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貴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系貴州省水利廳直屬正縣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經中共貴州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成立,由貴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管理處(成立于2003年7月,為全國唯一一家為推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及運行管理成立的事業單位)與貴州省水土保持技術咨詢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2月,具備水土保持、林業、工程咨詢等豐富從業經驗)整合組建而成。現有專業技術人員70余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58人,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28人(含省級以上專家庫26人),涉及水土保持、林業、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工程地質、環境科學、生態學、巖土工程、化學、農業水利工程、建筑工程設計、地理科學、行政管理、會計、計算機、法學等相關專業;持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單位水平評價5星級證書、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單位水平評價4星級證書、工程咨詢單位資信證書等行業資格證書。
相關行業證書
中心業務范圍廣泛且專業性突出,主要包括:開展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承擔水土保持規劃、水土保持設計、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及生產建設項目等技術服務工作;承擔水土保持宣傳教育、科研實驗、種苗培育、新技術、新材料與專業技術培訓;參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縣、示范園、示范工程建設及提供技術指導;承擔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荒漠化土地、草原修復和保護等調查監測評價,以及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制等技術服務工作。
近年來,在全省的行業服務中開展了大量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技術服務,涉及水利、水電、火電、風電、光電、機場、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煤炭、礦業、化工等多個領域行業,承擔了包括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夾巖水利樞紐工程、北盤江光照水電站工程、烏江構皮灘水電站工程、貴州黔北德江民用機場項目、六盤水月照民用機場項目、畢節飛雄民用機場項目、遵義茅臺民用機場項目、貴陽市軌道交通
S1線一期工程、新建鐵路安順至六盤水工程、貴陽市域鐵路工程、納雍至晴隆高速公路項目、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項目、黔桂鐵路新建工程貴州境工程、中嶺煤礦項目、錦豐金礦項目、黔東火電廠一期工程、獨山百泉農業光伏電站項目、普定雞場坡農業光伏電站項目等眾多大中型開發建設重點項目的水土保持技術服務。
在頂層設計與效益評價方面,受行業主管部門委托,中心先后承擔了貴州省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監測、貴州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省級規劃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的頂層設計及效益評價。在科研課題領域,先后承擔并參與了多項科研課題,內容涵蓋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種草養畜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貴州石漠化治理生態恢復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貴州省石漠化治理工程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研究、測釬觀測小區在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中的應用、基于探地雷達的喀斯特坡地表層巖溶帶結構發育特征定量解譯研究、喀斯特地區小流域水土保持主導功能定量化研究、貴州省赤水河流域(畢節段)小水電退出河段泥沙變化及面源污染動態監測及生物炭對除草劑污染的喀斯特坡耕地黃壤生態效應的研究等方向,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含2篇SCI論文)。
二、職能定位
作為貴州省水土保持與生態治理領域的核心技術支撐單位,中心聚焦水土保持科技的引領性示范與全域性推廣,是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管理領域的唯一專職機構。具體工作包括:系統性開展水土保持科學技術成果的示范展示與轉化應用,構建覆蓋全省的示范推廣網絡;全面承擔省級及區域水土保持綜合規劃編制、專項工程設計,為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重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以及交通、能源、礦業等領域的生產建設項目,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撐與解決方案;參與國家級和省級水土保持示范縣、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工程的策劃、建設、評估及全過程技術指導,樹立行業標桿;主導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教育體系建設,組織實施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等關鍵技術的科研實驗,開展抗旱耐瘠薄種苗的選育推廣,以及水土保持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驗證與規模化應用;面向行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及基層技術人員,提供高標準、規范化的專業技術培訓,提升全省水土保持技術能力。
職業技能大賽獎牌
