025:13-14.
[36]劉曉燕.黃河近年來水沙銳減成因[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5-25.
[37]劉曉燕,高云飛,黨素珍,等.黃土高原產沙情勢變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266.
[38]陳正新.黃河十大孔兌水土保持減沙效益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154-234.
[39]姚文藝,申震洲,姚京威,等.黃河礎砂巖區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5) :1-12.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