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潼關縣地處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曾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生態治理任務艱巨等問題面臨“水困”挑戰。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借力黃河、盤活存量、科技賦能”為路徑,系統性推進水資源治理與生態經濟融合發展,實現了從“水患頻發”到“水興民富”的歷史性轉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縣域實踐樣本。
潼關縣黃渭洛三河交匯處
潼關縣秦王寨社區全貌
潼關縣桐峪鎮上善村美麗鄉村建設
一、潼關縣引黃上塬工程的主要做法
潼關枕靠著黃河、渭河與洛河,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并沒有給它帶來充足的水資源優勢,全縣水資源總量僅有9028.7萬 m3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 624m3 ,是典型的水資源短缺縣。為徹底改變這一局面,潼關縣人飲抗旱水源地建設項目 引黃上塬工程應運而生,開啟了一場從供水短缺邁向暢飲黃河水的創新實踐。
潼關縣魚化屯水庫
潼關縣自來水廠鳥瞰
(一)創新規劃,高標準推進引水上塬工程。工程規劃初期,潼關縣邀請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結合當地地形、水資源分布及未來發展需求,進行了全方位勘察與分析。工程分取水、輸水和凈水三大部分,在取水方面,于黃河岸邊建設了大型取水泵站,同時設置攔污柵、沉沙池等設施,對原水進行初步凈化,去除水中雜物和泥沙;在輸水方面,為確保輸水過程中的水質安全和水量穩定,采用耐腐蝕、高強度管材,鋪設了長達數十千米的輸水管道,建設了多個加壓泵站和調節水池,將黃河水輸送到塬區;在凈水方面,在塬區建設了現代化凈水廠,采用先進的水處理工藝,對黃河水進行深度凈化處理。通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一系列工序,去除水中的雜質、有機物、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使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同時,配備先進的水質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確保供水安全。
(二)科技賦能,以數字創新激活水興動能。潼關縣將科技創新作為破解水治理難題的關鍵引擎。建成黃河潼關段水情監測預警平臺,集成水質、流量、墑情等200余個監測點位,實現洪水預報、水資源調度“一鍵化”,黃河防汛應急響應時間縮短 50% ;引入無人機巡河、AI水質分析技術,實時監管河道采砂、排污行為,違法行為發現率提升 80% 。推廣“生態溝渠 + 人工濕地”治污模式,與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合作,在渭河沿線建6處分布式污水處理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 70% ·利用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凈化技術,修復河道生態岸線 20km ,構建“水下有草、水中有魚、水面有景”的健康水生態系統。搭建“潼關水興云”平臺,整合水資源數據、產業項目、文旅資源,推動農業灌溉、工業用水、生態補水智能調配;開發“水權交易”試點,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水資源配,激活水資源的商品屬性。
(三)盤活存量,以節水增效破解用水瓶頸。潼關縣針對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以“盤活存量”為核心推進水資源精細化管理。推進農業節水化轉型,在北部臺塬區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建成高標準農田1萬 hm2 ,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升至0.65,平均節水 30% 以上;發展設施農業和耐旱作物種植,培育“潼關軟籽石榴”“黃金桃”等特色品牌,平均產值較傳統作物提高2倍,實現“節水不減產、節水能增效”。推進工業循環化利用,在礦產加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推行“水循環經濟”,建設工業污水處理回用系統,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 12m3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40% 。紫金礦業等企業通過尾礦廢水梯級利用,年節水超50萬t,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 90% 以上。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引黃人城”“水源置換”工程,建設智慧供水管理平臺,實現城鄉供水“一張網”,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 98% ,通過階梯水價、節水宣傳,居民生活用水效率提升 25% ,縣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控制在40% 這一合理水平。
(四)機制創新,首例水權跨行業交易簽約。潼關縣創新完善水權交易機制,因地制宜開展水權跨行業交易。2023年12月28日,渭南市港口抽黃工程管理中心與省水務供水集團潼關縣供水公司簽訂200萬 m3 水權交易協議,這是陜西省首例跨行業水權交易。由于歷史水權分配原因,港口抽黃工程管理中心雖有1800萬 m3 取水權
潼關縣水權交易大廳
用于灌溉,但潼關縣城區用水卻過度依賴地下水。此次交易將港口抽黃結余的灌溉用水轉讓給潼關縣供水公司用于縣城供水,通過市場機制優化了水資源配置,既解決了縣城供水難題,又促進了灌區節水,還保障了灌溉用水戶利益,為水資源合理利用開辟了新路徑。2024年9月28日,引黃上塬工程引水成功,日供水能力達到2.3萬 in3 ,徹底改寫了潼關人守著母親河卻喝不上黃河水的歷史,解決了縣城及周邊6.3萬余人的飲用水源短缺問題。該項目不僅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還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帶動了經濟增長,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量,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五)借力黃河,以生態保護筑牢水興根基。潼關縣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將治河與治城、治水與治產相結合。構建黃河生態屏障,實施黃河西岸防護林帶建設、灘區濕地修復等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20km2 ,恢復濕地植被0.21萬 hm2 ,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廊道。通過灘區退耕還濕、禁漁禁采,黃河潼關段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天鵝、灰鶴等珍稀鳥類種群數量年增 15% 。打造水文化經濟帶,整合黃河沿岸文旅資源,建設黃河古渡口景區、十里畫廊景觀帶,開發“黃河風情游”“生態農業體驗”等項目,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0億元,實現了“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
潼關古城山河一覽樓
潼關縣綠色生態空間一隅
二、潼關引黃上塬工程取得顯著成效
潼關引黃上塬工程的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了水源短缺問題,改善了城鄉居民飲用水條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二是緩解了地下水開采壓力,項目通過抽取黃河水儲存凈化后供給城區用水,減少了對地下水的依賴,有助于保護和涵養地下水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維持區域水資源的平衡;三是調節了區域小氣候,工程的實施,
潼關古城十二生肖廣場
尤其是魚化屯水庫的擴容改造等舉措,增加了水域面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縣城及周邊的小氣候,改善局部生態環境,使周邊環境更加宜人;四是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引黃上塬工程作為人飲抗旱水源地建設項目,提升了城區供水保障能力,降低了因干旱等因素導致的供水不足風險,為城市的穩定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同時,該工程也是貫徹落實“四水四定”重要要求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潼關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潼關古城女媧廣場
潼關縣楊震廉政教育基地
三、潼關引黃上塬工程的經驗啟示
以系統觀念統籌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目標,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治理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經驗對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水資源短缺地區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實踐表明,破解“水困”需統籌“三個維度”。一是生態與經濟的辯證統一,潼關縣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通過挖掘水資源的生態、文化、經濟等多元價值,實現“保水”與“興水”的良性循環。二是存量與增量的系統優化,潼關縣在嚴守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基礎上,通過節水增效盤活存量、科技賦能提升質量,而非單純依賴增量擴張。三是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潼關縣通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既保障了工程的公益性,又激發了市場活力。潼關縣從“治水患”到“做水賬”,從“守綠”到“用綠”,其探索不僅為黃河流域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更印證了“兩山論”在基層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
(責任編輯翟戌亮)