同時,中心還承擔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及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支撐,針對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高原濕地等生態脆弱區,開展水土流失機理、治理技術及生態恢復措施研究,為區域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態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結合貧困地區實際,如在草海流域研究中探索“特色經濟林 + 水土保持”模式,將生態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相結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保護良性循環;承接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及省級重點課題,填補區域技術空白(如石漠化水土地下漏失機理研究),服務國家及地方生態治理戰略,為貴州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河湖治理保護、水利工程咨詢、林業生態規劃及相關科技示范推廣提供權威、高效、綜合的技術支撐與專業化服務。
三、示范推廣技術
中心的核心實踐體現在創新技術集成與應用推廣,重點突破喀斯特地區生態修復瓶頸,如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小流域種草養畜生態經濟模式、工程創面快速生態修復技術等,通過示范工程開展可視化推廣;新材料研發與落地轉化,引入和驗證適用于貴州特殊地質氣候條件的水土保持新型材料(如生態型邊坡防護材料、保水劑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工程效益;構建專業技術培訓體系,依托技術團隊和項目經驗,開發標準化培訓課程,為行業輸送高素質技術人才,確保技術規范落地;示范工程建設引領,打造高標準、可復制的科技示范園區和示范工程(如參與的貴州普定石漠化綜合治理科技示范園、畢節草海高原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工程等),直觀展示先進技術成效,為全省乃至西南地區提供借鑒樣板,發揮技術輻射與樞紐作用。這些工作構成了中心推動水土保持科技進步、服務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技術支撐體系。
代表技術1:測釬觀測小區監測技術
自主研發測釬觀測小區監測設備(獲國家專利),該設備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觀測精度高、耗時少,可精準測量溝蝕與面蝕比例(如黔中水利樞紐得出1.91:1的關鍵數據),已在大型水利工程及生產建設項目中驗證了實用性,適合推廣用于水土保持監測。
測釬觀測小區
##香代表技術2:坡耕地綜合治理復合技術模式
草海流域“谷坊系統 + 等高溝壟耕作 + 植物籬”組合技術:通過布設土(石)谷坊、高壟溝和植物籬,減少坡耕地土壤侵蝕及農藥污染物匯入濕地,結合特色經濟林產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協同,可在類似高原濕地及坡耕地地區推廣。
測釬觀測小區應用于黔中水利樞紐
坡耕地徑流小區
石谷坊
土谷坊
代表技術3:喀斯特小流域生態恢復與產沙調控技術
基于WEPP模型和情景模擬,提出“增加喬灌木林面積”的最優生態恢復方案(如享樂小流域模擬顯示徑流可減少 45.44% ),明確植被恢復對減少水土流失的關鍵作用,為喀斯特峰叢洼地地區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代表技術4:石漠化地區水資源調控技術
針對喀斯特水土地下漏失問題,研發“圍一攔一蓄-堵”綜合儲水技術,解決區域季節性缺水問題,為石漠化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補水提供了實用方案。
黔西市新豐小流域“圍-攔-蓄-堵”綜合儲水技術代表技術5: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技術模式
晴隆縣“周年高效供青”模式:通過人工草地混播、天然草地補種改良,實現牧草四季穩定供應,緩解天然草地退化壓力,兼顧生態恢復與養殖業發展,適合在石漠化山區推廣。
晴隆縣孟寨小流域人工草地混播
晴隆縣孟寨小流域天然草地補種改良
四、主要科技成果及獎勵
近年來,中心在水土保持與生態治理領域成果顯著,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5項,發明專利證書1項,“貴州水土保持碳匯研究”獲2023年度中共貴州省委重大問題調查研究課題三等獎;開發貴州省第一張水土保持碳票,實現西南地區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交易碳匯量3.4萬t,交易金額119萬元);首次系統定義分類西南喀斯特“水土地下漏失”現象并建立相關模型,揭示喀斯特峰叢洼地小流域土壤侵蝕機理并建立適用模擬模型,優化相關模型參數,提升了水土流失預測科學性;提出草海流域坡耕地綜合治理技術配置方案、晴隆縣石漠化地區“周年高效供青”種草養畜模式等,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實踐參考,為西南喀斯特地區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獎狀
專利證書
五、主要榮譽
近年來,中心團隊成員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工作屢獲肯定,收獲集體與個人層面多項榮譽,體現了單位的專業積淀與團隊凝聚力,也印證了個人成長與集體發展的相輔相成。在集體榮譽方面,中心黨支部榮獲中共貴州省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授予的“黔進先鋒·四強黨支部”,以及中共貴州省水利廳直屬機關黨委(委員會)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學習型黨組織”等稱號,還獲得了貴州省水利廳、貴州省總工會、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的“團體三等獎”,充分體現了單位在黨建引領下推動業務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在個人榮譽層面,多人受到國家部委及省級相關部門表彰,包括“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先進個人”“貴州省綠化獎章”“貴州省三八紅旗手”“貴州省最美勞動者”“省水利廳文明標兵”等,涵蓋了行業專業領域的認可及對社會貢獻與精神風貌的肯定。
主要榮譽
單位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西湖巷16號
聯系人:廖章志
聯系電話:0851-85616361
電子郵箱:283085936@qq.com
(責任編輯" 翟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